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嬷嬷道:“太后,你如今咳嗽次数越来越少了。”
太后也是猛然意识到了。
贵嬷嬷道:“太医说得没错,你这咳嗽就是得靠养着。”
“太医做的那些陈皮茶太难喝了。”太后忍不住吐槽。
贵嬷嬷笑道:“所以太后总是坚持不了,总是咳。还是肖子卿做的好喝。”
“没错。”太后道。
“今日陈皮雪梨茶怎么还没有送来?”贵嬷嬷困惑地问。
“是不是他们在皇子所出什么事情了?”太后问。
“奴婢派人去看看。”贵嬷嬷道。
太后直接起身:“哀家去看看吧。”
“太后,已经入秋,吹了风,又要咳嗽了。”
“哀家哪有那么娇弱,走吧。”
贵嬷嬷便扶着太后出了后宫,来到皇子所,二人带着一群宫人到九号院子,结果院子里空空的。
“人呢?”太后问。
“奴婢听到隔壁院子好像有声音。”贵嬷嬷道。
“去看看。”
二人走到拱形门前,一眼看到干净的小院子里挂着各种干菜、腊肉,蛋子坐在院中央的小炉子前,小肉手里握着一把蒲扇,轻轻地扇着炉火,熬煮着什么东西。
“弟弟,陈皮雪梨茶好了没有?”明河的声音响起来。
“没有。”蛋子回答。
“你扇快点呀。”
“不可以扇快点,扇快点,煮的茶不好喝,治不好皇祖母的呀。”蛋子一边扇火,一边道:“我得慢慢扇,慢慢扇,把皇祖母的咳嗽都扇走。”
贵嬷嬷听言,忍不住看向太后。
第77章
太后忽然想起淑妃刚进宫时,容貌昳丽,懂事得体,与永熙帝感情甚笃,也不知道怎么就传出淑妃待字闺中时和工部右侍郎有过一段过往。
本就身体差的永熙帝直接气病,淑妃非但不关心,反而对她的儿子、对她的女儿们皆是出言不逊。
她自是不喜。
后来元衡生下来,长得是俊的,像极了淑妃,她也跟着不喜,恰好那时她最疼爱的大女儿难产,母女都去了。
她伤心过度,搬到别院静养。
没想到淑妃病故,元衡被花嬷嬷、杨公公带出宫。
一年多后,元衡又回来了。
她这个当皇祖母的自然是喜悦的,但元衡那张脸太像淑妃,她还是无法亲近,她更喜欢二皇子元平。
可是元衡这孩子一点儿也没有埋怨过,现下乖乖巧巧地坐在那儿,一下一下地晃着蒲扇,为她这个皇祖母熬药。
她突然间怀疑自己一直以来的做法是不是错了。
“参见太后。”一个小奶音响起。
太后目光聚焦在了突然出现的明河身上。
蛋子闻声忙放下蒲扇,走到明河跟前,规规矩矩行礼:“孙儿见过皇祖母。”
肖喻闻声也出来行礼。
太后道:“都起来吧。”
肖喻忙道:“太后,这儿是厨房,恐有烟气,你——”
“无碍,哀家瞅着这儿挺干净的。”太后朝院中走,看着绳子上晒的菜、肉之类的,问:“这些做什么?”
“回太后,这些可以包包子、煮汤、蒸菜、炒菜。”每日外面都往小厨房送来很多菜,大多数是吃不完的,又不能退回去,肖喻就和在青石镇一样,做起干菜、腌菜、腊肉等等,可以储存很久,也可以丰富餐桌。
太后问:“都是你弄的吗?”
肖喻回答:“我们一起弄的。”
“元衡和明河也帮忙了?”太后问。
“回皇祖母,我洗菜了。”蛋子道。
明河道:“回太后,我也洗菜啦。”
太后惊讶:“你们会洗菜?”
肖喻道:“回太后,民间长大的孩子,多是会做家务的。”
太后问:“不是已经跟着大学士读书了吗?”
“是,每日卯时起床跟着读书至中午,下午按情况学习骑射书法。”肖喻答。
“读书读的如何?”太后看向明河问。
明河道:“回太后,我和弟弟早就会《三字经》《百家姓》,老师教我们别的。”
太后又问:“你们进过学堂?”
明河摇头:“没有,是小舅舅教我们的。”
太后看一眼肖喻,然后重新望向明河:“背给哀家听一听。”
明河流畅地背出百家姓。
太后和贵嬷嬷眼中都闪过惊异,似乎都没想到明河这样聪明,不由得对明河、对肖喻好感更甚,太后又将目光落向蛋子身上,问:“这几日你跟着大学士读了什么书?”
“读了《千字文》。”这是蛋子和明河刚刚接触的新书,虽然不识字,但是听大学士读一遍,他们就记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