陶渊明突然心悸了一下。
就仿佛自己的心被人掏了一个洞似的。
自己所有的想法,所有的心思都被人掏得干干净净的。
他确实放不下,可他又有什么办法?
他一介书生,生逢乱世,又无上阵杀敌之能,想略尽绵薄之力,却屡遭挫折,他一个人能做什么呢?
“什么猛志逸四海?”陶渊明笑道,“年少戏语罢了。”
“来,延年,再饮一杯。”
颜延之笑应:“来!”
【而这一首的最后像是一句劝酒话,劝自己的,来引出了一组饮酒诗。】
【说起劝酒,最厉害的那还得是李白,他曾经写过一首《嘲王历阳不肯饮酒》这首诗劝的虽然是别人,但是却跟陶渊明有很大的关系。】
陶渊明讶异,自己似乎不怎么爱劝酒吧?
为何这李白写劝酒诗倒跟自己有关了。
自己这饮者之名仿佛都快赶上隐者之名了,倒也有点意思。
女子拿了把纸扇起身,扇子一挥间,她身上的粉纱罗裙竟变成了一套素白襦裙,就连头上的钗环也瞬间变了样。
“这……这这这是怎么回事?为何此女忽然变了穿着?”
他们好不容易已经习惯了女子能移动许多场景到巨幕之上,虽也很神奇,但瞧着就像是提前准备好的幻影,可这女子是一直未曾动过的,为何站在同一处地方晃了一下扇子就变了呢?
难道后世之人当真找到了修炼之法成仙了?
【“地白风色寒……吾于尔何有?”】
女子笑得灿烂。
等她把这首诗念完众人才反应过来,这诗还真有趣。
陶渊明也明白过来这首劝酒诗是如何借自己而劝的了。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写景起头,而后进入正题,“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咱们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可笑!你一副陶渊明的做派,却不喝陶渊明最爱的酒,真是空抚了那一张琴,白栽了那五株柳,枉费了头上戴的那葛巾,“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空负头上巾。”最后说我对于你算什么,“吾于尔何有?”】
【三月大胆补充一个言外之意:是不是不给面子?】
幕中女子噗地一声笑了出来。
众人有些不明白她在笑什么,但这首诗确实有意思。
如此这般劝人喝酒,那如何劝陶先生呢?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怔愣,不曾想自己这样随口吟的诗句都被后人记录去了。
【谁要是 对我说这样的话劝我喝酒,我能把桌子掀了,但有了李白前面的那些铺垫,整个劝酒显得有趣了许多。】
【咱们暂且不论李白在这此中扮演的什么角色又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就这短短的几句诗就把陶渊明给概括了个七七八八。酒、琴、柳、葛巾都是我们之前讲到过的。】
【这里说明了几个问题,第一点,陶渊明在唐代,至少说在李白那个圈子里是很少欢迎的,不然为何以他来劝酒。】
【第二点,李白很了解陶渊明,不然也不能信手拈来。】
【第三点,说明了陶渊明是真的随意洒脱爱喝酒。】
东晋。
只听女子这样说,陶渊明已经能想象那么一群以自己来劝酒的潇洒的年轻人了。
然而他们身处的女子所说的大唐盛世是自己从未见过的。
若他能穿越时空,与他们一起痛痛快快喝一场,也见识一下那大唐盛世该有多好。
穿越?
陶渊明脑子里突然想起了方才女子提王莽时说的话。
那个穿越是他以为的穿越时空的穿越吗?
根据史书记载,王莽改制确有奇怪之处,但当不会有如此神奇之事吧?
【这首组诗一共二十首,有点多,但是仔细一看其实很多都有可讲之处,不过我们应该没办法全部讲,我就选一些我认为可以帮我们更好地了解陶渊明和古代社会的作品吧。】
【第二首,主要是写陶渊明固穷守节的精神。他在那么一个社会能保持自己的初心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不是非要回家种田的初心,而是远离腐败官场,洁身自好的初心。】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都说善有善报,但是伯夷和叔齐却在西山饿死了。】
春秋时期。
孔子发现只要此女谈及周及其之前事,大多都是他所知晓的。
关于伯夷和叔齐的事情,子贡还曾问过他的看法。
在他看来,不过“求仁得仁”耳。
【这个典故是出自《史记》,在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立遗嘱把自己的王位传给叔齐,他死了以后叔齐就要让位给伯夷。】
【不不不,你来你来。】
【不不不,还是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