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安,压得秦之余透不过气。
其实他真正希望安好的……便只有那一人罢了。
皇帝险些遇刺,手下做事的官差一个个都跟着提心吊胆,生怕牵连到自身,连贬官流放都算轻的,万一被定个玩忽职守的罪名,一家妻儿老小都难活命。
原本这案子由羡宗钦命大理寺限在三日内查明,赤牙卫则在京城与周边严密搜寻刺客的踪迹,分工明确,还是很快就能查出眉目,然而圣旨递到司夜手里还没捂热乎,就被林溪辞给夺了去。
他用冠冕堂皇的借口压了人一头:“此等关乎皇上性命的大事,我提议三法司一同查办,由御史台监管大理寺各个流程,司夜大人该不过拒绝吧?”
当时司夜也不过是个刚到大理寺当差的年轻人,怎敢跟御史大夫林溪辞对着干,唯唯诺诺地答应了,却不想到最后也没拿到过此案的卷宗,分明是御史台越俎代庖,代行了所有职权。
林溪辞大费周章甚至不惜得罪人的目的非常明确,他需要一个能除掉某些人的正当理由。
而横在他面前那块又臭又硬的绊脚石,就是在朝中一直限制着他行动的陈太师。
这个老东西仗着自己曾为帝师,对林溪辞百般瞧不上眼,对他那御史大夫的官位也是垂涎已久,整日在羡宗面前倚老卖老,进些挑拨离间的谗言佞语,就盼着能把自己的宝贝儿子推上御史台,他日能与相爷黎三思平起平坐。
他毕竟是先皇时的重臣,对羡宗又有指教之恩,就是一朝天子也只能陪着笑,哄着他说些好听的话。
羡宗从来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不想林溪辞却把这一笔笔都刻在了心里,从陈太师说了第一句希望他死的恶语到如今,足足记了五年。
这五年中,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除去这个奸敌,时至今日,他的谋划终于开花结果……
羡宗得到消息的时候,前来通报的太监是一身血污,连滚带爬地抱着他的腿脚哭诉:“皇上!求皇上开恩啊,林大人诛杀陈太师一家老小,在城外都杀红了眼,是漫天血雨,遍地尸首啊……可怜那还在襁褓里的婴儿,才三个月,话都还不会说……足足七十二口人,皇上再不下令,就真的要惨死了啊”
羡宗大惊失色,当场命人快马前去城外阻止林溪辞,保住了陈家未死的数十口人。
林溪辞被当场脱去官服,按在御书房前打了七十二鞭。
这七十二鞭,是羡宗要让他记住自己夺去的七十二条无辜性命,伤口深可见骨,痛彻心扉,每一道都足以成为他与他之间难逾的沟壑。
似是为应和他的苦难,林溪辞受刑时天降大雨,雷霆震怒,整个长安城都压抑在阴霾之下,淅淅沥沥的,便似啜泣哀哭,凄凄惨惨。
萧挽情得知此事,不顾大雨前来为他求情,赶到的时候,血色已经遍流殿前,蜿蜒曲折,染红了整条宫道。
萧挽情撕心裂肺地痛哭着,抱起她已经奄奄一息的爱人,长跪在御书房前,哀求父皇宽恕。
羡宗平生第一次将爱女拒之门外,强忍着心疼,内心也是同样的煎熬,“不懂事的丫头。惩他……又何尝是朕所愿……”
桓一来往御书房数次,衣袍都被雨水打湿了去,为羡宗斟茶时,后者叹息着发问:“你就没什么想说的?”
“奴才只是个奴才,皇家的事不敢置喙。”
“你可从来没把自己当过奴才。朕记得,你平日也是娇惯挽挽的,她在倾盆大雨中跪着,你就忍心?”
桓一笑道:“奴才斗胆说一句不好听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若长公主殿下真的跟定了林大人,那么就算日后她受牵连贬为庶人那也是该承担的恶果。”
“……何出此言。”
“因为长公主殿下还是个未长大的孩子,遇事未必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朕是问你,为何认为溪辞一定会连累他。”
桓一冷笑一声,“林溪辞是个怎样的人,皇上您再清楚不过了。他今日敢在您眼皮子底下诛杀陈太师全族,他日就敢动到……”说到这里,他极其自觉的跪了下来,是要为自己一时失言求饶,余下的半句话,足以引得羡宗遐想联翩。
那人无奈,轻叹一声,听着殿外经久不息的雨声,总归还是放不下心。
“他……如何了。”
桓一作势回头,答道:“方才奴才出去的时候,林大人已是晕了第四次了。赤牙卫是您一手调-教的,下手不会留情,这些鞭子打完,林大人也就能赶上陈太师了。两人黄泉路上作陪,也不孤独。”
抓准了羡宗把心悬到嗓子眼儿的时机,桓一又道:“不过皇上放心,施刑的是大内侍卫,做事有轻重,没破了他的相,下葬的时候不至于那么难看。”
欲擒故纵,桓一向来是高手。
果然羡宗情急,连件衣服也来不及披便冲了出去,桓一冷冷回眸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挺直腰杆起身,拍了拍膝头沾染的灰尘,自言自语道:“不只是林溪辞,我的计划也成功了大半呢……”
覆盆大雨下,已无意识的林溪辞躺倒在萧挽情怀里,那人泣不成声,泪水与雨水融在一处,是暴雨也无法掩盖的凄凉,“父皇……林大人究竟做错了什么,他只是为您除去了一块随时可能成为隐患的绊脚石,他从未有过僭越之心啊父皇!!”
遍地血色是那般刺目,羡宗缓缓走向二人,有太监慌忙上前为他撑伞,却被推了开。
萧挽情看到一丝希望,便不顾一切的扑了上去,恳求那人开恩。
对此,羡宗仅有一句:“把公主送回去。”
萧挽情声嘶力竭地抗拒、呼喊,随着她的远去,耳畔只余雨声。
静……太静了。
羡宗俯下身,探手轻轻触碰那人的脸……冰凉,而柔软,是无声的美感,就像……一具不能言笑的人偶。
“杀他陈百福全家上下七十二口,你可知罪?先斩后奏是皇权特许,可你究竟用这份特权做了什么……”
仅仅是无奈的低语,羡宗也没想到那人竟是清醒着的,从喉中隐隐约约透出了他呻-吟般的抗议:“臣……不认!”
说完,他便昏了过去。
觉出风向不对,明眼人都瞧得出羡宗对林大人这是爱之深责之切,虽然出了这么件事,可这并不能成为他们之间的隔阂,说到底,羡宗还是不忍杀了他的。
至少,陈太师和他的一家老小七十二口还抵不上林溪辞这条命。
有太监来献殷勤,为羡宗披了件长衣的同时也给林溪辞撑了伞,果然他心中还是不忍,让人将后者带下去安置后,又秘传了定安侯秦之余进宫。
早在羡宗遇刺时,秦之余就猜到林溪辞要做一件足以被挫骨扬灰的危险事,奈何那人一直小心避着他,也就无从与他交谈,今日得知陈太师一家被杀,更是坐立不安。
进宫时,秦之余是抱着探人口风的念头来的,还想着从羡宗口中得知林溪辞此刻的状况,却在看到血染的殿前时心凉了大半。
他恍惚道了声“万岁”,神思迷离地对人行了礼,还得是羡宗咳了几声才让他回过神来。
“咳……爱卿魂不守舍的,看来太师之死,对你刺激不小。”
念在往日与陈太师也有几次吃茶的情义,秦之余默认了这个说法。
“关于陈家上下七十二口被诛杀,你有什么看法。”
“臣不敢妄言。”
“恕你无罪。”
秦之余是铁了心想救林溪辞,哪怕此刻说些袒护的话会被人认定是同谋也不顾了。
他说:“臣以为……就是召集了全城的刽子手,把屠刀都磨的吹毛断发,也无法在一个时辰间砍掉这么多脑袋。况且……除了斩立决的死命,人犯都是要在午时三刻阳气最盛时斩杀于菜市口的,林大人将陈太师的亲眷带到城外乃是有违常理。”
“你说的的确有理,但朕还未详询此案,只是听他否认,才觉有异。”
“皇上……”
“他那么孤傲清高的人,跟在朕身边,是朕宠坏了他,给了他无尽的纵容,让他从来不惧于承认自己犯下的过错,哪怕是真的杀了陈太师全家。”
羡宗顾自低语着,这话分明不是说给他听的,而后许久,才下了皇命:“之余,朕命你三日内查清陈家灭门案,不得有误。”
秦之余领命做了,他非常清楚,这一次特许的越权并不是皇恩浩荡,而是天子需要一个能袒护林溪辞的借口,选了自己,不过是因为他不会加害于那人,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