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舒有些骄傲:小崽子才这么大点,就会抱最粗的大腿了,真不愧是咱的儿子,真像咱。
在大明王朝打工的日子过的很快,永乐十八年冬,大臣上书紫禁城已经一切准备妥当,告诉皇上可以准备迁都了。
朱棣大喜,并决定要即刻动身前往北平,要在元旦那日在紫禁城上朝,举行定都大典。
朝臣们有些不愿意,他们在应天府呆习惯了,这里不管是气候还是繁荣程度,那里不比北平好?
可前几年反对迁都的,就已经被皇帝给弄死了,所以,他们为了活长点,都只能把嘴巴闭上。
因为要准备迁都事宜,老爷子没空带重孙子了,只好暂时把孩子送了回来,朱瞻基同学扶着儿子学走路,一边同景舒说着闲话。
“那些不想迁都的,包括我爹,都是因为在南京安逸惯了,不懂老爷子要迁都的一番苦心。”
景舒点点头,确实如此,南京是个多安逸的城市,不像这时候的北平,边陲之地而已,谁都不乐意去。
“你点什么头?”朱瞻基好笑道:“你懂老爷子的苦心啊?”
记得上辈子,连孙氏都不懂老爷子的苦心,只觉得老爷子是瞎折腾人。
“这有什么不好懂的?”景舒语气很是仰慕:“北平离草原比较近,天子坐镇,调兵遣将会非常方便,天子守国门,皇上是圣君。”
南京虽然繁华,可安逸久了,就不会居安思危了。
朱瞻基见她身为女子,居然懂得爷爷的心思,不由地很是高兴,自己这辈子也不知道还会不会早死。
若是还是逃不过宿命,儿子有这么个娘看着,想必也肯定不会再出现土木堡之变了。
大家收拾好大部分行李,就跟着老爷子一路北上。
其实景舒的心情还是很激动的,听说明初时候的紫禁城,和后世的紫禁城是大不一样的。
她也只在大英博物馆看过图,至于为什么看中国皇宫的图,却是在大英博物馆看的呢?
那么这个问题,你就要去问慈禧老太婆了。
南京到北平一千多里,大部队走了整整半个月才到,主要是人多东西也多,这走起来自然就慢了。
当巍峨的紫禁城出现在景舒眼前的时候,她是由衷地佩服,古代工匠们的鬼斧神工。
此时的紫禁城,虽然看起来很威严,可又透露着汉人特有的文雅,而后世的紫禁城就恰恰缺少那个雅字。
“有那么好看吗?”朱瞻基抱着晕车的儿子走了过来:“不过就是座宫殿,你怎么还看呆了?”
景舒眼神痴迷,反问道:“殿下觉得不好看吗?”
“宫殿好看是好看。”朱瞻基首先表示赞成,然后才道:“只不过,这里到底还是不如南京的,太冷了。”
第50章 紫禁城
何止是冷了些,沙尘还特别多,街上的人流也很少,穿着也不如南京那边的人们华贵。
但这些,毕竟只是暂时的嘛,有了大明皇帝在这里定都,北平即将就能迎来房价疯涨,富人、大儒云集的。
紫禁城里,太子住的地方叫东宫,也叫春和宫,也就是后世的南三所、阿哥所的那块地方。
不同于清朝的是,清朝的皇子都住那块地方,而在明朝,这只能是朱高炽一家住的,很是宽敞。
为此,景舒不得不感叹,生娃还是得少生一些,生太多宫里可不好住啊,因为那太挤了。
春和宫内,有三大主殿,太子住文华殿,太子妃住宣和殿,妃嫔居住在宣和殿后的各小苑之内。
朱瞻基和景舒因为早已大婚,所以继续居住在苑内就不合适了。
重华殿,是景舒和朱瞻基的新居所,里面分正殿和后殿,古代夫妻是分房制,所以正殿当然是朱瞻基的寝殿,后殿则是景舒住的地方。
后殿以后,便是数十座小院子,乃皇太孙的女儿、妾室住的地方,儿子们七岁以后得住在前殿。
景舒留下离自己最近的院子给儿子小时候住,其余的,就叫吴、李、何三位选自己住的地方了。
想起孙氏,她又极不情愿地问道:“孙氏尚在南京,不知殿下,可要为她留一处住所?”
那可是他的小青梅,除非小朱这厮真是重生的,不然恐怕还是会想方设法把她接回来的。
“不必了。”朱瞻基想也不想,就很干脆地拒绝了:“她既然犯了错,就应该在神明跟前反思一生。”
这已经是他念在从小的情分,给出的最大宽容了。
闻言,景舒心中微微一动,忍不住试探道:“殿下说什么就是什么,对了,听闻近日阿鲁台频繁掠关,皇上生了大气,还听闻瓦剌出了位英雄?”
“还说什么算命先生说,那位叫……噢,对,也先,命中有当皇帝的命数,皇爷想御驾亲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