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凶现场:女刑警异闻录+番外(136)

作者:夏之虞汐 阅读记录 TXT下载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突出自己的杀人目的,就是为了实施变态的性侵犯?”

“没有抓住凶手,这个问题自然也无法回答。当时我们有和国内外的犯罪心理学专家讨论,怀疑“性”对凶手而言是个非常奇特的存在,可能他觉得这个很纯洁,有可能觉得很邪恶。所以女性的生殖器官,对他有特殊的含义。”

“受害者方面呢?身份都得到了确认吗?”

“当时的DNA技术有限,我们是和国际刑警组织合作的,但受害者的身份都逐一确定了,年纪介于25-30岁之间。除了最后一个受害者,一个姓云的小女孩。我没有记错的话,那个小女孩死的时候,只有十五岁。”

霍子心和陆泽言对视了一眼,毕羽提问,“未成年人成为性侵对象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这名受害者和其它无名死者的年龄差距也较大。这应该是这起连环案中的最后一个案件,这里是有什么特殊的吗?因为在这之后,凶手停止了作案。”

“杀人手法基本一致,也发现了006号死者的盆骨,处女膜有新鲜的破损痕迹——但奇特的是,同时又有缝合的痕迹。要说别的特别之处的话,就是碎尸所呈现的肉片比较厚,显得粗糙了一些,似乎最后这起案件,凶手处理得很匆忙。”

“具体的情况,我已经申请了调阅卷宗,我们自己去了解吧。”霍子心打了个岔。

如今她算是明白,为什么徐能说,这起二十年前的案件,是自己见过最凶残、变态的案件,并直接导致很多人因此离开了公安队伍。但他们今天最重要的目的,并不是只听故事的细节。

“我们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当时的办案人员,为什么会怀疑,陆鸣,一个当时国内少有的海归犯罪心理专家,会与这起案件有关的?”

“坦白说,我们当时没有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我指的是,在当时刚刚修改了刑法不久,我们办案还倾向于“疑罪从有”的定势思维时,我们也没有形成特别有价值的证据,不然我们就有可能结案了。”

听徐能这么说,陆泽言松了一口气,但心里却更加别扭了。

“我们怀疑陆鸣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一包烟……”徐能有些底气不足,黯黯地瞟了一眼,陆泽言那张与某人似曾相识的脸。

第56章 杀人回忆

谈及二十年前的案子与陆鸣的关系,徐能有些不自然。“这六起变态碎尸案都发生在南临,当时国内的刑侦技术远不如现在,城市里也很少能有监控探头覆盖。所有的案件都是以受害人尸体的不同部位被抛弃后,我们才能发现。这个连环杀手来去无踪,我们几乎一点线索都没有。”

“当然我们也有做别的尝试。专案组引入了心理侧写,通过前面几起案子,受害人的死亡方式、尸体特征、抛尸方法这些方面,对犯罪嫌疑人的形象进行了还原,总结出了几点凶手可能的特征,试图以此去寻找可能的怀疑对象。”

毕羽听上去觉得有些玄乎。“心里侧写在现在应用比较广泛,准确性也更高,但也不像文学作品里描述的那样,神乎其神。不过如果老徐你还记得一些,可以先讲出来我们一起看看。”

“心理侧写的结论认为,凶手年龄在30岁到40岁之间,受过良好教育,有着不低的社会地位。从行凶到抛尸的过程中,凶手十分冷静,没有留下任何破绽,说明凶手不仅性格稳定,心思缜密,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是家庭正常、社交正常的人。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一个特立独行、离群索居的人,很容易被辨识出来,正常的社会属性更有利于掩饰凶手的身份。

而从分尸的手法看,凶手不仅具有医学或者手术背景,更有偏执型人格的心理障碍和严重的强迫症。这源于尸体被分成的肉片过于精细,不是强迫症到极致的人,不可能这么细致地处理尸体。”

徐能描述里的每一条,都如同为陆鸣量身定制一般。虽然父亲的过去,基本靠陆泽言从亲朋好友那里挖空心思地打听,加上自己成年后一点一滴的调查拼凑而成。但这些对于凶手形象的揣摩在陆泽言看来,确实与陆鸣的情况高度吻合。

“你们用当时十分不成熟的心理侧写技术,做了一个粗陋的结论。然后‘按图索骥’,寻找和你们这个结论能够扯得上关系的人。然后发现我爸爸刚好能被你们这个框套进来,所以他就成了你们怀疑的对象。”

“不全然是这样。凶手抛尸的地方,多在闹市,附近有大量人口聚居,我们一直在各个抛尸地点附近走访。第六起案件云萌萌案发生后,根据附近一个小卖部店主的回忆,在装有碎尸肉片的塑料袋出现的前一天,曾经有一个中年男子到店铺里买烟。因为那种烟是国外生产的,口味也和当地出产的香烟差别很大,很少有销路。突然有人来指名道姓买这种冷门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根据小卖店店主的描述,他还看到那个人的衣袖上,有黑褐色像血迹一样的东西。”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