呀。
顾云秋乐:父王这是答应了。
他高高兴兴跳起来,扑过去给宁王一个大大的拥抱,“谢谢阿爹!”
宁王看着儿子红扑扑的脸蛋,忍不住啧了一声,一边拍拍他的肩膀转身出门,一边小声嘀咕道:
“不成不成,我看还是增派两队一百人吧……”
儿子这般可爱,别给坏人拐走了。
宁王去写奏折,王妃也没闲着,自己去报国寺的东西不收拾了,直接转身过来帮顾云秋收拾去江南的东西——
一千两一张的衍源庄票,拿上一沓。
春日需用的各色轻衫、半袖,披风、斗笠,登山用的木屐搜罗一箱。
防蚊虫的药膏、香粉、香包若干,家里的大夫也干脆带上一个。
“还有,嬷嬷,”王妃一边蹲在顾云秋的衣柜旁收拾,一边转身吩咐,“去把观月堂的几个厨子都找来,秋秋,你待会儿看看挑一个带上。”
顾云秋:???
厨子……都要带的吗?
他就是好奇想去江南看看,顺便考虑考虑除了钱庄他能不能做点像是周山、周老板那样倒买倒卖、贩卖绢帛的生意。
“阿娘,厨子就不用了吧……?”
“要的要的,”王妃不容他拒绝,一转眼就收拾出行李满当当的两三箱,“杭城的饭菜尝尝还好,吃久了你吃不惯的。”
顾云秋:“……”
眼见拦不住王妃,顾云秋只能转身让点心研墨。
——小和尚还在径山寺呢。
李从舟要待到六月初四韦陀佛诞后,正巧现在是三月里。
顾云秋卷起袖子,认认真真趴下来给小和尚写信:
径山上的绿竹、寺里通径天目的奇景,他也可以去看看。
……
然而顾云秋这封信送到江南时,李从舟正着急下山。
经过半年多忙碌,径山寺内需要他们帮忙的事情逐渐减少。
师兄明义都三天两头不在山上,圆准禅师也给寺监打过招呼,不用给他们记名监管。
明义来过江南几回,也有些狐朋狗友在城里,夜宿画舫的事也不是没有。
李从舟不学师兄这些,离开时,还是给寺监说了声,借口他今日要下山访友,晚上不回来,请寺监不用等他。
寺监看着十五岁已有七八尺高的小伙子,点点头没说什么。
信使就是在这个时候到的,又是那扎满了红粉花绸的信笺。
李从舟眼下没时间细看,只能先谢过信差、将信揣进前襟,就匆匆往山下赶着去和乌影汇合——
二月中和,江南百姓以装有百谷的青囊互赠:
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万松书院上,却起了场不大不小的火灾。
刚开始的火势不小,很快点燃了仰圣门后的一排平房,正在翻修的明道堂更是一触即燃,熊熊烈火眼看就要将书院上下三百多人困死。
结果中和节过,仲春的江南已经有雨。
万松书院又在山中,大火烧起的滚滚浓烟升空,被山风一卷,很快就移来了一团墨色浓云——
青白闪电劈下,顷刻间,暴雨骤降。
由此,书院师生幸免于难,仅仅损毁了一部分晾晒在明道堂附近、已经修缮完毕的青红册。
几个学生受惊淋雨感染风寒,其余人等皆没什么大碍。
万松书院本不关李从舟的事,但现在书院里有那要紧的青红册,又是和前世一样的突然起火——
望火楼官兵前去调查,只说是监修的工人没收好木料、书院的书生晚上点灯看书没顾好纸张和烛火,没什么特别的异常。
但乌影暗中潜入调查后,却发现事情根本没有那么简单。
——被师生清洗过的明道堂地面上,残留水渍中浮着一圈在日光下显得五彩斑斓的油。
而那些放准备用来置换的横梁下,乌影注意到也有同样的油污。
为着防虫,建房所用的木料都要上漆。
但乌影还没见过直接往木料上涂油的,他才把这件怪事给李从舟一讲,李从舟就变了脸色——
他沉着一张脸,分明墨瞳内凝霜冻雪。
“是火油。”
是有人将涂在木料上不易燃的木油,换成了易燃的火油,才致使万松书院着火。
——和前世的报国寺,一模一样。
李从舟攥紧拳,后槽牙咬紧、颌线分明:
又是襄平侯。
兹事体大,李从舟不能置身事外,他得亲自往万松书院走一趟。
结果两人才走到书院门口,远远风中就送来了一股浓重的血腥味儿,书院青黑色的大门半掩,风吹门扇嘎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