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女子就提到过他喜欢莲花,他是真的很喜欢莲花,而且那“出淤泥而不染”一句写得非常妙,如此高洁是菊所不能替代的。
【一直到后来,喜欢菊花的人也不多,宋代的周敦颐也在《爱莲说》里说过,“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有闻,也不是不闻,所以也是有人喜欢的,只是少。】
【等到了明朝时,“菊”才被黄凤池编入《梅竹兰菊四谱》,自此梅兰竹菊被合称为花中四君子。】
周敦颐诧异,为何是梅兰竹菊?
莲不好?
【虽然“四君子”之名出自绘画界,但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他们的身影。】
【不过就菊来说,除了隐逸品格,它也有其他特殊的寓意,比如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曾经写过一首《不第后赋菊》,将菊又赋予了英雄品质。】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等到秋天重阳节来临,菊花盛开,别的花就凋零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盛放的菊花香气扑鼻弥漫整个长安,城内四处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此诗句一出,众人都惊呆了。
东晋。
陶渊明怔愣,在他看来,菊就是陪着他隐逸在这山野之间的能给他以宁静的一种随风摇曳的温柔植物。
可听此诗竟还觉得这黄巢的描述一点也不假,它也是菊花。
如黄金一般,又带着香味。
等它开败,许多的花早已经谢了。
“好诗,好诗啊!”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的关注点却不在诗句上。
农民起义!
虽然根据女子所言,他早知道了唐朝会亡,可是如今仿佛自己置身于那个年代一般。
唐朝到底会变成何种样子?
难道是如同杨广带领之下的隋?
李世民痛心,但更多的是焦虑,他想知道后来到底发生了何事,自己应当如何力挽狂澜?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武则天也听到了农民起义几个字,亦十分痛心。
可他同时又觉这个黄巢写的诗真好,太有气势了!
“满城尽带黄金甲!”当真好诗!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黄巢刚写下这首诗没想到就被巨幕提到了,所幸是没被人看到,要不然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这么看来,这唐朝要亡了。
他的心扑通扑通跳着,有种从来没有过的激动。
如今他似乎反也得反,不反也得反了。
但为今之计是抱住自己的性命,先隐姓埋名,逃离这个地方再说。
【黄巢用百花象征腐朽的统治集团,这样的比喻十分新颖,所以给大家分享一下。】
【后面带着孩子进屋就不说了,许久不见,看到孩子陶渊明自然高兴,后一句“有酒盈樽”,他在做官的时候没有酒吗?肯定有,而且喝得可能还是更好的酒,但是他那时却不如现在高兴,那时喝的酒是酒,现在喝的是酒吗?】
【那是琼浆玉液!】
东晋。
“哈哈哈,没错,此乃琼浆玉液也!”陶渊明觉得此女句句说在自己心上。
他若再在那地方多待上几日,就连酒的味儿都得忘了。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握着酒壶爱不释手。
那时喝的不是酒,是愁。
如今喝的亦不是酒,是自由!
思及此,他咕噜咕噜灌下几口惹得路过行人频频侧目。
【而后“引壶觞以自酌”到“时矫首而遐观”前几句描写他闲适地喝酒赏景的状态,心无挂碍瞧着万物都十分可爱。后几句写他居家游园的恬适生活,相较于前面着急忙慌地回家,节奏一下子就慢了下来,这才是他想要的生活。】
【于是他在这一段的结尾总结道:“云无心以出岫……抚孤松而盘桓。”前面两句我们在讲苏轼的《和陶归去来兮辞》的时候讲过,其实就是说他回到了自己的归宿,就像小鸟累了回自己的窝一样。】
太平兴国三年。
李煜觉得自己也已经很累了。
他们尚且可以回到自己的归宿,而他呢,将要永远老死在这阁楼之上吗?
赵光义对他看起来还算不错,住得不错,也没饿着他,可他在此处待着简直度日如年。
叹息一声,李煜来到桌前,提笔将自己的愤懑通通写到纸上。
【这里又提到了松,天快黑了,手扶着孤松舍不得离开,自己就如同那遗世独立的孤松,即便是在这混乱无比的世道,也能守住自己的本心。】
【这也是陶渊明受到无数后人推崇的原因之一,就算身不由己也时刻固守着自己最初的心。】
东晋。
陶渊明没有说话。
也难怪此女说是悲情文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