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蓓心眼实,拿娘家人当一家人,见娘家一下子破败了,心疼母亲老了还没地方住让丈夫拖了关系把祖宅给赎了回来,平日里也三五不时的送去银两帮忙周转,可惜这一番用心并没得到她娘家人的感谢,反而还养大了他们的胃口,弟媳见姜蓓成亲多年膝下只有一女,恐怕也是子嗣艰难,就打起了吃绝户的主意,明面上当然是想让两家亲上加亲。
她把主意同姜母一说,姜母哪有不高兴的,她这辈子也就年轻的时候吃过点苦,眼看着日子过得好起来了,儿子不争气一下子就打回原形了,由奢入俭难,要自己洗衣服做饭的日子实在是难过。
她这会子才后悔当年夫君随意嫁女的时候没有拦一下子,若是拦了找个门当户对的夫家,落了难,女婿也能拉一把自家,哪像现在,女儿虽然有心但是无力,不说在生意上拉姜家一把了,使了死力气也不过帮忙把老宅赎了回来,乡下的破宅子除了大也没别的优点,有钱的时候住着使奴唤婢的很是舒心,没钱的时候只觉得空旷吓人,那些没人住的院子里到处长满了荒草,破败不堪。
儿子天还没亮就拿了钱出门喝酒赌钱,只剩下自己同儿媳妇还有孙子在家忍饥挨饿。
这样的日子姜母一天也过不下去了,打定了主意姜母就经常带着孙子去姜蓓夫家长住,还教了姜盛讨巧的话来讨好姜蓓。
姜蓓还以为是侄子同自己投缘,也乐得和他亲近,只是无论姜母怎么暗示,那结亲的话那是从来不提的,毕竟她女儿才两三岁,侄子已经八九岁了,孩子年龄差的这么大,昏了头了才会想要亲上加亲。
姜母打感情牌见女儿不接招,就打起了歪主意,她上西街花钱收买了一个算命的瞎子,趁姜蓓在杂货铺上逗孩子的时候进店假装买东西,略一翻动,就一惊一乍的说什么姜蓓怀中的小公子是人中龙凤,文曲星下凡将来必中状元诸如此类的话。
姜蓓只觉得算命先生怕是饿急了,在这说吉祥话想讨个饭钱,她笑眯眯的拿出了一文钱递给他想哄他走,没想到他却不收钱,姜蓓以为他嫌钱少,觉得他贪得无厌连这点子钱都不想给了,想直接把人轰出去。
哪知道瞎子却不走,还非要说与她有缘,想给他指点迷津,一张口就把她的生平说了个七七八八,姜蓓都听傻了,这人也太准了吧。
当下就给算命的沏了壶好茶,请他帮忙算了自己丈夫的命数,也是奇准无比,姜蓓不由啧啧称奇,又算命先生给自己女儿宋元元算命,这人要了女儿的生辰八字,掐指一算就说她女儿的命数也是贵不可言,那是诰命夫人的命数,家里富贵无边,女婿为人正直,并不贪花好色,女儿与他命里有三子一女,两人年少夫妻白头偕老子孙满堂。
姜蓓看了一眼在边上美滋滋的听着都母亲,心里纳闷,面上还是一脸热络的问道那女儿的姻缘在何处寻呢?那人微微一笑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姜蓓看了看怀里的侄子,脸色青一阵白一阵的,她虽然同侄子很是亲近,可她弟弟实在是太过不像话,弟媳为人又刁钻,虽然这会子对她笑脸相迎,可是之前她过门的时候弟媳对她百般刁难,她还是记得的。
她并不想让女儿嫁到这样的人家,就算是以后富贵又怎么样?在这样的公公婆婆底下讨生活,日子怎么能好过的了?
再说了这十村八乡的稍微讲究一点的人家都知道姑血不还家,她怎么可能会把女儿嫁给侄子?可见这个算命的是在胡说八道。
姜蓓客客气气的送走了算命先生,那边姜母却和她不依不饶起来,姜蓓被缠得实在是头痛,又不好惹母亲生气,就拿送侄子去学堂堵她的嘴。
这年头读书可不便宜,光束脩一年少说也要二两银子,再加上笔墨纸砚和年节都要循古礼给先生送腊肉等礼品,一年不花上五两银子是打不下来的。
要知道这年头,小户人家忙活一年也不过就挣六七两银子,刨去吃用能剩下半两都要念佛了。姜蓓夫家虽然富裕,一年到头也不过就二十两银子,在村里算殷实人家,在镇上什么都不是。
姜蓓作为姑姑,肯拿出五两银子供侄子读书,这个姑姑很可以了。
占了这么大的便宜姜母也不忙着逼迫姜蓓了,拿了钱欢天喜地的带着孙子回去准备上学的东西了。
姜母只觉得女儿是被算命先生的话给打动了,以后迟早要松口把元元给了她家,她心里痛快极了,只觉得自己先前给瞎子的钱没有白给。
她哪知道姜蓓早就有打算送侄子读书了,毕竟儿子立不起来,母亲老了还得靠侄子,这年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她又有余钱送侄子去读书不是很正常的事吗?
这一供就供了十几年,银子越花越多,从一开始的一年五两到了后来的一年二十两,这花费太高了,但是都公贷这里了,也不好半途而废,姜蓓咬着牙死撑着。
随着侄子越来越大,需要交际花的钱越来越多,姜母生怕姜蓓不再给钱了,带着孙子时不时的上门给姜蓓画饼,说她这个姑姑迟早要享上侄子的福,等侄子以后做了大官,不接他们夫妻俩也要把姑姑姑父接到任上享福。
姜蓓倒也不图他这个,只是这窝心的话听久了,还真有几分动听,久而久之还真把侄子当儿子看待了。
侄子屡试不第,到第四次去考童生的时候捎回信来说带的盘缠不够,来和姜蓓要钱的弟媳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了,期期艾艾的问姜蓓要不要把两家的亲事定下来,还没等姜蓓回绝,侄子考中了童生的消息就从城里传了出来,与这个消息一同传出来的是侄子娶了自己授业恩师的女儿,姜蓓顿时松了口气。
姜蓓只觉得自己这下可算是熬出头了,以后侄子自然有他的岳家帮衬,哪知道他岳家家风奇怪的很,对外嫁女几乎称得上是一毛不拔,那寻常人家的女儿女婿进了门家里再没钱还会想办法给他们做顿好吃的呢,他家可倒好,侄媳去求援的时候礼物带了一大堆,那边连顿饭都没让吃就把人打发出来了。
侄媳妇上姜蓓家哭诉,姜蓓看她可怜,也不好多说什么,只得拿了钱接着支援侄子。
这一支援就支援到了侄子中举,一家人搬到了京城待缺,姜蓓只觉得压力顿减,连呼吸都畅快了几分。
又过了几年,江阴遭了灾,流民到处都是,物价飞涨,姜蓓早年接济侄子,家里也没攒下什么钱,这个灾年不好过,姜蓓索性和丈夫商量着卖了杂货铺,去京城投奔侄子。
一路上她都想好了,她倒也不想沾侄子多大的便宜,这也不是她的风格,她只想到了京城有个落脚的地方,然后开始摆摆地摊,日子久了再攒出些钱来到时候再买上一间铺子,以后就在京城落户了。
姜蓓这一辈子福也享得,苦也吃得,绫罗绸缎也能穿,粗布麻衣也不嫌价贱,她哪知道这世上专有那么一等人,只敬衣衫不敬人,她带着一家人风尘仆仆的来了京城,却被侄子家的门房给拦在了门外。
姜蓓哪受过这种委屈,还不待发作,就见侄子的轿子停在门外,她上前去认亲,侄子客客气气的把她们一家请到了府上。
那时候喜出望外的她并没有看出侄子眼里的不耐烦,她同丈夫一大早就出了门去东西市摆摊,直到晚上才会回来,只剩下女儿自己在家。
粗心的她没发现原本天真活泼的女儿越来越沉默,直到女儿实在忍不住了张嘴问姜蓓她们什么时候搬出去。
姜蓓追问下才发现府上的人是怎么对侄女的,府上都说他们是来打秋风的穷亲戚,姜蓓同宋武早出晚归的尚且不觉,宋元元在姜家却是受尽了白眼。
下人们都用异样的眼光看她,一开始只拿她当个西洋景看,到后来甚至有恶意的传言说她当年嫌贫爱富没有嫁给老爷,这会见老爷发达了就来攀附上来了。
传言说的难听得很,姜母老糊涂了,只念佛两耳不闻窗外事,弟媳被姜蓓看到过自己最落魄的样子,这会子发达了,可不得百倍千倍的找补回来吗?她只做不知,背地里看热闹。
侄媳妇拿元元当假想敌,没火上浇油就不错了,下人嚼元元的舌根子,她高兴还来不及呢,甭想指望她管。
可怜的元元在府上孤立无援,苦闷又没地方倾诉,连人都木讷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