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共说了不过四个人,一个比一个的仕途坎坷。
他真想看看那些太平盛世官运亨通的文人是如何青云直上施展自己抱负的。
【接下来的一段有点像是写实,又像是在畅想未来。】
【又是以“归去来兮”开头,可以和第一段对应上。“请息交以绝游。”让我与外界断绝关系。】
【这里的断绝关系其实并非完全地断绝关系,断自己想断,这才是他想要的,就好像《桃花源记》中的农人一样,那些人在桃花源怡然自得,来了客人也热情迎接,但是并不是欢迎所有的人去打扰,那应该就是陶渊明的内心写照。】
【后面他就是展开来说他息交绝游之后,“悦亲戚之情话”到“亦崎岖而经丘”写他会与亲戚朋友领居交流,醉心于琴、书、农事以及闲暇时的山野生活。】
【直到最后几句发出感叹“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一切都这么的生机勃勃,“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只可惜我已经接近暮年。】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听此一句,杜甫更有光阴易逝之感。
自己这个年纪,虽不算老,可也不小了,然而却还一事无成。
一切尚且欣欣向荣,何以自己就垂垂老矣?
不可!
他得振作起来,总能考上进士,建功立业!
1099年,元符二年。
如今仿佛一切都正好, 苏过也长大了,早可独当一面了。
窗外的树十分茂盛,随着风沙沙作响。
生机盎然,只是自己已然老了。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算了吧,自己在这世间还能存在多久?为什么不顺着自己的心意,管它什么生生死死的?】
【这句话其实它的意思就是人生苦短,别再为难自己了。跟我们之前提到过的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有异曲同工之妙。】
苏轼无不赞同。
他本就是因为读了许多的陶诗,才有了那番心性。
陶渊明就是他的良师。
若无陶渊明,他在贬谪路上的这些年绝不会有如此收获。
公元811年,元和六年。
李贺这几日愈发想得透彻些了,连带着好像身体都好了点。
人生苦短,自己气闷总是害了自己。
自己为何要为难自己呢?
奉礼郎之职虽比较清闲,似乎谁都可以做,但自己这个身子能献一份力,已然不错了。
便如此吧。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心绪不宁呢,想要去做什么呢?】
【这里一般认为是陶渊明对自己的质问,紧接着上一句顺心而行,意为不必去想那么多了,但三月个人觉得,陶渊明虽然此时已经对官场失望,但是他个人对于自己的仕途还是有遗憾的,毕竟一开始是带着志向宦游,最后用一事无成来形容可能过分了点,但基本可以算是没什么建树吧。】
东晋。
陶渊明感觉自己的心里被狠狠地扎了一刀。
他是看出来了,此女什么话都敢说的。
毕竟先时她还说某个皇帝大猪蹄子呢,虽立马改了口,但终究是说了。
而自己不过一届乡野村夫,说了也就说了。
再说,说的也是事实。
公元1028年,天圣六年。
柳永叹息,自己比那时的陶渊明还老了,甚至还没做过官呢。
若到了女子所说的那时,自己还未能考中进士,那干脆也归隐好了。
大隐隐于市。
这江南风光也不错,届时便到苏杭定居。
不过,再试一次!
【还想要什么呢?“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富贵荣华他不追求,看得出来只要有杯酒陶渊明应该就能满足了。修炼成仙也不大可能。帝乡是指的神仙居住的地方,《庄子·天地》有“乘彼白云,至于帝乡。”的句子。】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此行就是打算去寻求修炼之法,九万里高空一直是他向往的地方。
既然人间帝王不可期,不如把追求放得更加长远。
若成,从此如鲲鹏遨游于天界。
若不成,练心淬体亦是不错。
帝乡不可期,那便期清都紫微罢!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我们想象一下这幅场景,天蒙蒙亮,小山村内,公鸡报晓将整座村庄从梦乡拉入了现实,一个小老头从简陋的校园中扛着锄头走出来,他腰上别着酒葫芦,看了看自己院中的菊花,而后穿过一片柳树荫,到了自家略显荒芜的土地中除草耕种。】
【然而呢,这小老头种地一般般,因为醉心于这山水之间,他干了会儿活,时而爬到山坡之上放声与自然对话,时而又去小溪边对着涓涓细流吟诵诗歌。“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