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眠药,黑色塑料袋,氰化物,这些与李纳死亡相关的元素,惯性思维一直以为是一人所为。现在有两个凶手站出来认罪,但却都对真正致命的氰化物,不约而同地推诿。在这起诡异的凶杀案中,会不会有别的人,也扮演了凶手的角色?
霍子心和陆泽言同时垂下了眼皮,抬头四目相接的那一瞬间,一个名字出现在了他们的视野里。
霍子心走到隔壁审讯室,卫岚正关在那里。“14号那天,有没有学校老师进入过宿舍?”
“那天吗,那天我心思都在怎么捉弄那小子身上,没有太注意……”卫岚努力地搜寻着记忆,捕捉着被自己忽略的那个点。
不等她醒过神来,陆泽言跟着冲了进来,“检索了化学系的新闻,11月14日下午四点半,副院长孟司远……”
“孟院长和几个老师一起来的,说是了解毕业生的年前就业情况。”此时此刻卫岚也想了起来,“我去清洁间拿黑色塑料袋的时候,还遇上孟老师从走廊过来。”
卫岚突然意识到了问题,“我跟他打招呼,他说自己去上了个洗手间。但605宿舍那边,并没有洗手间……”
第13章 索命师徒情
风城理工大学实验楼27层,设立着以孟司远命名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相邻的是他日常所用的办公室。
孟司远凝视着壁柜,里面装满了荣誉证书和奖杯,彰显着他过去十几年的辉煌。
原本按照孟司远的设想,未来几年,他会再多添置一个展示柜,用来保存他即将得到的更多的奖赏。他是目前国内最优秀的化学专家之一,风城理工大学校史上最年轻的学科带头人,他所主持的实验室承担了近年多个国家级重点项目。
这一切,曾经都是李纳和他共同完成的,也正因为李纳,可能即将化为乌有。
六年前,孟司远在学院的迎新大会上第一次见到这个沉默的少年。那眼神里的执拗坚毅,让他觉得活脱脱就是当年刚走出大山的自己。
从水电不通的小村庄走出来,到繁华锦重的首都,到跨越重洋海外深造,再到扎根在风城设立自己的实验室,孟司远的付出和收获都远超常人。而初识李纳的第一眼,孟司远就知道,李纳会是下一个他。
孟司远不久将李纳收入麾下,从白纸起开始手把手地培养,引领他走上最快捷的一条学术道路。
他对李纳寄予重望,这位弟子倒也不负所期。李纳除了天赋极高,成绩拔群,更重要的是对于学术有种旁人多不能企及的专注,这一切都让李纳在孟司远的指导下突飞猛进,不出三年便在学术界声名鹊起,可以与大上好几届的博士们比肩。
无论是在外人眼中还是孟司远的心目中,他和李纳既是学术路上的搭档,也是情同父子的师徒。对李纳,孟司远在知识上倾囊相授,在生活里也是竭尽所能地帮扶。
孟司远实验室项目里产出的半数以上的科研成果,但凡李纳参与过的,都会把李纳署名在靠前的位置。学校有任何奖励资助的名额或者是好的机会,孟司远也会不遗余力地替李纳张罗。
孟司远单身一人,时常叫李纳到自己家中吃饭小酌。时常畅谈到半晚,李纳忘记了带宿舍钥匙不便回去,还会偶尔留宿在导师的家中。这都是孟司远门下其他人,都不敢期许的待遇。
一年前,孟司远主持的最重要的项目在攻坚阶段遭遇瓶颈,他带着李纳和门下的弟子将核心实验重复了上千次,依然得不到预期的实验成果和数据。
当时正是孟司远竞争副院长的关键时期,如果项目功败垂成,不仅是他学术道路上可大可小的挫败,也会影响他未来数年的晋升。
这样的失败,对孟司远而言是无法接受的,却改变不了他的一筹莫展。项目结项前一个月的某一天,实验室里只剩了他们二人。李纳从密封的操作间里出来,对着他摇头,“还是不对。”
孟司远看着李纳,他知道如果连眼前的这人眸子里都出现了灰暗,那这个项目,他可能也只能被迫放弃了。
李纳取下防护设备,沉默了许久,“要不,我们修改数据也可以。把结果控制在我们本来的预期结论内,宣布试验成功。这在国内还是个难以进入的领域,三五年内,没人会发现。”
孟司远一惊,“你意思是,造假?”
李纳抬起眼皮,“这几年我帮您代笔了好几篇论文,也不差这一次了。核心实验是我经手的,即便是最后出了问题,篡改数据的责任由我来背,不会牵连到老师的声誉。”
孟司远被李纳的提议吓了一跳。已经功成名就的教授,事务繁多时间有限,由学生辅助一起完成学术论文,在业内司空见惯,但这和学术数据造假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