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光义对武术颇有兴趣。
比如,经常让高手在殿前表演,鞭枪,相扑等。
宋朝的兵种中有一种叫做“厢兵”,厢兵种有类似后世工兵的兵种,负责修桥铺路、修建城池、制造兵器等内容。
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百戏艺人,他们名列军籍,每月领取粮饷,专门学习技艺表演,管理者叫做“左右军”。
每当宫中宴会时,这些军中艺人就要入殿表演,比试相扑等技艺,按照胜负会增加俸禄或者军中升职。
到了一年一度的大节日,还有全军的兵械表演。
赵光义坐在宝津楼上,高高在上的俯视楼下的禁军的百戏表演,仿佛这样就能超越兄长的武德。
只见军士打扮的十分威武,前面高举着军.旗,随后举起盾牌、木刀列成阵形,随后大鼓轰鸣,伴随着军鼓的激昂音乐,开始变幻阵型!
来了!来了!
赵光义最喜欢的环节来了!
只见大军一会变成偃月阵,一会变成长龙阵,互相搏杀,对抗,看起来十分激烈!
音乐声突然一变,阵型再次变幻,盾牌兵出列,开始与木枪兵两两对抗。
一人拿着木枪表演刺击动作,一人拿着盾牌作遮挡闪躲;
随后还有剑兵、刀兵等各种兵器,五花八门,看起来十分丰富,看得赵光义喜笑颜开。
“我大宋真是文武兼备,人才济济!”
赵光义自鸣得意:“朕亲自教授军士剑舞,还经常去巡视军士的练习进度,辛苦没有白费!”
群臣连声称赞,夸得那叫一个天花乱坠,让赵光义顿时更飘了。
.
公孙大娘之前还在思考自己可不可以真正的习武成为高手,看到后世皇帝把“跳剑”的把戏叫做高手,突然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算作高手。
“这真的是炫耀武力,不是玩杂耍?”
她可是很有自知之明,舞剑可以,真要上战场,剑刚刚抛出去,立刻被敌人一枪捅死了。
哪怕没上过战场,她又不是傻,骏马那么快,骑兵那么彪悍,甚至不需要骑兵出枪,骏马一撞都可以把自己撞飞。
李世民等君臣同样想到了这一点,齐齐摇头。
“这大宋的皇帝,难怪重文抑武,敢情根本不懂武术也不懂军事。”
其实不懂也不是弱点,嬴政表示,他也不是很懂,他就从没上战场骑马打仗过,但是他会用人。
王翦等武将看着始皇帝感激涕零。
有一个不瞎插手的皇帝,真是太好了!
每次看到宋朝的帝王对军队的干涉,王翦自认为一把年纪什么没见过,但是心态再好也能被活活气死!
【最后,可以看一看帝王对武举的态度。】
武曌创立了武举制度后,持断断续续持续了百年。
唐末五代,因为战乱,武举制度一度荒废,到了宋真宗时期短暂的商议过恢复武举制——只是商议,从未实行;
宋仁宗时期,在庆历新政时期,再次短暂的恢复武举制度,主要考骑射——然后遇到了与西夏议和,立刻废除;
宋英宗时期,再次恢复武举制度——但是依然带有大宋的特色,要求文武并举,不仅要考武艺,还要考试程文,程文包括兵书墨义和策问。
宋仁宗在庆历新政时还试过武学,这是学自大唐的武学建置,但是仅存三个月,庆历新政失败,武学废除。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中再次兴建武学——变法失败,再次废除。
到了南宋,武学彻底停止,从此武举制度停滞百年,一直到明朝才恢复。
.
武曌:“……”
她创立的武举制度就这样被糟蹋?
知不知道她实施的时候顶着多么大的压力!
朝中大将突然看武曌这位独一无二的女皇无比顺眼。
尤其是通过武举制选拔上来的郭子仪等寒门将军,原本的历史上他会因为得罪武三思在武曌时没有受到重用,因为天幕特别提过,这一次提前升官了。
对比一下宋朝皇帝,郭子仪默默跟同武举制出身的员半千道:“谁说女子不如男,在任用武将上,女皇可比后世的男皇帝大度多了!”
这两位武状元各有奇特之处,员半千是武举制开创后的第一位武状元,也是最长寿的武状元,活了94岁;
郭子仪是唯一以武举制出身、两次拜相的武状元,不但走到了官员能走得最高处,还得以善终。
他的儿子郭暖娶了升平公主,就是《醉打金枝》里的原型。
.
朱元璋对宋朝这一点同样很鄙视:“那么多火器,比大明还好的火器,竟然藏着不让士兵训练,难怪动不动战败,差点亡国才提出来用,纯粹是自己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