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五仁坚持继续进攻,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后路可撤。已是人心惶惶,这一撤,士气尽丧,形势会更加雪上加霜。
同时她也献了两计,既阻挡了朝廷大军,又攻破了一处仓储基地,队伍这才有了回旋的余地。
等全面掌控了西雍州以后,志得意满的史弼开始耽于享乐、不思进取。
还是五仁,一盆凉水泼醒了他,带着他策马去了距离西雍州最近的一处要塞,遥指着城墙上悬挂的那一排人头,敬告他再如此骄矜自满下去,明日他的人头也会在上头。
史弼吓了一身冷汗,自此戒骄戒躁,不敢有忘初心。
作为第一个举起抗越大旗的人,他们这支队伍在当时得到了不少的支持,比如登高州的扶家。
但当揭竿而起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乏豪右、巨室,缺乏政治人脉威望不足又是底层出身的史家兄弟就不够看了。
本身就处于弱势,队伍又杂,内讧频繁发生,多少次史弼恼起来都想干脆散伙回家算了。
关键时刻总是五仁出面调解矛盾、消除芥蒂,使大家团结一心,把大家拧成一股绳,向着一致的目标前进。
安抚了众人,五仁又劝他勿要急躁,更不必妄自菲薄,暂时蛰伏乃至寻一势力依附亦无不可,当下应稳扎稳打,以赢得民心与道义支持为首要。
更有队伍失去掌控、属下萌生自立之心……等等,一路走来,什么情况都发生过。
然无论形势再怎么变化、局势再怎么不利,只要有五仁在,似乎就有了定海神针。
便是史弼自己都承认:“无五仁,无大成。”
可不就是这样。
最初时,是她推着他走上了这条从未想过的路;也是她帮他树立威望、奠定名分。
后来,是她让他学会礼贤拔滞、聚拢人心,对民秋毫不犯、对下赏罚分明;让他明白,威信不是靠着滥杀无辜来树立,队伍光靠着对朝廷的仇恨和对享乐的追求不可能走得长远、还需要一个明确的向阳的纲领。
也是她那些所谓的战略部署与内部建设架构,把一支散兵游勇打造成了军政肃然的强者之师,在豪杰林立的情形下杀出一条血路,从朝廷军和一众军阀的包剿中取得了最后的成功。
大成的国号是五仁取的。
就连做上国主之后那一系列轻徭薄赋的政策也是五仁帮他制定。
是五仁,一步一步把他推上了国君之位。
也是五仁,手把手教他怎么做好一个国君。
第578章 君臣生隙
而对五仁来说,这一切是顺手而为,也是不得不为。
最开始她只把这些当做一场为求存而不得不进行的冒险游戏。
但是慢慢地,随着她与身边人建立了更多更深入的联系,她仍然无法完全融入这里,却也再难作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
因为目之所及,民生疾苦是真、哀鸿遍野是真,她所遇到的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而不是冷冰冰地NPC。他们泣的泪、他们流的血,昨日还鲜活谈笑转眼便逝去的生命,一切都是真实的。
五仁做不到对这个真实存在着的世界视而不见。
她觉得,南州需要一位好君王来救这些苦难的人们于水深火热,而史弼确有那份天资。
所谓天资,除了武力,再就是流徙途中凡有疾病穷乏者他们兄弟常尽己所能营护振救,这份助危扶困的热心和对弱小者的怜悯恰是五仁最看重的,所以尽己所能地去辅助他。
她既知道史弼的长处,自然也知道史弼的缺陷,便想方设法开阔其眼界充实其思想,不让这些限制他的潜力,成为他致命的弱点。
她也清楚流民起事的局限所在,保守性、分散性、狭隘性、自私性,基础薄弱、内部矛盾、管理不力、执政无能,取得一定成果后便贪图享乐……既然知道,就都可以避开或设法纠正。
也的确都达成了。
比起其他那些打到哪算哪、没有明确目标和长远规划的流民军,他们的队伍走到了最后。
比起那些个目光短浅自身水平不高,又不肯请有深厚学识的谋士来为自己出谋划策,唯恐谋士武将抢了自己风头的领袖,史弼对她予以充分的信任,肯听从她的建议广纳人才,且毫不吝于分权。
可很多事,往往都是猜中了开头、难以料中结尾。
不,结尾其实也料中了。
只是总怀有一份侥幸,觉得自己会是那个例外。
可这世间既无新鲜事,又哪里来的例外人呢?
大成建立以后,史弼以辅国太尉之职许五仁,以报答她辅佐之恩,也是想要她继续帮自己治理好这个国家。
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兴官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这些只是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