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之苔原时代(128)

徐中磊也不藏私,闲着的时候,一个一个教这些小屁孩们认工具,教完就考,答出来的奖励小火烘得喷香的鱼干,打不出来的就勒令继续背。

他还时不时“大度地”把刨花刀贡献出来,让他们对着废料瞎几把乱刨,当老师也是乐趣无穷。

农村木匠大多是家传绝学,传女不传男的那种。作为吃饭手艺,绝对不会教给外人。不过徐中磊可不管那么多,现在村里人丁凋零,在座的无论哪一个小屁孩能学到手艺去,对他来说都是大大的好事。

他还想,等冬天了,就把这些小屁孩都召集起来,学学语文数学啥的,和徐橙一起教。

徐中磊书房那半屋子的文字资料,还想把它们传给子孙十八代呢,不学数理化可不行。

徐中磊看着曾诚,决定到时候得把曾医生拉过来,现成的医生可不能闲着,要么治病,要么教书。

人老了会闲出病来的,让曾医生来教书,绝对是为他好。

没错,就是这样。

*

一回生、二回熟,全新加大加长版捕鱼水车,只花了半个月时间就落地下水,总工程师徐中磊光荣卸任,开始琢磨着造板车的事。

弘瑞山庄的移民邀请,徐中磊早就在村民会上提出来,大家心思各异,国人安土重迁,要搬家得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

不过去弘瑞山庄做买卖这件事,得到了全村人的一致同意。

人诶,都多久没见着新活人了?!就算不卖啥,过去看看热闹也行啊!

第119章 汇通市场(一) 路程

村民大会初步决定了交易的货物。

最主要的是鱼干, 镇上大河已经修养生息两年,加上本地四大家鱼有洄游的习性,这些鱼一波波地往下游走, 所以两台水车日夜不停, 每天能捞几百斤大鱼。原本留守镇上的徐金鹏和戴胜手慢脚乱, 于是常驻渔场的人员变成了五个。眼见这些鱼干已经吃不完了,便成了徐家老屋的主推商品。

其次就是村里几个老人的老本行, 村里大窑之前烧砖烧瓦, 材料都是现成的, 到时候烧出一些陶碗陶罐啥的, 拿到市场里边, 应该也不愁卖。

徐中磊觉得陶器十分有前途,大会上特意提出:最好要在罐子碟子底下印个“徐”字。

品牌意识得从小处抓起,谁知道徐家陶器会不会出名呢?等出名再弄商标就晚了。

剩下豆腐凉皮鱼火锅啥的, 只能当做添头,主要大宗商品就这两样。

两种活物一个死沉, 一个怕摔,光靠徐家老屋男女老少手提肩扛, 不知要搬到何年何月。徐·前水车项目总工程师·中磊,又挑起了制作板车的重担。

这玩意机械结构简单, 他自己家里就有好几台,问题是:轮子从哪里来?

木质轮子, 木工书有指导做法。

徐中磊稍微看了一下立刻放弃,原因一是木轮子中间的承重圈, 需要将一根巨大的树干,打磨成正圆形,材料不容易得, 打磨也需要时间;二是木轮子的圆圈部分也需要将许多部分的木块打磨成弧形,最后组装在一起。十分麻烦不说,现在没有箍轮子的铁皮,用竹皮代替极其容易散架——

徐中磊盯着木工书,十分发愁。

还有半个月呢,时间这么紧,做木轮子肯定来不及……

他举目四望,自家院落一览无余,搁在最角落的一台五菱宏光吸引了他的目光。

这车从广安跟着他回老家,走过高速公路,也穿过碎石小道,拉来无数货物,最辉煌的战绩是装下一吨半(小说加言,请勿模仿)大米食用油,那时车内每一寸都塞满了,这老兄伟岸的身躯仅仅沉下半寸,还是稳稳当当开回了家……

徐中磊:泪目,呜呜呜~

转身从工具房拎着扳手和千斤顶回来。

五菱宏光:你不要过来啊啊啊!

*

徐中磊:果然,我就是个天才。

汽车轮胎比较小,整体都是橡胶做的,简直就是天生的板车轮子。

不出所料,最后做成的成品板车,底盘低,自带减震系统,平稳度比普通轮子高出好几个数量级,徐中磊再加上一层木质护栏,齐活!

妈妈再也不用怕陶器翻山越岭震碎了。

可惜他家里的车子有限……

在一个阳光明媚,一堆小萝卜头围着徐中磊干木工活的清晨,他早有预谋地从兜里掏出一大把水果糖,

“谁能找到轮胎?要装在小汽车、摩托车上的,找到一个给一颗,先到先得哟。”

于是这两天,徐家老屋上下又传来久违的,打孩子的声音。

“兔崽子,你把老子摩托车轮子搞到哪里去了?!”

“呜呜呜换糖吃了——”

“换什么糖,兔崽子你又在说谎!老子打死你!”

“石头叔的糖,他要用轮子做车!你打我,到时候我让石头叔不给你板车用呜呜呜……”

*

村里上上下下,二十几个完好的轮子总是能找出来的,出于设计狗拖延的习惯,徐中磊卡着二十五号的截止交期,指挥这些小萝卜头把六台板车拖到镇上,大家便开始往里装按捆、绑好的鱼干。

等到四台装满锅碗盆罐的板车,两台放着食材铁锅木炭的辎重板车就位,徐家老屋人基本上全村出动,向省城的方向出发。

此次去省城,徐志平本来是想只要村里的男人去,老人女人小孩就留在村子里。

但是这种千载难逢的看热闹日子,谁愿意留在山村里呢?

最后,除了像刘姐这样腿断了实在移不动,老村长这样老得不行走不动的特殊情况,剩下留下的就全部都是徐家老屋的毛孩子们。徐辉老婆谭欢自愿留下来照顾孩子们,她稳重贤惠,大家都放心。

*

去往省城的路,徐中磊和程昱铭已经走过一遍,理所当然拉着第一辆鱼干车引路。

由于地震之后无人清理,虽然一路省道,但是也不能一帆风顺。

尤其是拉着车,跨树枝,下水田,累得人够呛。

大家把能清理的道路都稍稍清理了一下,希望能让回程顺当一些。

终于在第四天,一行人总算见着弘瑞山庄的第一块告示牌,这次的文字和上次徐中磊见到的已经不一样。

“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弘瑞山庄汇通市场不日即将开放。本次交易会汇集四方好货,八路俊才。欢迎大家光临——汇通市场后勤保障委员会宣。”

春娟姐瞅一眼:“这交易会感觉还挺像那么回事昂。”

徐中磊心想,千载难逢秀肌肉的机会,郑略这人不好好做才怪了。

大队人顺着指示牌的往弘瑞山庄走,越往目的地,时不时就能碰上几支来做生意的车队,十人、二十人的都有,也和徐家老屋人一样,大包小包小推车。

徐家村已经很久没见着活人了,路上休息时间便有不少人热情地拉着路上车队说话。

“你们从哪来的啊?”

“去年冬天难过吗?”

“今年都带了些什么货卖啊?”

徐中磊见着大家交谈的气氛总体平静和谐,索性掏出自家烤得喷香的鱼干,村里每个人都塞一口袋,让大家在和别人说话之前都给几片。

这波,叫伸手不打笑脸人,交谈气氛更好,还能顺便做个广告。

“尝尝咱家的鱼干,好吃的话到时候来买噢~”

出发后的第五天傍晚,徐家老屋一行人风尘仆仆总算赶到了弘瑞山庄。

牌匾“弘瑞山庄”四个字下,几个大姑娘小媳妇支着桌子记着什么东西,一旁稀稀拉拉站着几个大男人,徐中磊熟悉的魏莱就在其中。

徐中磊还没来得及打招呼,魏莱自己就迎上来。

“石头哥!在这!郑哥说您这两天就能来,我还不信。今天第一次值班就碰上了,多巧!你们多少人?做个登记,再去黎哥那边量个体温……”

“姐,那摊位还有好的没有?算了算了,就排在咱们附近吧!”

魏莱麻利地接手了进山庄之后的零碎事,一行人有条不紊在医疗帐篷外排队。

后边一阵喧闹,看来是又来新客人。

徐中磊观察着,看到来客人,一个一米八肌肉壮汉从路边站起,同样热情地朝别人喊:

“您们好!我姓朱,叫我小朱就行。您是李家楼那边来的?我来给带你们进去嗷,姐!那摊位还有好的没有?算了算了,我瞅着正中间就有个大摊不错,您们先安顿下来,晚上咱去瞅瞅——”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