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民们的孩子对惜辛这个风风火火但又格外可靠的仙童姐姐很是崇拜。
惜辛一点也不嫌弃灾民的孩子们身上的脏污伤口,她跟着大夫们学了包扎,像个小大人一样给灾民的孩子们上药。有她带头,神殿的小童儿们都跟灾民的孩子们相处得不错。
于是惜辛在跟灾民的孩子们的接触中,了解到了更多她从前想都想不出来的人间疾苦。
她隐隐约约的明白了,什么叫“子民”。
这些人,是她父王的子民,是大梁的子民。
惜辛对她的父王渐渐有些释怀,如果她是她父王,要照顾这么多的子民,说不定她也会顾此失彼。大梁里有这么多子民都得靠他照料,那他因此疏忽了自己的家人似乎也情有可原。
惜辛释怀的同时也在开始思考,这么多的大梁子民,究竟要怎样做,才能让他们人人都能吃饱穿暖,家里的孩子也不会挨饿呢?
她父王忙得家人都顾不上了,也还是会有这么多人吃不上饭,饿得出来逃荒。
惜辛白天想,晚上想,却什么办法都没想出来。
其他小童儿问她怎么都不说话了?惜辛便拉过姐姐妹妹,问她们,怎样才能让所有人都不挨饿不受冻?
小童儿们被难倒了。
这个问题,对她们这个年纪来说,还太复杂了些。
惜辛没有得到答案。
她跑去问奉天,奉天却只是温柔的揉了揉她的小脑袋,告诉她,说自己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但暂时也没想到什么好办法。
送走了迷茫的惜辛,奉天微微叹了口气。
这些天,她有着和惜辛一样的疑问。
所有人都能吃饱穿暖。
这哪里是一人之力就能做到的呢。
奉天虔诚的向神尊报告了自己的疑惑,但神尊却说,要解疾苦,需得先知疾苦。
还让她继续看,继续听。
奉天无法,只得先暂且放下思虑,埋头做事。
她带着神殿众人与信徒们照料了灾民们十来天。小半个月后,灾民们的身体渐渐将养得差不多了,梁王那边也传来了消息,说要开私库给灾民们做盘缠,让他们返乡去。
灾民们感恩戴德,在返乡之前还一步一叩首的去蓬莱神殿朝拜了蓬莱神尊。并朝着王宫的方向叩了好些响头。
他们拿着梁王拨的银两盘缠,和神殿信徒们为他们筹措的干粮,踏上了返乡的路。
跟来时的仓皇绝望不一样,灾民们回去的路上都有说有笑的。现在他们知道自己的家乡不仅解了旱灾,还被免了一年的赋税,这一趟回去,迎接他们的就是丰收的粮仓。
灾民们还商讨着回乡后要在乡里修蓬莱神庙,还要给国君立长生祠。
奉天送灾民们出城时听到他们的讨论眉心一跳,连忙告知众人,国君的长生祠她不管,但神尊的神庙不可搜刮民脂民膏,若大家想敬拜神尊,供奉一尊神牌即可。
万万不能因为建神庙而使百姓致贫。
灾民们听罢,对神尊愈发敬仰起来,忙说他们回去自己伐木盖庙,绝不强迫谁掏银子。
奉天这才稍稍放心。
随即,她又请梁王在大梁境内发布了一道新的公文。
凡大梁境内,若要修建蓬莱神庙或是举行蓬莱神祭典,都禁收祭神税。
百姓们也禁止在神庙中攀比香油钱,大梁境内所以蓬莱神庙的功德箱投钱章程都必须与国都蓬莱神殿中一致。
即平头百姓每人每日至多只能往功德箱里投一枚铜钱,家境殷实些的每日可投两枚,以此类推。
而神庙的庙祝班子也只能选未婚女子,禁止男子担任神庙巫祝。违者按渎神罪论罚。
这一纸公文发下去后,好些正准备重金修建蓬莱神庙的地方都不得不老实照办,那些试图征收祭神税的官员和试图往神庙中塞些男人做神仆神侍的人都只得放弃自己的小算盘。
因为在这个时代,渎神的罪名,与弑君谋反同等。
梁王下令后,奉天终于放下了心。
现在,国都中的灾民们都陆续返乡,京中的百姓们又过上了与往日般平静的生活。
但那群陈国的难民却不愿走了,说自己愿入籍到大梁,哪怕是留在大梁做个无土无银的佃农也行。
梁王颇有些头痛的同时又有些暗自欢喜。
因为历来只有梁人往外跑的,没有邻国人求着往大梁入籍的。谁都知道列国里大梁最是贫瘠偏远,除非是想不开,否则没有人想来大梁入籍。
梁王纠结的召见了陈国难民的为首者。
问他们为何不想回故土,反而要背井离乡留在他大梁。
陈国人哭道,因为陈国既没有像蓬莱神尊这样的慈悲神明,又没有像梁王这样肯亲自救灾的仁爱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