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仁新:!
腊八当日,《盛京时报》一炮而红!
注:这里的郡主之位是我编的。
按照明史,应该是皇太子之女才能封郡主吧。
不过小说以作者意志为转移。我就想给可爱的蕴灵小姑娘封个郡主_(:з」∠)_
第33章
此时的信息传递既快又慢。
背靠朝廷的各色政令,传播的快而远;而靠着民众的八卦,同样也能传播得快而远。
盛京时报一朝爆火,到处都能听到人们津津乐道的讨论声。
不少路边的酒肆茶楼里,说书人已经轮番讲了好几遍。
不管是那篇辩驳声激烈的檄文,还是娱乐版本的戏文,一时间都飞快的在百姓们生活中流传开来。
与此同时,一些嗅觉灵敏的商人已经看到了商机,正在到处打听能以‘盛京’冠名出报纸的人到底是谁。
背后之人大大方方并未遮掩。一时间,永安郡主楚蕴灵的名头,出现在不少人的耳边和桌案。
江南金陵,林宅。
林茂生又气得摔碎了一套平日很得他喜欢的瓷器。
他都已经闭门谢客了,为何还会在自家后宅听到小厮的议论声。
岂有此理,居然敢私下议论主家,明天、不今天就给辞退了去!
林茂生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如此‘一朝成名天下知’过。
哪怕他是个已经有了些名声的儒士,一些给面子的人也会尊称一声‘林大儒’。
但哪里有大儒名声会传播的如此之广。
三教九流、无孔不入。
自从这《盛京时报》一出,他瞬间成为话题中心,几乎所有读书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他身上。认识交好的会直接写信问他那篇问帝檄文,不认识的,互相之间讨论的多数也是这篇文章。
若是讨论之人,人人都认同他的观点,他也不会那么生气。
可是辩驳声之大、反对声之粗陋,都在挑战他的神经。
就比如刚才的小厮,聊到最后,居然粗声粗气地仿出一句:“咋滴,你家没老娘啊!”
真真是,又气又丢人!
越想越烦,他干脆起身一甩袖,前去后院最近喜欢的一个小妾房里歇着了。
林茂生一气之下,直接一头扎进后院,连着几天都不再出门。
但时间和事情并不会因为他的羞恼就结束,第二期《盛京时报》如期而至。
报童们清脆的卖报声和朝阳一同升起。
“卖报啦卖报啦!《盛京日报》正式定性为周报啦!新的考题方向来啦!”
“卖报啦卖报啦!又有大儒发声啦!大脚马皇后戏文续篇来啦!”
张仁新自从上次在报纸上看到‘接收投稿’后,就照着报纸上的地址从驿站里投递了封信件。
报纸本身没有提到具体发售时间,但从投稿以后,他就一直安静地等着新刊。
没想到仅仅一周,第二刊就发布了。
比他想象中要快好多!
张仁新拦下了卖报小童,赶紧拿了一份。
快速的翻找了下,没想到真的翻到了自己投稿的文章。
他兴高采烈的又多掏出了十文钱。
这次要买三份。一份给娘子,一份给自己,最后一份用来收藏。
收好到手的报纸,他溜溜达达到早餐铺子上买了份肉包,这才回家。
安临琛原本的打算是发旬刊,如今全靠人工的时代,日刊不现实。
但首刊刚出,得到的反响远比想象中好的多,他干脆大手一挥,直接换成了周刊。
打不了每份内容精简一些嘛。
原本报纸走得就是薄利多销的路子,现下销量远比他想象的大,倒也没必要拒绝到手的钱。
而且报纸铺开越广,对他也同样越有力。
饭毕,张仁新拿出今日买的报纸,开始仔细看自己的投稿。
这篇稿子是在张仁新看完那个狗屁大儒写的酸腐檄文后激情创作的。
主要内容就是将自己与娘子的经历化名编写成了故事,好好吹嘘了一番自家娘子。明确表达并非世间女子都是那位大儒说的‘小妇人’,多得是也能用经天纬地形容的奇女子。
情感充沛、经历真实。
这篇文章瞬间在稀少的外投稿件和众多的枪手文中脱颖而出。
张家小宅,张仁新抖了抖手中报纸,越看越高兴。那规整的印刷体排版着自己的文章,每看一遍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反反复复看了几遍,他才将报纸翻到其他版块。
首页版块同样刊登的是一位大儒的文章。
不过这次倒不是檄文了。
而是这位大儒针对‘报纸’这一新生事物的高调夸夸。
张仁新一路看下去,不时点点头。
这位叫唐腾的大儒,分别从几个角度说了报纸的利处。
首先报纸作为宣传工具,可以传播知识和文化,这对于天下百姓都是福祉;再来通过报纸能够了解各地时事动态,第一时间知道各地发生的新鲜事。三来就是这便宜的价格了,这让报纸作为可收集和积累的书料可能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