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刘彻也面临了新的压力。那就是人口】
【历经文景之治后,汉朝的人口扩大了2倍到3倍,看起来是人口繁华,但是如何养活这么多人口,在天灾不断的古代,成了新的挑战。】
“从先帝时期,一旦遇到收成不好的时候,就有很多百姓卖子求食,到处是流民。”刘彻听到这里,表情严峻起来,“天幕也说先帝时期已经是文景之治,那为什么原本可以安居乐业的百姓走上流浪之路?”
众多大臣猜到了刘彻想说什么,但是许多大臣本就与诸侯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噤若寒蝉不敢多嘴。
只有主父偃,大胆地出列发言:“回陛下,是因为百姓没有田地,没地方种地又如何养活自己?”
刘彻一声冷哼:“先帝并非没有看出来土地被诸侯国占领导致的问题,可惜,削藩失败,还白白牺牲了晁错。”
当诸侯国占据了最肥沃的田地,百姓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去给诸侯当佃农当奴仆,牺牲人身自由勉强养活自己,要么离开土地到处游荡,寻找其他的求生方式。
这些没有产业、没有土地生存的流民,当遇到天灾或者其他动乱时候,很容易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比如秦末农民起义。
【刘彻在位时期,除了打匈奴,最大的功绩就是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但是很多人可能想不到,这二者是合二为一的】
“这什么想不到,水利兴农,以农养兵。”汉惠帝时期,刘盈自以为是地发表着高见,被吕后一巴掌拍过去:“老实点,听天幕说。”
刘恒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微笑,如同一朵无害而娴静的白莲花。
刘盈却觉得自己被看了笑话,恶狠狠瞪了刘恒一眼:“笑什么笑!曲曲太子竟敢嘲笑朕,胆大包天!”
刘恒从善如流道歉,一点也不见尴尬,反而把刘盈气得更炸毛。
吕后看着这一幕,看看自己无能狂怒的儿子,再看向一旁的新太子刘恒,心中叹息:汉文帝啊,还是能直接免除全国百姓赋税的汉文帝,哪怕是自己也比不上。
此时,吕后作主,已经把刘恒从代国接到长安,正式立为太子。
对此大臣们都很满意,最有意见的并不是吕后,是刘盈。
原本刘盈很厌恶吕后掌权管控自己,在刘恒到来后哪里顾不得吕后,看刘恒哪哪都不顺眼,处处挑刺找茬,刘恒姿态大方,从容应对,哪怕是吃亏也不会让人心生轻视之意,反而让宫人对刘恒心生怜惜,各种偷偷帮助。
吕后同样也是后宫之主,怎么不知道这里面的弯弯绕绕。
她并没有干涉这一切,只是在默默安排吕氏的后路——不是像以前一样推向高位,反而是把能力不行品德不行的吕家人从高位揪出错误安排下去,单纯当个富家翁,能活着就行。
刘恒同样清楚这一切,并没有表示什么意见。
两人在沉默与默契之中,开始交割政权。
【刘彻在位54年,武帝朝就足足占了48次,其中水灾7次、旱灾12次、震灾5次、虫灾10次、风灾4次、霜灾1次、冰雹灾2次、疫灾2次、雪灾5次。是整个汉朝自然灾害最频繁的时期。】
刘彻听到这里,大喜大惊之后,差点无力虚脱过去。
在位54年,自己如此长寿,多开心!
但是天灾48次,这谁受得了!
这跟平均每年都来一次天灾有什么区别!
他忍不住想起董仲舒提到过得“天人感应”,难道上天对自己这么不满,他的继位就是一个错误吗?
【当然,我们知道这并不是什么帝王无德。同一片天,大汉在倒霉,北方的匈奴同样也不好受】
【北方匈奴在这一时期频繁南下掠夺,正是因为他们同样遭遇各种气候灾变,在更为寒冷的北方,匈奴人更不好受】
刘彻长长的吐出一口气,缓过来了。
还好,不是自己的问题。
这时他才听到,朝堂之上众人齐齐吐出一口气。
原来大臣们集体被吓到了。
缓过劲来后,刘彻快速下令:“这件消息一定会引来民心动乱,诏令各地官府安抚百姓。”
主父偃补充:“陛下,天幕在此时出现,就是为了拯救大汉,救大汉百姓于水火天灾之中,这正是陛下的恩德,感动了天幕。”
董仲舒斜眼:好家伙!这拍马屁拍得,陛下还不得是龙心大悦!
刘彻并没有立刻龙心大悦,但这个说法恰好可以让百姓安心。
连天幕这种神迹都出现了,还提前预告了大汉会有哪些天灾,只要提前做好准备,一切都能解决。
他大手一挥:“就按主父偃说得宣传。”
【刘彻每一次兴修水利,都伴随着天灾,水利不仅仅是为了辅助农业兴兵匈奴,也是为了救灾提高农田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