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就是钱,不过海商出海时会载满货物,不会携带大量铜钱出海。
章惇:“子瞻所奏之事,确实干系重大,请官家详查。”
林玄礼疑惑道:“你们俩现在关系很好吗?”
二人都摇头,齐声道:“对事不对人。”
远交近攻、保护知识不外流、稽查走私都是正经事。
对于官家召见陈庆,就又开始一番杂乱无章的事,这一点他们都有准备。
天授院这几年没有新的、得到天授的人,神童倒是有几个,家贫失学的被当地官府出资赞助了,仅此而已。陈庆是短小的名单上比较显眼的一个人,也是他最先带回来花生和洋葱。
林玄礼点点头:“两位国老说的在理,朕全都应允。”
看向枢密使:“我大宋水军的兵力如何?眼下虽然不出兵,也要做好打算。海商不仅联通各国商贸,带来新奇的物产,也让那些人知道我大宋地大物博、物产丰富。”
枢密使躬身答道:“启禀官家,海边没有长城,防御不易。但战船年年修缮,水军月月操练,军械每日保养,能战能胜。每年派人去巡查时,见到的都是精兵强将。”
林玄礼将信将疑的点点头:“我打算……卖给海商一些火铳、火箭。”
“万万不可啊!!”*4
“商人重利轻义,常常有不法之举,地方官常常担心他们的家丁护院太多,横行不法。挟制唯恐不及,不能让他们持有火器。”
“海商买了火器就要惹祸。在大宋境内用,是要谋反,在境外用,要为大宋树敌。”
“没听说过用火器的海盗。官家现在准许他们携带弓弩出海,已是恩重如山。”
“臣恐怕他们携带火器,在海外封土建国,自立为王。”
林玄礼:[六哥……他们说的好有道理啊。但是我就是要卖。在地方上持械抵抗就派兵剿灭,在境外封土建国,将来也能被我征服回来。]
[六哥:这有点冒险。你卖给他们火器,就不怕像是英国管辖美国那样,被人反客为主么?]
[我怕。但是,英国国土面积小,限制了发展,大宋却很大,现在也比英国大好多倍。而且朝代总是会灭亡的,他们将来反客为主,反的未必是我大宋江山。]
[六哥:呸!乌鸦嘴!揪你耳朵!]
一直等到省试结束,举子们期待放榜。
满朝文武依然抱团坚定反对‘出售火器’这一项目,纷纷拒不奉诏。
第143章 三个好理由
也已经深了,林玄礼在熬夜修改自己的大计划。叽叽歪歪拒不奉诏的朝臣们虽然很烦,但也提出了很多问题,大部分都是他已经想过还没彻底说清楚的事,他要把这些事给朝臣都解释清楚,最起码要争取到一半以上的支持。倒行逆施不可取,他们虽然有历史局限性,但不是傻子,事情讲的条理清晰时,会有人理解的。
林玄礼喝掉一杯浓浓的点茶,托着腮想:现在大部分人都认为我有点疯疯的。。。等到再过一百年,他们就会知道我的高瞻远瞩。
写完《出售火器计划(第三版)》,揉揉脸,吃了两把酥酥脆脆咸咸甜甜的虎皮花生:“把奏本都搬过来,看完再睡。”
搬过来一看,嗯,反对意见,反对意见*10,最后两本分别是谢宝和另一个武官诚惶诚恐的辞呈,一个说要归隐田园专心修行,另一个说要回家侍奉五十岁高龄的老母亲。
林玄礼:“哎。我不过是让你们……”这不是忌惮,也不是试探,大可不必摆出
一副战战兢兢的样子退避。
原本想用商人而非官员——当然不只是陈庆一个人,机会是平等的。
原因有三个:第一,当前的商人重利又缺乏长远眼光,能便宜买武器时他们就不会砸钱研究造,加上一点防盗技术几乎不会发生技术泄露。历史上大宋的火器被金国、蒙古抄袭,不是因为交战时有没爆炸的被人破解了,而是工匠全家被抢走。
第二,商人没有良好的军事素养,在海外练兵,一样是散兵游勇,至多是军阀混战的兵力,除了陈庆之外其他人基本上弄不出纪律部队。
第三,每个商人最想做的都是光宗耀祖,衣锦还乡,只要朝廷给他们封爵、封官,这比称王还体面,会和朝廷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被朝臣们危言耸听了这么久,就考虑官方成立东印度公司,让合适的武将,带着无牵无挂的水军,出去做个封疆大吏、海外天子。满朝文武翻来翻去,就谢宝他们俩还算有活力、敢于稍微犯忌,狄谏都不行,狄谏这个人吸取了父辈的经验教训,太老实谨慎。结果只是试着和俩人说了说自己的大计划,吓得二人立刻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