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越走,胸口那阵因恐惧和震惊而起浊气越是难以排解,以至于程勉前来找他时,他差点对着程勉吼:“看你选的好曲子。”
程勉不解地看着他,片刻后讶然问:“曲子不是写得很好么?”
“…………”萧曜有口难言,猛然上前一步,攥住了程勉的手。
虽然四下无人,程勉还是第一时间抽开了手,又张望了一番,回头见萧曜眼睛都红了,迟疑地开口:“你不是……”
萧曜一怔,更觉得百口莫辩:“……我不是!”
可才听完那情意绵绵、露骨缠绵的曲子,程勉又近在咫尺,即便之前萧曜没想,这时也很难不想了。
何况自从程勉过来暂住,两个人也没有过了。
一瞬间,萧曜脑子里真的闪过“不如……”的念头,在这一停顿的微妙间隙之后,程勉又开口了:“不行吧。”
没想到程勉也想到了一处,萧曜下意识地反问:“怎么不行?”
程勉一本正经,仿佛在谈一件公事:“你我不能离席太久。容易惹人生疑。”
萧曜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兴奋得诡异,也许和那莫名的曲子无关,就是因为程勉抱着他的琵琶。他无法不顺着他的话说下去:“……不用太久。”
说完,他的目光飘到了自己卧室的一侧,越发无法抑制自己的想入非非了。
“你没有哪一次很快完事的。”
煎熬了萧曜好一阵的邪火这下彻底由心口燃遍了四肢百骸。他瞠目结舌地盯着程勉,不可思议地想,他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来而面不改色的?
程勉说话时的神态甚至有些肃然,但天色昏暗,雪光莹然,弹奏的快乐和酒消解了他一贯的漠然,使得他说完这句话后匆匆的一瞥莫名有些妩媚,落在萧曜眼中,不禁生出他也在期待的错觉。
恍惚间,萧曜感觉自己的衣袖被扯了一下:“那殿下要言出必行……也别弄皱我的袍子。”
程勉刚握住萧曜的手,身后传来一阵纷乱急切的脚步声,不多时,冯童疾步从前院赶来:“殿下,正和来人了!”
待再赶到前院,只见一个冻得和雪人无异的人被背进了廊下,萧曜还在辨认,程勉先出声了:“……子语?”
第42章 暗尘随马去
不说萧曜和程勉,就连裴翊和庞都尉听说来者是费诩时,均面露惊讶之色,连忙上前来探望。费诩已是面无人色,周身的冰雪一时化不开,神情和声音都被冻住了。庞都尉见情势不妙,当机立断地叫来仆役,将费诩身上的衣物悉数扒下,裹上手边一切能找到锦裘,又把人抱到炉火旁,一边喂热茶,一边用酒水给他擦拭手脚。
裴翊则去了一趟正门,得知并无其他人同行后,他微微沉下脸,吩咐仆役去给守城的卫士传话,让他们格外留心,若是还有人到,即刻送去官驿安顿。
交代完这些事项再回去,费诩已经略缓过来了,仍是说不出话,着急之下喉头喀喀作响,又瞪着眼,神色着实骇人。
程勉守在他身旁,轻言安慰:“子语不必着急。再要紧的事情,也不急在这一时了。”
费诩一味摇头,挣扎着只想说话。裴翊观察至今,才开口:“你身上有没有文书?”
费诩费力一点头,冯童会意,从费诩的贴身包裹里找出来一封文书,看了一眼封皮,恭恭敬敬地递给萧曜:“是刘别驾呈给郎君的手书。”
不看也罢,看了之后,萧曜气得浑身乱颤,抛开信还不解气,又踢进炭盆边,恨不得烧了了事。
程勉又将信捡了回来。见状,萧曜指着被烧焦一角的信,沉着脸说:“你们自己看吧。”
得了萧曜的许可,程勉和裴翊一并读完了刘杞的信,竟是一封恭贺正日的贺表。程勉没有读完贺表后礼品清单,神色复杂地看了一眼余怒未消的萧曜,然后转去问费诩:“只有这一封信?这寒冬腊月,别驾让你来,只是为送礼么?还是有什么口信?”
费诩的面孔因为痛苦显得有些扭曲,仍是摇了摇头。程勉继续问:“这么多东西也不可能只有你一人护送。其他人呢……”
裴翊靠近费诩,轻声说:“你且安心歇息。我遣人去通知了城防,要是后续有人赶到,一定教你知道。”
稍后费诩被搀去后院静养,为防万一,又专门劳动了葛大夫一趟。送走费诩后萧曜依然无法排解心中的火气,忍了又忍,依然忤然道:“从秋到冬,终于记得我在易海了么?”
所有人都只是沉默地望着他。萧曜骤然成为众矢之的,内心诧异之余,也随之沉默了。
裴翊打破了这突生的沉默和沉默中种种复杂的情绪:“三郎发怒,是为子语他们鸣不平,还是恼火刘别驾误解了三郎,乃至担心自己的清名受损?”
他的语气温和一如平日,可说完之后,萧曜的脸色进一步变了——的确,他并不在意刘杞是不是记得自己,更不在意这所谓的“年礼”,但以此为名,将他人的安危置于险境,正是他心结所在,实难容忍。
但是裴翊的问题更尖锐,有一瞬间,萧曜甚至觉得此问诛心。他沉沉盯着裴翊,竭力心平气和地接话:“景彦是以为,他人为了这一点小事,历经艰险,我心中不悦,是因为顾念浮名?”
“三郎觉得这是微不足道的事,不值得子语冒险前来,实在是得不偿失,是么?”
萧曜本想点头,但忍住了,继续盯着他:“……是不值得。”
说这话时,他想到的是翻越玄池岭的那个长夜,以及之后的深夜里,那不绝于耳的哭声。
看见他出神,裴翊几不可见地一点头:“人生来有贵贱之别,事也有缓急之分。不说三郎,就是小户人家,亦面临着种种割舍乃至牺牲。只是匹夫之事,多不为人所知,也少能影响旁人。手中握有权势者,一念之差,甚至能有天渊之别。”
萧曜莫名想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他知道这未必是裴翊想说给自己听的,只耐心继续听他说下去:“。三郎究竟是为‘不值得’动气,还是为‘不忍心’?”
萧曜再无法下意识作答了——无论是值得还是忍心,死去的人都无法复生了。
“若早知刘别驾的安排,我绝不会让他如此行事。”
“三郎初来乍到,又隔了荒漠,怎么会知道?”裴翊见萧曜满脸不平之意,继续说,“数月来三郎都在易海,而后五郎也来了,正和与长阳的事,自然疏远了。当初在正和时,又知道多少易海?知情尚且如此,更罔论过问和处置了。”
萧曜暗暗握拳,不甘又黯然地承认:“我确实是不知情。之前在连州,公务几乎都仰仗刘别驾辅佐。”
“刘别驾半生在连州为官,论熟悉州内政务,无人及他。无需为此自责。三郎不知道,别驾也未必知情……”裴翊不改温和神色,“或许别驾也只是沿袭旧例。这次是刘别驾会错了意,若是恰好投了三郎所好,又如何?抑或是瞒住了死亡、乃至于侥幸没有死伤,三郎还会如此气恼么?”
“……”萧曜不得不承认,“都不会。”
程勉一直站在一旁听二人交谈。听到此处,忽然开口:“景彦,即便是圣人,也无法体察天下万物。”
“那是当然。”裴翊反而笑了,“三郎发怒,是心有恻隐,也是自律,这极难得。手有权柄者,闻生死怀有不忍之情,更是一桩好事。可是对三郎而言,忍其不忍,或许才是难为的。”
萧曜怔住了——什么是“不可忍”?忍耐又是什么滋味?
他茫然地看了看裴翊,又转去看程勉。程勉满脸若有所思,继续问:“景彦以为难在哪里?”
“也许难在众望所归吧。”
程勉还要再问,庞都尉又回到了正堂,带回费诩的情况不算危急的好消息。稍后庞校尉也告辞回自家守岁去,萧曜亲自送他出门时,发现原来已经到了家家点亮庭燎的时刻。红光照亮了易海城的上空,整座城市沉浸在仿佛永不过去的朝夕之中。
元双特意将昂贵的香木与寻常柴火堆在一起燃烧,浓郁的香气借着风力,缭绕在庭院的每一个角落。院外,小儿的笑声和爆竹声清晰可闻,再远处的隐约锣鼓声,则来自送傩的队伍。萧曜侧耳听了一会儿,还是难以将不知道有多少人迷失在风雪中、生死不明这个念头抛开。恍惚中,他觉得自己仿佛是第一次过年一样,忽然问也同来送行的程勉:“京中的除夕,也是这么吵闹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