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给秦始皇直播网课(74)

作者:槐根一梦 阅读记录 TXT下载

以前的他并不会学那些儒生一般开口闭口将黔首民生挂在嘴上,但如今,他却不得不好好思考这其中的利害关系。

屏幕中,林老师指着课件上展示的表格继续讲解到:“秦朝的人头税主要沿袭了战国时期的一些旧的赋税制度,比如:口钱和算赋,都是依据人口以及年龄等为标准来征收,这种人头税与古代户籍制度的不断完善有关。云梦秦简《金布律》中有规定:‘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以丞、令印印。’汉朝口赋的标准是七岁至十四岁,算赋标准是十五岁到五十六岁,其中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要加倍,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汉朝还征收一定的财产税。”

“汉武帝时期,实行算缗和告缗,前者是对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每2000钱纳税一算,也就是120钱,后者是指鼓励民间告发这些工商业者偷税漏税的行为,告发成功的人可以得到没收财产的一半。这种政策侧面体现出汉武帝时期进一步推动重农抑商政策,同时也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嬴政听到这里,心中不免想起秦国目前商业发展的情况,似乎还是很不错的。一些商人已经利用经商聚敛了一定的财富,若是由此入手......

只怕还是不妥。

嬴政想起上节课学到的内容,与后来的汉唐乃至宋元相比,此时秦国乃至后来秦朝的商业发展并不是特别的繁荣,若是向这位汉武帝学习,就怕适得其反。

果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务之急还是得以推动生产力、发展经济为要。

“秦汉的徭役分为更卒、正卒和戍卒,更卒指的是在本郡修筑城墙、道路等,一般为一个月,正卒指的是到郡国和都城服兵役,时间是两年,戍卒一般指到边境地区屯戍一年。有时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如天气等,服役的时间往往会更长,出现‘逾时之役’的现象,使得人民的负担更加沉重。”

“总体来看,秦汉时期的赋役制度的特点就是秦朝赋役整体较为繁重,而汉朝虽然田税较轻,但是人头税却比较繁重。”

林老师对秦汉的赋税制度做了一个总结,又带着学生做了一道选择题练习巩固知识点,就继续往下讲了。

“之前我们讲到过,东汉末年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峻,豪强地主势大,百姓流离失所,因此这一时期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采取均田制的措施来抑制土地兼并,政府把无主土地按人口分配给民众,以此为基础,隋唐时期的赋税制度做出了相应的改革。”

林老师说着,将课件切换到了下一张:“从北魏以来一直到唐前期,赋税制度从一开始的租调制发展到隋朝的租调役制,再到唐朝的租庸调制,这其中租指的是地租,调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人头税,役就是主要由成年男子承担的徭役,唐前期的‘庸’则是指男子若是不去服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这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推动农业的不断发展,而且标志着古代的税收从劳役地租逐渐转变为实物地租。”

蒙毅听到这里,转头对嬴政说:“王上,这个唐代的‘庸’不失为一个好的举措,我在民间偶尔也会看到有一些农户因为要服役而不能及时耕种家中的农田,导致当年收成不好,甚至连地租都交不起的情况。”

嬴政默默点头,没有说什么,蒙毅知道他这样是正在思考,便没有继续探讨这个问题,转头继续听课。

“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因为均田制下基本都是男丁得以授田,除非是寡妇能够分得一些土地,其他诸如奴婢、妇女等都不得授田,所以田税与劳役绑定的较为紧密。”

听到这里,嬴政微微皱了皱眉头,方才蒙毅说出自己看法的时候,嬴政其实是较为赞同的,只是现在听林老师进一步讲解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关系,他觉得这种赋税制度若是依托于均田制而实行的话,势必会在后期出现问题,导致朝廷财政收入受到影响。

果然,林老师切换到下一张课件,就开始讲唐中期的赋税制度改革了。

“租庸调制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由于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始终是封建土地私有制,这种所有制必然会伴随着土地兼并问题,而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会导致拥有土地的人丁大量减少,从而导致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因此到了唐中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唐中期以后开始实行一种新的赋税制度:两税法。”

两税法,嬴政在书上看到过,但是书上讲的还是比较简略,他想听听老师的讲解。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