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比乌斯(38)

作者:风诉_ 阅读记录 TXT下载

我妈一早就打来视频,试探性的问我今天有没有什么安排。

我能有什么安排。她电话打来的时候我甚至还没有起床。

出去逛街吗?小老太太在桌子边削苹果,抬眼瞅我。

不去。我拒绝得利索。兜儿比脸还干净,逛街也是穷逛,索性不如在家躺着。

那出去玩呢?你跟许琦,不约着出去?

我噗嗤一声笑了。我俩在美国的时候就住上下楼没事儿的时候都不约着一块儿出去,现在隔着老远的,约什么呢。

去不去逛公园?明天天气不错,秋高气爽。

什么公园啊?

对上小老太太一脸期待的目光,我问道。遛遛弯儿,倒也不是不可以。

玉渊潭?

行。我点点头。左右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出去转转也挺好,不然大周末的,确实也太浪费光阴。

别人逛公园都是上午,偏偏我妈要下午去。

到我家接我上了车,她冲我笑得龇牙咧嘴。你知道为什么要下午去吗?

为什么啊?我没多想就接了她的话。

我那天上班路上听广播,说玉渊潭周六下午有相亲角。

啊?我一愣,脸上的表情瞬间就只剩下一个问号。

周六下午在玉渊潭,周日下午在中山公园。都是本地孩子的父母亲自过来,比中介那些要靠谱。咱们今天先去踩个点儿,看看质量怎么样。

不是,那不都是陌生人吗?陌生人靠谱吗?

车在红绿灯前停下,我妈转过脸来看我一眼。

那怎么办啊,咱们社交圈太小。我和你爸同学的孩子就一个合适的周柏琛,你还不主动跟人家联系,再有就是三十岁以上的了,你肯定又不要。你都二十四了,还当自己是小孩儿呢?趁着现在年纪不大、在相亲市场上有优势,早点下手,难不成你指望未来对象从天上掉下来啊?

在找对象谈恋爱结婚这件事上,我妈一向很着急。这个着急催促的节奏,完全不输于当年我还在美国的时候,视频里她催促我秋招找工作投简历。

找男朋友又不是找工作,这是不一样的好吧?

刚开始的时候我还试图反驳我妈。

有什么不一样的?都是不努力就没机会!相亲跟面试没什么区别,都是双向选择,但前提是你要有选择。你要是不投简历,你连面试机会都没有。你不多认识点人,一样连脱单的可能性都没有。

我也不知道她都从哪儿看到的这些毒鸡汤,讲起道理来一套一套的。她和我的立场不同,角度自然也不一样。一个是结果导向,一个是结果过程都想要。

不过去也就去吧,反正也是正好出门逛公园,在这种无关痛痒的问题上我一向很好被说服。而且我倒是也挺好奇,传说中的相亲角到底是什么样子。

-

近几年因为樱花节,玉渊潭炒出了些热度。又赶上十一假期,天气又好,来公园的人不少,世纪坛停车场门口甚至都排起了长队。相亲角是三点开始,为了准点过去,我妈带着我先下车进了园子,留下我爸排队等着停车。

进了公园,我妈拉着我一路狂奔,不赏花不看水,只为去市场上赶集。相亲角的地点,是在公园边角上的留春园。

真的是集市的感觉。还没进去,远远的就能看到留春园里面的人头攒动。人们像菜市场摆摊儿一样,把适龄男女的资料卡摆在地上,然后坐在一旁等待感兴趣的人上前。资料卡就是个简易版的简历,上面写了出生年份、户口、学历,还有一些其他情况。京人和京籍严格区分,写北京户口的,一般就是外地人来北京工作后拿到户口的新北京人。还有的描述得更加细致,什么二代北京人、三代北京人,以及祖上一直都在北京的老北京人。

可以理解。

认识的人可以谈感觉、谈感情,但若是在一群不认识的人里想要找到门当户对的对象,那也只能谈条件。

双方恨不得拿秤幺一幺彼此的斤两,都想找个和自己条件相当、甚至稍好一些的。家里有钱的瞧不上家里没房的,年龄不那么大的瞧不上三十五岁以上的,未婚的瞧不上二婚的,没娃二婚的瞧不上带娃二婚的,学历高的瞧不上就算家里有十几套房但是大专文凭的。如果是家里又有钱、学历又高、工作又好的,而且还得是男的,那就是整个市场上的天花板般的存在,金字塔顶端的香饽饽。

女多男少是不争的事实。遍地的北京女孩,普遍学历不错,但年龄都是三十上下。男孩有些外地长大的,但也不多,都有北京户口,仿佛只有有北京户口才有资格进入园子里的这个市场。

摆摊的不全是父母,还有一些替别人来的。连廊里资料卡前面围着的人最多的,是个哥大毕业的海归,94年生,身高183,家里在北京有房有车。一问工作,说是还在读研,尚未回国。我97年的研究生都毕业了,他93的年的还在读。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