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还就这么定了。
时光飞逝,一个月的时间过去,报名人才选拔的人简直五花八门。
什么千杯不醉、翻眼皮之类的技能,都被报上来了。
许县令为了保持自己广纳人才的人设,也不好直接拒绝,便在徐秀越的建议下,设立了海选,让师爷县丞等人投票表决,并且专门在主道广场上,公开海选。
一场全民兴奋的“人才海选”就在这样一个时代,举行了起来,更成了两县居民茶余饭后的娱乐谈资。
这里面有些是奇奇怪怪的能力,但有些却真的有本事,比如有个人能不用标尺,便将石块磨成大小一致的方块,直接五票全通,晋级成功。
再比如一个小姑娘,竟然自己研究出了简易的双面绣,虽然另一面绣的有些歪,却也顺利晋级
。
一时间,这些晋级的人家,成为了众人羡慕的对象。
晋级之后,许县令则要一一召见,以显示对人才的尊重,有些是已经技艺纯熟的,则直接安排到研究院或是合适的岗位,有些比如那个小姑娘,是有天赋的,则直接安排入学。
为此,许县令又开办了一些公学,专门教授各种技艺。
成为老师的有工资,成为学生的,有补贴,当然,他们也要定期产出一些成果,部分归县里,以补贴县里的支出。
商人们此时有去临县的,也已经到达了城门下,有的县城一看路引是留仙县的,则闭门不纳,有些则直接不管。
而更多的商人,因着怕附近县城不收,便直接往成王的地盘安河城去了。
那边除了成王与备王交界的地方在打仗,其余地方还算安稳,且两边距离较近,也便于完成许县令的安排。
很快,有一些听到了消息、又受尽了战火的百姓往留仙县这边迁徙。
而其中的人才,大多都是些有技能的人,比如工匠一类,他们最迫切想要的关于军事、管理等的人才,却一个也没见。
直到一个月后,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了留仙县城门口,竟然是去而复返的赵举人。
只不过如今的他,灰头土脸,但是独身一人,徐秀越一见便明白,他要么是没找到家人,半路折回,要么就是家人已经……
不过见他目中带着疲惫忧愁,却无痛苦,应当是如她卦象所示,半路遇险回转了。
他见到许县令三人,先是深深叹了口气,而后忽的跪地,道:
“在下听闻留仙县召集人才,某虽不才,却也勉强得了个举人的功名。
且某年少起便颇为喜爱读些有关战事的杂书,自觉于谋略一项略有才能,愿为许大人效力,且家传古书,也愿献给大人。
某不求钱财,只求大人若有余力,可派人帮我寻回妻儿。”
说罢,赵举人以头抢地,只等许县令的回答。
第109章
许县令看看左右, 抬步走过去,亲手扶起赵举人,道:“必承所愿。”
这一次的礼贤下士, 许县令做的很足, 不只是因着赵举人有些才能,还因为这是他们收的第一个稀有人才。
在许县令跟赵举人亲切互动的时候,徐秀越翻看了下赵举人献上的家传古书。
与其说这是一本书,倒不如说, 这是一本关于其他书的注解,有一些是记录了原文所用的词语, 譬如“围魏救赵”这种徐秀越都耳熟能详的词语,下面则是一些自己关于此条的用法理解。
而有一些,则更类似于散文,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有时候还夹杂着对某项战役的解析与批判。
这些信息, 在现代来说,就是网上一搜能出一大片的知识,但在敝帚自珍的古代, 这本书却可以称得上传家之宝了。
见那边许县令已经跟赵举人惺惺相惜了,徐秀越才合上书本, 询问道:“原本传下来的, 可还有其余附从书籍?”
赵举人惊讶道:“大人从何得知?
这本书是从祖上传下来的, 到我父亲这一辈, 就只剩下这本祖上亲自书写的书籍, 以及另外两本, 奈何家贫,早年我生了场大病, 没有办法,父亲才卖了其余两本。”
徐秀越觉得十分可惜,能写出一整本解析的人,必然于兵法一道上颇有研究,想必其余的书籍,或多或少也会有简短的注解,若是还在手中,倒是绝佳的教材。
林修为第一时间便瞧出了徐秀越眼中的遗憾,转而问赵举人道:“不知令尊将那两本书卖与了何人?”
赵举人蹙眉回忆,许久后才道:“那时我年纪尚小,只是考中功名后听父亲提了一嘴,说是将书当给了博览书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