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看这些故事完全能理解始皇帝为什么喜欢《韩非子》,我也喜欢嘿嘿。】
嬴政:“……
虽然但是,他也不完全是为了看故事,怎么说得他像是喜欢看故事的小孩。
连嬴政的子女也对这些故事感兴趣起来,听起来法家原来也可以这么有意思……
【“寓言 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庄子说“以寓言为广,即用寓言来阐发自己的主张。它产自民间,是从比喻中发展起来,在原著中其实并不独立成篇,只是作为论证手段之一,在战国时代比较盛行。】
【《庄子》一书,寓言共有200多个,《韩非子》中达到300多个,其余著作也不少见。】
【比如我们很熟悉的“揠苗助长 “齐人乞墦
“一子学弈 来自《孟子》,“望洋兴叹 “庖丁解牛 “庄周梦蝶 来自《庄子》,“刻舟求剑 来自《吕氏春秋》,“南辕北辙 来源于《战国策·魏策》,“画蛇添足 来源于《战国策·齐策》,“狐假虎威 来源于《战国策·楚策》。】
“这些,我们也学。
秦朝的贵族非常骄傲,原来他们学的书籍内容跟后世一样。
“后世海纳百川,各家都学,颇有杂家之风。 杂家弟子得意的挺起胸膛。
杂家“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吕不韦在世时得到重用,并且编书有《吕氏春秋》,就是天幕上提到的《吕氏春秋》!
【是不是发现我们老祖宗的想象力也非常丰富?】
【这些寓言,上继远古神话,下启发小说,直接影响恶劣唐朝、明朝的寓言创作,也可以看作是后世魏晋杂事、志怪小说的雏形。】
【不得不说,先秦时期的圣贤们养活了后世多少文学家史学家!】
这一次,百家齐齐骄傲:没错,他们老祖宗就是最厉害的!!
第141章 第 141 章 文学与文化影响力2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咕咕前面说过,这里不再赘叙,只说一下对后世的影响。】
【从散文上来说,汉初政论家贾谊、晁错等的政论文都是从荀子、韩非及其他法家的议论文发展而来。
魏晋以后,老庄大行于世,“竹林七贤”的嵇康和阮籍大谈玄风,东晋玄言诗风独盛,齐梁文论书札也受到影响。
唐宋时期,古文家和往后的古文家对先秦诸子散文也是学习者颇多。】
【在诗歌上来说,《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天问》为代表的楚辞,成为了后世的“风.骚”并列的两种文体,一为集体创作,一为文人独立创作;一为现实主义,一为浪漫主义,也为唐诗宋词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打下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小说家”,在当时不受重视,并没有成为当时显学,但是明清时期小说家大放异彩,有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各朝各代代表文体。】
嬴政:“大秦呢?”
他扫视着自己的满朝文武,不敢置信:“大秦人才济济,竟然在后世没有文采留名?”
他虽然重视法家,但朝堂之上什么人都有,也有儒家等擅长文的淳于越等博士,现在得知后世没有大秦文人的名字,嬴政顿时看着淳于越等人的视线更挑剔了。
淳于越:“……”
陛下的眼神就差直说:天天只知道说他这说他那,倒是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啊!
“博士”这个官职从战国时期就有了,主要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掌通古今,传授学问,培养人才等,总的来说:负责文化教育类。
但是他们没让大秦的文才青史留名,说明博士这工作,还没“小说家”做得好!
想想一直不被看在眼里的小说家,淳于越憋屈。
这种街头巷尾的琐碎之言竟然也能在后世扬名,他儒家竟然不能,这是耻辱!
.
刘彻也发现了大汉在这里没有名字:“我大汉呢?”
刘彻就差站起来在天幕的字体上扒拉几l下,怎么看都没有大汉,失望了:“我大汉的诗歌和赋竟然没有名字?”
汲黯安慰道:“秦朝也没有。”
“大秦多少年,大汉又多少年!”刘彻不甘心,愤愤然之后猛地看向司马相如、东方朔等人,大声训斥,“你们真是让朕太失望了!”
司马相如:“……”
这熟悉的压力又来了。
可是陛下,天幕提到过他的“赋”,也提到过“汉赋”!
司马相如委婉提示,可是刘彻就是不满,没能排在唐宋前面,他还是觉得不够。
总之一句话,都给他卷起来!
【不仅仅是文化,甚至还有民间的风气,战国末年的风气一直影响了秦汉。】
【战国末年,因为各国公子喜欢“养士”,这里的“士”不是后来的文人、士大夫,是游侠之类的人物。于是养成了一种民间风习,即游侠与货殖富者广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