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好吃,但是也有点太耗料了,徐淑华可不好意思让司宁宁再做一回。
“两大勺糖?”宋小芸瞪大眼睛,吃惊的望着司宁宁,“你疯了!?”
司宁宁:“……”
勿怪宋小芸大惊小怪,实在是当下年代,红糖虽然不要票,但价格比肉价还贵。
猪肉分三级,便宜的有七毛八和八毛的,贵的有九毛四一斤的,可糖价一直稳在一块钱以上一斤,赶上一块一毛一斤的时候,都算是便宜的,大多时候都在一块二到一块四。
“大家都出了东西,我也不好意思白吃。”
司宁宁也是后知后觉意识到这一点,尴尬的摆摆手,“反正不是每回都这样,过两天公社口粮下来,做饭调料怎么分配,到时候肯定要算清楚。”
现在的口粮是八个人一起吃,等过两天公社那边的口粮下来,就是分到各人手里了。
虽然锅架在女知青这边,但是做饭这事儿怎么安排真不好说。
毕竟有的调味料贵,有的便宜,谁也不愿意当冤大头,被人占便宜……尤其是自己当冤大头,被另外七个人占便宜。
司宁宁更不是大冤种,这事儿麻烦,而且不论怎么安排,都不一定能讨着好,她是不准备插手的。
就等到时候他们商量好了,她直接接受安排。
洗完饭盒回屋里,吃饭时借着灶里细碎火星温了两锅水,司宁宁打了点水,草草擦拭了一下身体就爬上床了。
徐淑华她们下午睡得久,换下的衣服都没有洗,这会儿正在外面边唠嗑,边洗衣服呢。
听着话声,司宁宁盘腿坐在床上,又打开了藤箱,从一堆破烂中翻出一个黑色的松紧小口袋。
那是原身用来装钱票的“钱包”。
司宁宁拉开松紧带,把里面的东西都倒了出来。
第41章 工人家庭
东西真的不多,全国通用粮票二两数额的有三张。
至于钱,最小的一分,最大的五角,零零总总加起来,二块又二毛。
虽然知道这年代钞票购买力很强,但是对于过惯了富裕生活的司宁宁来说,这一分一厘的,简直让人无语。
有机会还是要先搞钱。
钱和粮一样,只有捏在手上了,才不慌,才踏实。
锁好箱子立到床里侧,司宁宁把钱包收进空间,成大字型躺倒床上。
就这样还不满足,又舒坦的翘起二郎腿。
身上穿的是裙子,一抬腿裙摆下滑,下身光溜溜、凉飕飕的,还对着窗户……
别提多奇怪。
司宁宁干脆掉了个方向睡觉,期间又忍不住仰头看了一眼窗户方向。
这块敞亮是敞亮,夏天凉悠悠的也舒服,就是睡觉什么的,确实有点不大方便。
空间里虽然有布,但都是好布,在这种稀缺的情况下,肯定是不能拿出来的。
毕竟这年代城里工厂正式工一年能攒下一丈二到一丈七的布票,其中部分是员工福利。
可农村不比城里,在农村,一年下来能攒三尺布票就很了不得了。
票是购买凭证,连凭证都没有,可想老百姓手里的布有多稀缺。
得另外再想想办法才行。
司宁宁枕着胳膊侧躺,另一只手无意识的在墙面上扣扣点点,还没想出个所以了然,一阵睡意袭来,她眨巴眨巴眼睛,迷迷糊糊的睡了过去。
翌日清晨,风吹的竹叶呼呼沙沙,门外传来整齐的步声和“呼呼哈哈”的呼气声。
司宁宁迷蒙睁眼,撑起上身,顺着窗户看了一眼。
是安保队。
一行九个人,昨天那个男人在最前面,领着另外八个整整齐齐的从窗前跑过。
司宁宁打了个哈欠重新躺回床上,打算缓缓神再起,却没想到又睡了过去。
再次醒来,是被徐淑华推醒的。
“吃饭了宁宁,赶紧收拾一下吧!”
“哦!就来!”
早上是高粱米煮的粥,对比昨天两顿,这一顿口粮缩减明显,但也是司宁宁吃的最多的一顿。
高粱米闷饭味道不怎么样,煮成粥却很好吃,滑滑糯糯的,司宁宁把自己分到的那一份吃得干干净净。
洗饭盒时,徐淑华还笑话她:“是不是昨天吃少了半夜饿,今天才这么老实吃饭的?”
司宁宁摇摇头,如实道:“原来吃面食多,高粱米没怎么吃过,乍一吃感觉有点剌嗓子,吃不惯。”
这话半真半假,穿越前,司宁宁确实没吃过高粱米,那时候高粱一般都用作酿酒,市面上鲜少看见有人把高粱米做主食。
最多是什么特殊情况,掺上其他豆类一起蒸熟,偶尔吃一回。
可高粱米在70年代,属于常见粗粮。
徐淑华愣了一下,好奇的上下打量司宁宁:“你家是工人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