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大抵知道张良话中之意,或许他觉得他父王此前的举动是认可自己的主张,可当张良这么一分析,难说他家父王的真正心思到底是那般,毕竟成为了这天下之主的目光与当初单单只是大秦的王,难说人不会变啊。扶苏这瞳孔一缩,亦是多了一丝忐忑之意,“我这顿打该不会白挨了吧?”
“这人是会变的,公子应当明白……”张良笑着将那枕头塞回了扶苏的脖下,又轻声道了句,“公子可得好好听太医令好,早点养好伤,方才不负这顿打……”
“张良……”这通惹得扶苏更是臊的慌,“那,公子,这桃子的味道还真的是不错的,一点都不涩,保甜的,我等着公子伤好一起摘桃子啊……”张良便往外走便对着扶苏喊着。
第134章
在嬴政的心中, 纵然扶苏已经及冠了,他还是会忍不住将他同孩子一般对待,所以纵然扶苏背着他做多少的事情, 他总是觉得有自己这个父亲在,扶苏终究是有转圜的余地的,毕竟谁还没个年少的时候, 而他真正的气愤是在于扶苏不将自己当回事,过刚者易折的道理, 扶苏明知会是如此,但对于自己心中所认定的,他的执着之处丝毫不比他这个大秦的王少上几分, 这亦是嬴政所担忧之处。
他这一生似乎都是在诠释“孤家寡人”四个字, 可对于自己的儿子,嬴政总是有着自己的偏爱的;从孝公嬴渠梁的迁都咸阳, 变法图强, 定东出之策;到惠文王嬴驷的东进攻魏, 灭蜀败楚,伐取义渠;再到武王嬴荡的平蜀乱, 拔宜阳, 置三川;再至昭襄王嬴稷的败三晋, 攻楚都、灭西周, 打下了这统一的基础;后至孝文王嬴柱、庄襄王嬴子楚破合纵,灭东周国;无数大秦将士血染疆场,前仆后继的倒在那战场之上,再无归家一说, 大秦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无非就是“以战止战”四个字,还天下一个彻底的安康,让这四海之内再无人敢轻视于秦人,可这一路走来,上至历代秦王,下至大秦百姓,每一个人走的都是极为艰难的,而如今这份伟业传承到了他的手里,“数年之中尽兼天下”他的目标不日便要实现,他可以理解于扶苏生于大秦强盛之际,不懂那段春秋战国之下天下的动荡,秦人的人人自危,亦是明白不曾经历过战争的扶苏不明白大秦为了今日之盛况付出了多大的心血,所以他一直都在呵护着自己崽儿骨子里的仁善……可无论是为了那些奋血疆场的将士,还是为了“杀鸡儆猴,”让那些心怀不安之人看看大秦的利剑,他都认为李斯之策是没有毛病的,毕竟大秦需要这么一股子气势来立威。
可他家的崽儿终究还是稚嫩了,作为一个父亲他是高兴于扶苏对他的态度,就单是看他家崽儿这满心满眼倒映着全是他的影子,又如何能令他不动容呢,扶苏甚至于都想到了他的身后之名,怕这青史之上,他会因为此事留下一大败笔,可作为一个王,嬴政不可避免的心中还是出现了担忧,这样的仁慈是不该有的,哪怕是对于他这个君父,更何况他为他家崽儿立的目标,是成为了秦人,乃至于天下,完美无瑕的继承人,这或许也是他骨子里一点点执拗之处,纵观这历代秦王,其实或多或少都有些被诟病之处,如嬴渠梁为了“法大用,秦人治”的方针可以在大秦实施开来,不惜抛弃权贵的利益,但却为了保犯法的太子赢驷,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作为那个时候欲以法治国家的开端,这无疑也成为了嬴渠梁身上一丝污点,这人性的弱点在那一刻何尝不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他是大秦的王,却更是赢驷的父亲啊……而赢驷自不必说,年少被人利用反对新法,继位之后为平衡势力,杀商鞅,都不可避免成为了他的人生污点,至于嬴荡一生战绩,可偏是因为举鼎而亡成为了六国笑柄,再见这赢稷,长平之战之后杀白起,令天下震惊,时至今日提起那战神白起,大抵还是会有人以其为点攻击秦王的无情无义,至于他那阿耶赢柱就更不必说,一个华阳太后搅起了大秦多少风云,而他的父亲赢子楚,更是不用提了,一个吕不韦就足够他父亲在青史之上喝上一壶,你说他们有错吗,自然是没有的,处在他们的环境下,或许没有人会做的比他们更好,大秦能走到今日,可从一赳赳老秦成为天下之主,可见他们的主张法度都是正确的,但在那些刀吏手中,他们那些凌厉的手段必然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所以他们在青史之上纵然做的再好,也难逃这一污名。
而他,大秦如今的王,马上就是这天下的王—嬴政,他很清楚自己在青史之上的名声不会比历代秦王好到那里去,更或许比之他们,他被人所诟病之处会更多,毕竟六国是在他手上彻底灭亡,他经得起这番俾睨天下的胜利,亦是经得起这青史之下的诋毁,所以,于他而言,他是不在乎的,而这些事他自认为也没什么好修饰的,因此在他看来,他的所作所为皆是对的,皆是为了这大秦的千秋万世,他才不在乎自己这手上沾染了多少献血,更是不在乎那些所谓的“人言可畏,”更何况那些后代史书之事,他压根就不操心,作为当世人杰,嬴政对自己有着很清晰的认知,他当下的目标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平天下,定江山……”自然是怎么有利怎么做,李斯之策无疑是最好的方式,可是人都是有软肋的,无疑扶苏就是他的软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