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投入废太子的怀抱(593)

作者:三川北道 阅读记录 TXT下载

皇帝从奏章堆中抽出昨天看的那份战事书,由大太监转交给路君年看。

皇帝:“唐将军托人捎来的军书,蛮敌原本已经撤兵,想诱惑我军过河,接着击溃我军,没想到诡计被砚儿识破,他们白白在路上空等了几日,错过了最佳的撤军时间,大雪封了山,于是他们破釜沉舟,在过年那天晚上又重新跨过河面埋伏在了我军附近,来了一场不死不休的夜袭。”

结局自然是伤亡惨重,路君年看着这封军书,上面记录的文字是冷冰冰的,文字之下是战士们一条又一条热血沸腾的人命。

尽管大元国的军队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但也没能将敌军全部歼灭,还是有人逃到了河对岸,将战果告诉了蛮敌,也许是尝到了偷袭的甜果,在那之后每隔一段时间,蛮敌都会来一次出其不意的袭击,让我军疲于应对。

对方犹如苍蝇一般三三两两地派兵,弄得我军草木皆兵,人员伤亡没有多少,但粮草的耗损却极为严重。

从唐朴显义愤填膺地用词来看,路君年便知道,那些人袭击的是大元国的粮草,敌方想以此来牵制住我军。

-

这样的计谋不难对付,路君年相信谢砚一定有方法应对。

可如今的问题在于,这么持续地往边境运送粮草和钱财,战事拖久了,对国土内的水利和其他建设极为不利,其中就包括胡泉的水道和一直有在说的女官殿。

边境的事是根源,才引发了一连串的争论,一直都没有解决的办法。

这也是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在朝堂上一直吵到了现在。

“再过一两个月,边境的雪也该融了,到时候河水重新解冻,这样的袭击也该减少许多。”路君年说。

蛮敌能够肆无忌惮地使用这样的计策,不过是趁着河流冰冻,士兵们没那么容易发现过河的敌军罢了,待到春暖花开,他们要想过河,只能乘船。

“皇上,我有提议。”路君年突然想到一计。

午后的皇帝书房内,路君年恍若无人般侃侃而谈,时而垂头停顿,蹙眉沉思,时而茅塞顿开,双眼明亮,他说着自己的计策,仿佛已经忘记了自己身处何处,是何身份。

皇帝就在桌前静静地听着,偶尔提出疑点,路君年涉略的书籍广泛,从不同的方面解答皇帝的问题,虽然大多数答案不尽如人意,但好在思路前无古人,倒是让皇帝产生了更多的想法。

一直到了夜深,路君年在书房旁边的偏室内用过晚膳,皇帝才将战事书的回令重新写好。

-

四月,边境,大雪初融。

“太子殿下!宫里又来信了!”信使快马加鞭地冲进了军营,边骑着马边喊道,一只手高高举起,手中是来自京城的信件。

谢砚正跟唐朴显商量抓获的蛮敌俘虏要如何处置,听到信使的话,停下了口上的争论,揭开营帐的帘布。

信使勒停马匹停在了谢砚面前,翻身下马,将信件双手托着举到谢砚面前。

谢砚接过信件后并没有直接打开,他回到营中,将宫里的回信交给了唐朴显,给足了唐朴显作为带兵将军足够的威信。

唐朴显打开信件,细细看完了一遍后闭口不言,又将信件递给谢砚查看。

谢砚看完后许久都没有说话,又将信件传给了旁边的几位副将,众人看完后都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其中一位副将憋不住话,问道:“唐将军,太子殿下,我们真的要按照这上面的做?”

唐朴显:“皇上的亲笔书信,和玉玺回令,看来是已经安排好了一切,我们若是不照做,恐怕再过不久,粮草就该绝了。”

谢砚一手撑在案上,手指漫无规律地敲打着将军案边缘,自言自语地说:“父皇竟然能想到让燕地以粮草代替税钱上缴的方式为我军充当军粮。”

-

燕地三城虽然贫瘠交不上税钱,但他们很少需要国库开粮救济,因为燕地有特别的粮食作物耕种,虽比不上云梦湖那一块的水稻田和京城附近的麦田,但不至于让燕地的人饿死。

从燕地调拨军粮,也逼得燕地的官不得不有所作为,想办法创造更多的收成,不然交不上军粮,战事败了,士兵们将责任推到少了军粮上,燕地三城的人便会被全大元国的人谩骂唾弃,就连燕地的官员都会被抄查。

谢砚猜到朝堂上会闹成什么样,却没想到皇帝能这么快想出这招借力打力的计策来,实在是高明,让人佩服。

这样一来,一下能解决两件大事,虽然解决的过程不一定顺利,但多少有了一个方法,之后军队的粮草官也知道要去哪里收粮食了。

-

唐朴显没敢下定论,他年纪太大,面对这样冒险的命令便多了几分犹豫。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