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情脉脉间,又过了一个半时辰。
此时羊肉汤已经变得浓白。
“娘,现在可以了吗?”
同样的话姜湉已经问了不下三次,这次陈氏观察后终于给了肯定的答复,甚至引得前者小小地欢呼了一声。
因为真是不容易啊!浸泡一个时辰,大火炖煮一个时辰,小火炖煮半个时辰......时间就这么接近了午时,可算是快好了!
陈氏先将羊肉羊排捞出,待稍微放凉一些后,再将脱骨的羊肉撕扯下来,大块的羊腿肉也去骨切成薄片,再将肉肉放回到浓白的汤汁里,羊肉汤便成了!
一人取一大一小两个碗碟。
大碗只需放入葱花及盐,再舀入滚烫的羊肉汤,一口下去鲜香温暖,回味非常。
小碗则加入葱花、姜粒、蒜粒、酱油、红油辣椒、半颗腐乳,将羊肉浸入蘸之,入口鲜、辣、香、软,好不过瘾。
再加上各种口味的饺子。
姜家四口及蒋晟围坐着,言笑晏晏地共享着美食。
又度过了一个温暖的立冬......
第29章 常乐坊 ◇
◎这一趟便由你、我、阿晟和湉姐儿去吧◎
立冬仿佛是一个泾渭分明的分界线, 之后这气温便一日凉过一日。
这日,刘氏又找上了门来。
但这次却不是为了换取物资,而是来邀请姜家人的。
这个邀约倒和如今的天气有关。
原来, 大家伙儿瞧着近日气温骤降的势头,都觉着今年冬天怕是不会好过, 便踅摸着开始准备冬季物资。
但这一准备才发现,如今家家户户只有缺或者非常缺的区别, ‘小集市’里往往只见寻求物资的,往外换物资的却仅有一家,便是之前说过那个青壮组织, 但他们的要价寻常人家哪能换得起?
还有人当场一气之下放言:“老子不换了!往年的棉袄又不是不能穿!”
往年的棉袄、棉被当然能用,若是用久了导致保暖性降低, 弹一弹还能恢复个七八成。但奈何就有人舍不得花这个翻新钱,想着“再熬一年吧!反正还能烧炕,多呆家里不就成了?”,这么一年拖一年地......便拖到了现在。
可现在从哪里找人给你弹棉花?又从哪里找人给你卖柴火烧炕呢?
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 特别是家中情况不好的弱势家庭更是如此,这些人被逼着第一次考虑起外出寻找物资这条路来。
东、西市他们自然不敢肖想, 没见姜家或齐哥他们也讳莫如深吗?但蛇有蛇路、鼠有鼠路, 刘氏还真想起一个好去处来。
也就是她方才所说的钱货郎家。
原本货郎这等起早贪黑、走街串巷之人,顾客们虽多眼熟, 但若真要问起他们的住所来恐怕都是一无所知的多。
但刘氏又有不同, 只因她曾是钱货郎的“代加工人”。
往日经常带着做好的手帕、香囊等物上门,自然晓得他家在何处。
“那货郎家就在隔壁常乐坊, 若有不对劲之处想来咱们脱身也不算难”
但是说到货郎, 姜子扬便忍不住问了, “可我往常见货郎担子上不就是些针头线脑、手帕香囊吗?这些如今也无甚用处嘛?”
刘氏忙解释道:“若是普通货郎自然如此, 可这钱货郎不一样”
她又细细地讲了起来。
其实货郎说白了也不过是个吃脚程饭的中间商罢了。
若是本钱多谁干这个呢?可本钱少了货便也拿不了多少,自然拿货价也低不到哪里去;再加上意向客户都是些乡村小民,卖也卖不上几个钱来,有不少货郎忙忙碌碌到最后也就只赚了个糊口钱而已。
钱货郎早些年也不好过,但他天生一张和气脸,能说会道又特别能吃苦,几十年下来倒是积下了不少家业。
再加上其胆大心细的性子,后期倒是一反普通货郎极少积货的原则,手里囤着不少物资,还发展了好几个像刘氏一般的寡妇老妪帮着打打络子、秀秀手帕。
姜湉听着听着不由感慨,要么说人家钱货郎能赚钱呢?有商业头脑就是不一样。
那些普通货郎暗忖着乡下人家不舍得花钱,便只担些深色耐脏的纯色布巾、粗布抹额等物去贩卖,这样的想法其实也没错,但人家钱货郎就敢于剑走偏锋,比如让刘氏等人在细棉布手帕上镶秀些鲜艳的绢质花朵、抹额中间缝上一小块洁白的皮毛......
还真别说,经他这么一折腾销量确实蹭蹭地往上涨。
虽然加的材料少,可那到底是绢、是皮毛,往常对于农人来说只能远观的贵价物品,如今却只比普通手帕/抹额贵一倍而已。
“这一块手帕/抹额顶两块,我多用两年不买新的不就成了?”
小姑娘/老妇人如此这般在心中一过,大多数竟真就咬咬牙买了下来,钱货郎自然也赚得盆满钵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