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买来的民心,朝廷收没收到不知道,但是楚明瑱确确实实收到了。
等到他据守广陵城,令麾下将领带兵收复淮南道其余城池时,叛军闻风而逃,百姓开城欢迎,一路所向披靡。
燕知微历任幽州刺史,又随军至此,为帮主公分忧,他自然会代公务繁忙的燕王出面接待当地士绅王公。
他生性灵活机变,总是眉梢带笑,在贩夫走卒,三教九流里,他从来不拿架子,与之混迹。
在士绅贵族圈子里,他则是从不提自己燕家出身,只会轻描淡写地提两句幽州事务。
燕知微这般端着士大夫姿态,旁人只知他是燕王面前的红人,他在封地最为倚重的臣子,不知他是个长安燕家连族谱都没上的庶子,还有一个出身贱籍的歌姬娘亲。
门阀贵族清高,燕知微这般身世,没有上族谱就不是世家子,还是贱籍,是不能与他们同席的。
别说与贵族同席,贱籍不能科举,亦不能得到推荐,这辈子都不可能通过正常渠道走上士大夫的位子。
但他在乱世将至之前,投了燕王。
有楚明瑱撑腰,他终于可以不负天才,被这些年龄比他大两轮的官员士绅巴结,一口一个“燕先生”。
燕知微自然也回以笑脸,亲亲热热地喊着尊称,与之推杯换盏。
但是朱门酒醒后,燕知微离席上马车前,看着门前细雨滴答落下的细雨,却面无表情。
他明着出身世家,如今却一身白衣,心想:“仓中硕鼠,原在朱门楼第。”
江南多才子,如今科举虽在,但是皇帝老是换,让士子们考试都顾虑重重,心里不安定。
有些人看准了燕王的前途与悍勇兵马,自然打算走他的门路。于是,江南士子们纷纷聚拢前来,叩门欲拜燕王旗,把府衙门口挤得水泄不通。
燕知微太明白个中门道,燕王现在又是缺人才的时候,他会先代楚明瑱先筛选一波人才,把有真才学的士子推荐到燕王帐下。
所以,燕知微放出风声,他对外接受行卷。不同的是,他这里,寒门子弟也可以叩门。
扬州四月,细雨微微,朱门前,远客总是络绎不绝。
数十名士子相约而来,不顾细雨沾衣,将自己的卷子谨慎保护在竹简里,叩响了府衙的门。
甚至还有人郑重敷粉,精心打扮,显然是很重视此次行卷。
他们找了无数门路,想要见的,无疑是如今天下兵马大元帅,燕王爷楚明瑱麾下独一档的红人,“燕先生”。
在前来拜见之前,他们不知“燕先生”年岁,心中想的是一名三四十岁,留着胡子,斯文儒雅,德高望重的前辈。
却不料,待他们被引入厅中,却见到一名身着无品级的荼白色长衫,墨发束冠,身形纤瘦的年轻书生。
看上去,比他们绝大多数人都小。
“燕先生。”燕王亲卫一左一右站在他身侧,恭恭敬敬道。
燕知微卸任楚明瑱给他的刺史之位后,如今并无官职,当然不能称呼官职。
几名为首的士子有些讶异,他们看上去约莫三十余岁,出自知名书院,也是扬州本地世族子弟,在这一批人中隐隐优先,先行把自己的集子递上去。
燕知微看了无数人的卷子,眼睛挑剔的很,却在姿态上与读书人为善,从不为难,笑着说:“诸位是广陵官学的学生,请坐。”
“谢先生赐座。”他们忙不迭坐下,等待燕知微看完他们骈散得当的文赋,用词华丽的诗歌。
燕知微翻了几页,都是诗歌,题目都是赞颂朝廷。
还有人用了很深的心思,专门为燕王作赋,把王爷夸了个天花乱坠,文笔过关,立意却不行。
现在,燕王楚明瑱缺的不是只会写文章的文人。燕知微看的很快,一些不入眼的就随手放下,不置一词。
倒也不是没人写策论,但是大体风格都是科举的那套,简单来说,就是“释经”。
四书五经都已经被读烂了,这些文章,不过是在反复论证一个世人早已知晓的道理。
一炷香后,燕知微粗略扫过卷子,觉得一个能用的也没,心里已经在构思如何不疼不痒的送客了。
果不其然,听闻燕知微一个都没看上时,有些自恃年纪长,家世显贵的公子已经有些按捺不住了。
一名天青色衣衫的士子阴阳怪气道:“先生要不再看看?见你这般年轻,书读的不多吧,若是错失人才,难道王爷不会责怪?”
燕知微笑了,语气看似委婉,言语却锋利至极道:“诸位挺会做题,想必科举考得不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