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的宋朝来啦~】【宋朝,是“武术套子”的诞生时代,“套子”就是我们现代的“武术套路”;】
【宋朝,也是华夏古代武术的成熟期,出现了许多冠以姓氏的名家武术;】
【宋朝,还是武术“平民化”,民间出现许多民间武术组织的时代。】
赵匡胤原本等待着听天幕讲述自己的“太祖长拳”,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冲击,有些控制不住表情了。
怎么回事,前面不是还在说武术与军事相关,从实战中而来,到了他的大宋怎么变成“套路”了?你习武难不成还能跟背书一样背套路?
姓氏也就罢了,连他这个宋太祖都被冠名,其他人冠名一下似乎也很正常。
但是听到武术平民化,民间有了许多武术组织,赵匡胤又坐不住了。
都说“穷文富武”,习武是很费钱的,不仅仅是因为武器昂贵,习武过程中容易受伤,你总得买药治疗吧?习武之人身体太差了也不行,你得吃好喝好吧?
最重要的是,武术也多是家传绝学,就算收了徒弟也得事师如亲父,依然属于一家之内,怎么到了大宋变成了许多平民学、还是民间许多组织共同学,朝廷都不担心他们谋反吗?
刚刚杯酒释兵权的赵匡胤不敢置信。
大唐再开放,在《唐律疏议》里同样有限制民间能拥有的武器,他上位后很明确规定过,除了边军,其余的士兵只有作战时才能使用武器,战争结束后立刻收回兵器,就连日常训练都是以木墙木棍代替金属兵器,那些平民武术组织哪里来的金属武器?
赵匡胤坐立不安,急地恨不得钻进天幕里亲自去看后文。
【前面说过,宋朝是一个重文抑武的朝代。】
赵匡胤:朕没有!朕是重文轻武,但没有抑制打压!他又不傻,打压武将谁去打仗!
但是天幕听不到他的心声,所以赵匡胤一扭头,看到早有察觉的赵光义想跑,直接脱下鞋子朝赵光义的头上砸过去。
赵光义被快狠准砸到,脸朝下扑在地上,丢脸又怂,直接装死不起来。
赵匡胤磨牙。
果然,特意把赵光义从研究毒药那边叫过来一起看天幕是有必要的,需要打弟弟发泄一下怒火,不然迟早得被他气死。
【宋朝提倡儒学理学甚于武学,因此在主流社会中流行文弱柔靡之风。】
比如,文人雅士不再流行佩剑,流行佩戴折扇;
再比如,官员不流行骑马和坐马车,开始流行乘坐轿子。
轿子起源很早,比如1978年在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陪葬坑中,出土了三乘木质肩舆,有屋顶式和伞顶式两种制式,就被认为是轿子的原型,更早的被推测可能夏朝就已经出现了。
但是轿子盛行是在宋朝。
毕竟,前面的秦汉隋唐都尚武,哪怕是儒生也要学习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里面的“御”和“射”就是很重要的骑射,不会骑马在上层贵族里是会被耻笑的。
但是宋朝一来崇尚文人风流,一来偏安一隅,重要的养马之地在敌人手中,朝廷普遍缺马,民间缺牛,于是只能使用人力,那就是轿子。
.
赵匡胤更加羞耻了。
文弱竟然还有偏安一地失去了养马场的原因,好丢人!
但是你既然缺马,也可以用茶叶换马,就不能练习强大自身吗?!
【当然,宋朝并不是没有武术高手。】
【首先,我们说一说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与传说中的“太祖长拳”。】
【在明朝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何良臣的《阵纪》中都有记载“赵太祖长拳”或者“赵家拳”。
《纪效新书》还将之列为“古今拳家”第一拳,后来这个说法也流传了下去。
在清军入关之后,还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太祖拳,甚至是“太祖门”。】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武编》的记载,“太祖长拳”随名为拳术,但是“赵太祖长拳多用腿”,在《纪效新书》中同样有清晰地记载。】
【不知道这是不是赵太祖身为帝王阴谋的体现?】
虽然名为“太祖长拳”,但其实赵太祖更擅长腿功呢,没想到吧!
当敌人与赵匡胤的传人对敌,听到传人自报家门:“哦,久仰大名,太祖长拳!”
双方互相拱手施礼后,开始对仗。
敌人以为传人一身功夫全在上半身,各种警惕对方的拳头,却冷不丁,对方先是“装腿横拳”,接着“挑腿”,然后“悬腿”,“一换腿”,踢的敌人一脸懵。
不是说好了太祖长拳,你擅长的竟然是腿功,你诈骗!
.
宋朝时期,大臣们齐齐默默地看向赵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