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不二[四大美人](15)

又没等伍子胥做出反应,一直跪在地上抱着他哭的范蠡,立刻一把推开他,跌跌撞撞地站起来,嚎啕着向门外奔去。伍子胥这才反应过来,心中大叫一声不妙,立马拔剑追上去。

范蠡跑得可比他快多了,伍子胥才拔出剑来,范蠡早已奔出门外。一看见进到相府的夫差等人,范蠡立刻几步抢上前去,重重跪倒在地,磕头如捣蒜。他大哭着说道:“罪臣范蠡,拜见大王!请大王千万要救救越国,救救百姓!越国大旱,越国百姓都要饿死了!”

范蠡一句话,把伍子胥费尽心思,想要堵住的所有信息都公诸于众。提着剑追出来的伍子胥僵在当场,气得眼冒金星,一时间也没了反应。越国使团的人,也跟着奔了出来,哗啦啦地全都跪在夫差面前。一个哭得比一个惨,哭的都快咽气了。他们一边哭,还一边跟着大呼着:“大王仁慈,救救百姓!救救越国!”

心急火燎赶到相国府的夫差一下子就懵了,这是什么情况?不是说伍相国死了吗?他不是活得好好的?还有,跪在那里的,不是越国大夫范蠡吗?他怎么会在这里?这演的又是哪一出?

夫差摸不着头脑,跟着来的吴国人也一头雾水。所有人中,最清醒的就是范蠡。见到夫差以后,他二话不说,跪下哐哐磕头,边磕边哭。他的磕头可没有偷工减料,一下一下都敲在石板上,磕地有声。很快,石板就被他的鲜血和泪水染红,也惊醒了如在梦中的夫差。夫差立刻着人上前止住范蠡,让他不要再磕头。

范蠡根本不管他们,仍然拼命地磕头,大声嚎啕道:“仁慈的大王,越国百姓危在旦夕,请伸出您仁爱的双手,救救越国百姓吧!”

此时,相府的门已经被夫差的人打开了。围观的吴国百姓,也已经把相府围得水泄不通。越国使者团的人,跟着范蠡一起哭求。没一会儿,越国大旱的消息,就传遍了吴国都城姑苏。

此时此刻,伍子胥已经反应过来。原来他上了勾践的当,被勾践当做枪使了。想明白后,伍子胥更是怒不可,怒发冲冠,面目狰狞,好似恶鬼。

范蠡早知道伍子胥跟在后面,一边表演着,一边用眼角的余光观察着他的情况。见伍子胥持剑而立,脸色越来越难看,眼见着就要拔剑向他刺过来。

范蠡心叫不好,当机立断,立刻站起来,朝伍子胥的剑撞过去:“罪臣范蠡,愿以贱命一条发下血誓,罪臣所言千真万确,请大王千万要救救越国百姓!”

第14章 轮番登场

范蠡朝伍子胥的剑扑过去的时候,一直混在越国使者团中浑水摸鱼的宋辞,最先明白他的意图。范蠡这是要主动碰瓷,借题发挥,整得伍子胥下不来台。不过,范蠡可是地地道道的文官,要是他一个把握不好,真撞上了伍子胥的剑,那可就真翻车了。伍子胥拿着的剑,可是一把好剑,寒光闪闪,锋利无比,绝对能够把范蠡扎个透心凉。

看起来,伍子胥也有要把范蠡扎死的想法。要真发生了这事,范蠡的任务就完不成了。越国的百姓还等着他带着粮食回去,可不能让他就这么死了。

说时迟,那时快,宋辞装作抬手擦眼泪,不小心用肘尖“温柔”地撞了身后的人一下。那一下,正好撞在那人的胸膛上。那个人被戳了个结实,立刻条件反射性地朝后跌去。他后面也有人,身后的人比那人更倒霉,被他撞到了眼睛,痛得蹦起来。于是,后面的人也倒了霉。这么一个撞一个,一连串地跳起来,立刻引发了人群的骚动。

人们一骚动起来,就到处乱跳,场面可就有一些控制不住了。朝伍子胥奔去的范蠡马上受到牵连,被人狠狠撞了一下,向前扑去。伍子胥也受到身旁的人潮影响,被撞得踉踉跄跄,拿不稳剑。他怕伤到无辜的人,只好把剑收回去。

引发骚动的罪魁祸首宋辞看到这一幕,在心里给自己比了个耶。不枉她这大半年以来,吃了越女那么多苦头,辛苦训练总算有点成效了。刚才她那看似无意的一下,实际上劲道十足。后面那位老兄,要是不跳起来,那才是奇了怪了。

眼看着一出悲剧,忽然就演变成了一场闹剧。已经足够吃惊的吴王夫差,脸黑得像锅底,立刻让人上前去阻止骚乱的人群。一阵喧哗吵闹过后,院子里总算平静了下来。夫差脸色阴沉地看了看伍子胥,又看了看范蠡,什么话都没说,转头就朝门外走去。跟着夫差来的人,也簇拥着他走了出去。

夫差的反应,让伍子胥十分不安。按照夫差的脾气,当众大发雷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为什么现在他隐忍不发,什么都不说?

平静的背后,永远是暗流涌动。

回到王宫中,看了一场闹剧的夫差,派人去宣召相国伍子胥、太宰伯嚭和越国使团。虽然是同时宣召这三拨人来,但是召见的顺序却大有学问。夫差首先见的是太宰伯嚭,而不是相国伍子胥。这就很耐人寻味了,相国的职务可是比太宰要高得多。这下,谁受宠谁不受待见,一目了然。

夫差召见伯嚭的时候,越国使团正在偏殿中等候。一路过来,他们都看见了颇为不寻常的景象。吴国都城之中,到处都是缟衣素服,就连王宫之中也是。

之前在相国府中,范蠡就暗自觉得奇怪,为什么相国府的人都戴着孝?看向国府中的人的样子,也不像是伍子胥的家人出了什么事。等到了进吴国王宫,范蠡可以肯定,吴国必有国殇,因此才举国皆哀。从夫差的打扮,范蠡已经大概猜到,死的人是谁。为了证实心中的猜测,一路上他都非常留心旁人的言行。从他们的口中,范蠡得到了确切的答案,吴国的太后,夫差的母亲死了。所以,吴国上上下下都在行国丧。

摸清这一点后,范蠡临时决定,将他们身上穿着的孝服利用得再彻底一些。于是,借着在偏殿等候的时间,范蠡拿出勾践写给夫差的国书,又紧急拿出空竹简,开始赶制悼念吴国太后的祭文。范蠡心分二用,一边赶制祭文,一边快速向越国使团,交代着前因后果。范蠡还嘱咐他们,等一下配合自己,再演一出哭丧的戏。

祭文赶好后,范蠡为这次出使的首次发言定下了调子。他们越国使团这次出使吴国,是为了两件事。第一,为吴国太后奔丧。第二,请吴王夫差借粮给他们,解救越国百姓。

看着范蠡像变色龙一样,对自己的言行一变再变,宋辞算是大开眼界。到了今天,她才见识到所谓谋士是什么动物。真的就是有奶就是娘,只要能达到目的,过程不重要,立场不重要,打脸不重要,道德更不重要。果然,玩政治的心都脏。

不过,吐槽归吐槽。宋辞对范蠡见机行事,随风转舵的本事是十分佩服的。就这么一件掩人耳目的孝服,他都可以搞出那么多的事情,还搞得理所当然,有板有眼。怪不得能够在勾践那种人手底下,混得风生水起了。

临时编好说辞后,夫差那边也宣召他们了。范蠡再次低声交代了几句,越国使团就跟着前来宣召的宫人上殿。

见到夫差之后,范蠡的个人秀又开始了。他二话不说,领头带着所有越国使团的人,郑重其事地向夫差行了大礼。之后,范蠡借势就伏在地上,痛哭着陈述他们的来意。顺便把他临时赶工出来的祭文,声情并茂地在堂上朗诵出来。

说实话,祭文的内容,宋辞没太听懂。因为范蠡那家伙用的,又是吴国的方言。她只能隐约辨认出几句,什么天地失色,日月无光,苍生同悲,万民齐哀,什么登太虚以游仙,颂长歌以不灭。

总之,说得吴国君臣们都哭得稀里哗啦。范蠡又恬不知耻地,把他们这个使团,这次出使的首要目的改成奔丧。还把本来是,来吴国做人质的勾践夫人和越国太子,说成是自愿来为太后守丧的,把夫差给感动得一塌糊涂。

然后,范蠡这才开始叙述此行真正的目的。他叙述的时候,玩了个逻辑圈套。他说,大王是无比仁爱的大王,对自己的子民,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那样,呵护备至,一视同仁。越国是吴国的臣国,越王是吴王的臣子,越国的百姓就是吴王的子民,越国受灾就是吴国受灾,大王一定会帮助他无辜的子民。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