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年集摊位穿成庶子后(275)

但传信的人不一般,他是锦衣卫啊,有监察百官的责任。

所以他还真回答了燕文帝的问题。

“时大人与唐大人过去一月核算了边关账簿与粮草,中间又查看考院修缮记录,属下来时,二位大人正准备回俞峰城。”

张总管得了答案急匆匆回御书房,答完之后就见燕文帝若有所思。

“入了国库也是分给一群蠹虫,取三分之二金银入内库,剩下三分之一入国库。玉器布料孤本典籍通入私库,朕要赏赐平乱中有功之臣!”

荣亲王琢磨了下,发现狠还是亲爹狠。

三分之二的金银入了内库,给谁,怎么用都是皇帝说了算。

用这钱大兴土木修缮行宫是用,给边关赏赐扩充驻君更换械弩也是用。

而且不用看户部上折子劝谏,不用听御史唧唧歪歪说什么君主自当勤勉节俭,不能贪图享受。

看!朕可没用这钱大肆封赏后宫,反而用在边关驻军上,谁不说燕文帝圣明?

从晋南王府抄没的大部分孤本典籍玉器珠宝基本是先帝赏赐,也就是说御赐之物。

不值多少钱,但很有面子,正好适合赏赐。

晋南王府在京城还有产业,一并查抄,地契之类的也能用来赏赐。

可以说,为了省钱养兵,燕文帝抠门到了极致。

荣亲王:“……”

荣亲王恍然大悟,他还有得学。

他回到奏折桌上,拿出几本账簿,核算国库现在的银子,再加上未来将要入库的几百万金银。

又去对比过去赈济灾民,兴修水利用的银子,发现这些足以够用。

当然,他特意挑出来户部拨给边关的军费,看了又看,不是鼻子不是眼地挑剔,“去年粮草补给到了七成,还有人说军饷糜费?!”

数万人驻守边关,每天出门对敌回来不让人吃饱饭,莫不是脑子有病等着找抽?

有折子上书边关屯田已能自给自足,不必中央调集粮草,人力畜力消耗大,路上损耗颇多,实在不划算。

荣亲王不等看完,直接扔了。

屯田多归多,待作物产出后被边关豪强搜刮一波,剩下的两成是驻军所得,这够谁吃饭?

所以他对从未谋面的堂弟时柯印象颇好,对方给钱给粮,谁见了不都捧着。说句迷信的,这是财神爷。

燕文帝点点桌子,“既然如此,你带兵走漕运路线,半路换船,从海青港口入京,将钱一文不少送入国库!”

荣亲王很清楚这事儿得他来,其他人不是有事要忙(指清算晋南王余党),就是身份不够。

他身份够高,虽然没册封太子,可燕文帝就剩他一个儿子。

最妙的是,荣亲王带过兵。如今燕文帝将亲卫派给他,未尝不有让他接管兵权的意思。

再有,消息灵通的人此刻应该接到消息,尤其是私底下小动作不断的豪强,此刻应盘算着几家出多少青壮,如何在半路截杀运送队伍。

荣亲王折子一扔,朱笔架上,向燕文帝行礼道,“儿臣接旨!”

辗转几番,晋南王之事终于在四月底收尾。

中途未尝没有人自持身份劝谏天子将金银送入国库,但全被挡了回去。

分到国库的银子,户部有人接管,分到内库的银子当然是荣亲王押送入宫。

内库位置很是明显,就在建筑群的中间,修缮极其气派又不失威严,和整个建筑风格融为一体。

内库中不仅有金银,还有奇珍异宝,药材兵器一类,当然最多的还有用来赏赐各宫娘娘的布料头面把件一类。

皇帝后宫人多,养活这么一大家子全靠内库这点东西,燕文帝有时也发愁。

燕文帝和张总管站在殿外,远远看到荣亲王的押送队伍逐渐走进,眼神微凉。

一个晋南王有诸多钱财,再多查抄几家豪强,岂不是能填满国库?

念头刚起就被压下,他二人一道去了内库门前。

荣亲王见过礼后直接拿出一本比较薄的账册,“父皇请过目,此乃晋南王府抄没财物的分类名录。”

何为分类名录?意思是这本只是大致分类,不是记载全名的账簿。真正的账册太厚了,被荣亲王扔到箱子里锁着,等二度核对时随机抽检。

燕文帝随手翻了翻,心中有数。

天家父子和张总管三人就这么站在门口等东西入库,等箱子抬到一半,燕文帝带人进去逛了一圈。

未来内库就要交给荣亲王,怎么养一大家子就成了他的重任,当然是要他见识见识家里有多穷。

内库分门别类,各种信息清清楚楚写在封条之上。燕文帝带着儿子去了金银存放的地方,指着边上的一半箱子道,“这一半是朕在位期间攒下的。”

上一篇:星际第一造梦师下一篇: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