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国君,大秦一代比一代强,韩国怎么就一代比一代蠢呢!
好恨啊,韩国如果有一条郑国渠,他哪还用来秦国谋差事。秦国再好,也不是韩国。
越想越气,再吃一碗!
.
“还是在大秦吃得多,我在宋国时早餐最多三分之一斗,在大秦竟然早餐都能吃半斗嘿嘿。”
从宋国来到秦国的小官吏,捧着饭碗吃得美滋滋。他一边吃一边看向城墙下筑城休息的刑徒,看着他们碗里官府刚刚发放的口粮,更加羡慕了。
“秦国连刑徒、奴隶都能吃这么好,等以后我回去探亲,把我其他家人也带来秦国!”
旁边的老秦人慢悠悠吃着粗糙的粟米饭,没有开口说话。
他没说,并不是所有秦人都能吃到粟米饭,也不是一直都能吃到粟米饭。
以前大秦穷得时候,贫民百姓、小官小吏,谁不是肚子饿得咕咕叫。
也是变法之后,粮仓粮食多了,他们这些身为官吏的能吃得好点,去民间看,贫苦人家吃不饱的还是有很多。
老秦人悠悠叹一口气:天幕说后世大秦一统六国,那时的老秦人应该吃得更好了吧?
可惜,他老了,看不到咯!
【当秦国农业越来越发达,农耕技术走在所有诸侯国的前列,而其他国家先后遭遇饥荒、粮灾时,就注定了结果是秦国的胜利】
【而当秦朝放弃了农民,把为秦国贡献最多的农人压榨到不得不喊出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时,也注定了秦朝的灭亡】
【成也农,败也农】
【历代帝王口口声声重视农业,又有几人是真正的把农业、把农人看在眼里?】
李世民向魏征拱了拱手,感慨道:“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是魏征对他上书的内容,而这一则观点,出自《荀子·哀公》,讲述的是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
在荀子提出这一观点的一千多年后,才出现了李世民这一位护民的千古明君,并且将措施实实在在的落实到了百姓身上,让百姓真正感受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太平生活。
.
嬴政沉默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商鞅即使给了大秦改革好的制度,依然避免不了百姓造反大秦灭亡。
大秦真得把百姓逼得太狠了吗?
他已经下令停止修阿房宫了,但是长城不能停,骊山墓也不能停,还能如何休养生息?
恰好,天幕说到了汉朝。!
第50章 第 50 章 农耕帝国3
【汉承秦制,许多制度继承了秦朝,但是也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与民休息。】
嬴政冷笑:呵呵。
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与民休息。
他看向扶苏:“记好了,你要吸取大汉亡国的教训。”
扶苏:啊?
可是,天幕要是不说怎么办?
【汉初,当权者实行“无为之治”,这个“无为”指的是对百姓清静无为,不干扰百姓的休养生息。
但是对内又是“有为”,在连续几任君王的发展下,铁制农具、马耕、牛耕普遍出现,农田水利建设成就斐然,国家税收持续增长,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开疆拓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荆咕放出一系列汉初帝王们的政策,前后承继,十分的体贴百姓。
从刘邦的休养生息,吕后的萧规曹随,大体上并没有改动多少;
汉文帝时期,连年减免赋税。
到汉文帝十三年,刘恒开天辟地第一次的直接免除了农业税,这也是封建王朝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免除农业税;
在免除农业税后,国库依然没有贫穷。
刘恒采用了晁错的“纳粟授爵”措施,允许天下富人将自己的财富送到边关资助将士来发放爵位,这一项措施在当时十分有用,不仅缓解了因为免除农业税带来的经济紧张,也缓解了边关面对匈奴、南越的压力。
汉景帝刘启时期,赋税最低到了三十税一,也就是农民只需要缴纳粮食收成的三十分之一。
而且刘启登基的第一年,就下诏令允许百姓从土地贫瘠的地方自由迁移到土壤肥沃的地方居住和开坑荒地。
【历经“文景之治”后,留给汉武帝刘彻的宝贵财富,原本是一番盛世景象。当时的记录,是京师国库收到的铜钱因为长期不用,穿钱的绳子都腐朽了。太仓粮库里的陈粮压着陈粮,都溢出仓库外露天堆积。】
刘邦听到这里,乐得直拍大腿:“好曾孙,有出息,有几个厉害的老祖宗!”
萧何有些尴尬地看一眼刘邦,这话让他们这些大臣怎么接?顺着拍马屁?
吕雉淡淡地瞥了一眼。
老家伙还是这么厚脸皮,这到底是夸曾孙还是夸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