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
李煜终是毫无办法,慢慢地冷静了下来。
真是如此吗?
他如今这下场难道是因为儿时过得太顺畅所致?
那何时才能转化回去呢?
今生还有希望吗?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这个邵生就是邵平,邵平是秦朝末年的东陵侯,主要是帮秦始皇的生母看管陵墓的,但是后来秦朝灭亡后,邵平就没了官职成为了一介布衣,然后他就在长安卖瓜,瓜卖得好了就出名了,后世也有许多文人写他的事迹,主要都是用来表明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的脸越来越沉。
此女的话一字一句都在告诉他秦朝要亡了,而且很快就要亡了。
他大秦帝国如此昌盛,当真那么容易就会亡了?
这绝不可能!
他不可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嬴政沉沉的目光望向地上跪着的自己一向宠爱的小儿子,脑子里转了一圈,面色更加凝重。
【“初唐四杰”的骆宾王就曾经写过“黄雀徒巢桂,青门遂种瓜。”西汉末年,王莽篡权不过都是徒劳而已,还不如在城门口卖瓜,他以这样的句子来表达自己被贬时的苦闷。】
公元前8年,绥和元年。
汉成帝刘骜刚册立刘欣为太子就听到了这样的噩耗,他有些缓不过神来。
先时此女只说西汉、东汉,他可从未想过所谓西汉是在自己这里灭亡的。
王莽,此子安敢?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初唐四杰?
有点文才便自视甚高,瞧不起她,现今做主的还不是她?
武则天虽有些可惜这些才子们一个个地都不服自己,可她绝不后悔。
女子又如何?若能坐稳这皇位,能让天下太平,女子如何不能坐这位置。
这些文人?
是忘了女娲造人之恩了?
一方面说着自己怀才不遇,一方面对着真正爱才又贤明的君主挑三拣四。
可笑!
然而这些文人可恨,她却也不能离了文人,只能多在科举之事上费些功夫了。
她就不信没有那脑子清醒识时务的文人。
【大家都知道经文景之治后,西汉在汉武帝时达到强盛,但是后来从汉元帝刘奭开始一个比一个不行,汉成帝刘骜在太子时还算不错,哄得自己父亲高高兴兴的,但是即位后沉迷酒色,为后来的王莽篡权埋下了祸患。】
【王莽灭汉称帝后就进行改革,因为搞得太先进还被怀疑是穿越者,他那时也没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反而做的事情基本是有利民生的,但是由于天灾,另外他的改革并不是很适合那个时候的国情,再加上他个人的一些原因,最终在绿林赤眉起义中被杀。】
【所以骆宾王说,不如像邵平一样去城门口卖瓜。】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刘彻沉着脸快速记录着。
女子这几句话说的内容极多,这下好了,他可以一一准备了。
刘奭、刘骜,看到这两个名字,他连巨幕夸自己这时达到强盛都高兴不起来了。
大汉,他绝不会任之灭亡。
不会再有东汉!
记完后,他看着“先进”、“穿越者”皱了皱眉,陷入沉思。
公元前8年,绥和元年。
刘骜正想唤人抓王莽进宫,却听到女子这般评价自己,一时怒急攻心,竟是口不能言,身不能行,直直倒在了地上。
“陛下!快来人啊!”
“陛下——”
【王维也曾在《老将行》中有“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之句,这里的先生正好是指的陶渊明,不过这首诗中的典故十分丰富,我们可以等之后说到王维的时候再仔细讲解。】
东晋。
颜延之算是服气了。
看来后世之人是真的十有八九都推崇元亮的诗文。
甚至是他的柳、他的菊、他的桃花都是如此地受欢迎。
如此也好。
他自然也希望看到自己的好友能够更好。
【陶渊明写这两句是为了左证前面“衰荣无定”的观点,下一句“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一年四季更替变化,人生也是如此。就像这样顺其自然就挺好的,他每首诗中都不忘自己的人生信条:顺其自然。】
【而后“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通晓事理的人都会明白,作者自然也明白,所以不会再怀疑自己的选择了,“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快给我一杯酒吧,我想早晚都与酒为伴啊!】
【这里他再一次地告诉自己不要再犹豫了,不要再怀疑了,但是我们都知道,越是强调什么就越是放不下什么,他越是在许多作品中都劝说自己归隐田园,就越是说明自己放不下自己一开始的“猛志逸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