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系统不接地气的话,苏秋月摆了摆手,敷衍道:“当然了,你说的这个我也很高兴。毕竟我写作水平越高,以后投稿被选中的机会就越大,到时候能得到的稿费也就能越多了,的确是一件非常值得人高兴的事情!”
9527:“……”
觉得累了,算了,放弃了。
在同系统嘚瑟了一番自己随手写的作文能上首都报纸的事情以后,苏秋月再面对屋里头都直勾勾盯着自己,等她表态的苏有粮、田凤娟和周白鸽、周爸爸的时候,愉悦的心情也不免带出了几分,非常大方地将周爸爸之前那个明显是在说谎的说辞给跳了过去,清了清嗓子,给出了自己的结论。
“我愿意将《“小”眼睛看首都》这篇文章刊登到省城和首都的报纸上。当然了,前提是首都那边已经确定会刊登这篇作文。”
苏秋月说着,还不忘跟同样一脸惭愧,为自己爸爸竟然为了掩饰自己的工作失误而欺骗自己也欺骗同学的周白鸽眨了眨眼睛,似乎是在安抚对方的情绪。
而面对在得到自己回答以后,而喜上眉梢的周爸爸时,苏秋月则对他补充了一句:“但是对于叔叔你所在的省城报社,在未经我允许的情况下就随意将我的作文原稿递到首都报社的行为,我也是需要……”
周爸爸连忙说道:“叔叔向你保证,一定会就这件事情为你争取到更多福利与补偿,稿费也会给你最高档的那一层,版面也会为你争取到更显眼的位置上的!”
只是嘴上一说,好他以后不敢再想糊弄自己的苏秋月:“……好的。”
于是,这一场作文投稿风波,就这样在周爸爸的再三保证,周白鸽不好意思的道歉,苏秋月的大方原谅,和苏有粮、田凤娟震惊得恨不得再去一趟首都买报纸的跃跃欲试中,圆满解决完成了。
周爸爸:以后绝对不再带工作回家了。
周白鸽:今天这事儿我要跟我妈告状!
苏秋月:送上门的便宜,不要白不要。
苏有粮:我闺女上首都报纸了……
田凤娟:我闺女上首都报纸了!
就这样,在众人内心不同的思想活动中,在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又半个月以后,苏秋月的文章也是真的被刊登上了首都日报,再一次掀起了整个省城高中的热议。
因为,在苏秋月那一本连同作文都一起都被省城报社的领导递给首都日报的作文本上面,有她在作文本封面上写着的,“H省,省第一高中,高一三班,苏秋月”这一行明明白白说明了她身份的字。所以,在首都日报刊登将这篇作文刊登上去的时候,便以此当做了投稿人的署名落款,给一并登上了报纸。
要知道,在这个信息匮乏,人们只能通过报纸、广播来获取新鲜事物,从中感受到乐趣的年代,作为首都第一报刊的首都日报的发行量根本不是省城日报能够比拟的。
它的影响力,可想而知。
于是,在报纸印刷发行的当天,这一篇所处位置明显,文章名字又吸引人的《“小”眼睛看首都》的故事被大半个首都城的人民看到了,连同写出这篇文章,署名为“H省,省第一高中,高一三班,苏秋月”的名字,也都被首都人民看到了。
而随着时间的发酵,和报纸不断增加的发行量,苏秋月这个名字,和她的文章便一举成为了整个首都城都耳熟能详的名字,人人都开始议论起了这篇文章,为文章中字里行间对首都城的热爱的称赞而欣喜。
故事从作者作为一个因为考了第一名而得到可以来首都游玩的学生视角,从她在还没出发时的期待,到到了火车站时一点点的害怕与更多的快乐为开头,一点点描绘出了她在旅途中一路上所见识到风光与人情的刻画,到这个小作者抵达首都以后所见识到的一切。
人们也为文章中许多因他们这些本地人“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容易忽略的关于这个城市所拥有的许多美好的细节而感到意外,也为这个才刚上高一就能写出这样文章的小作者的细心观察感到惊叹。
当然了,最让首都人民喜欢的,不光是小作者在最后对首都城寄托的美好愿望,说想要下一次还能再来将国营饭店的菜单全都吃一遍这样略显幼稚却又童气十足的期待。更多的,还是为这篇文章引人入胜,让人看了以后不自觉就会随着文章作者的视角代入进文章内容。
所有看过这篇文章的人,仿佛都真的和这位叫苏秋月的小作者一起坐着火车来到首都,见识了那些风土人情,吃到了从前没尝过的美食、小吃,看过了国庆节的游园联欢活动,又依依不舍地怀揣着下一次还要来愿望再一次坐上火车离开了一样,看完以后是又开心于文章所带来的别样体会,又略显得有些许怅然若失,还想要继续看下去。
在这样深刻的情绪中,苏秋月就这样深入到了每一个看过这篇文章的首都人民心中。
大街小巷,工厂、办公室……随处可见的,都是在议论苏秋月和她那篇《“小”眼睛看首都》的文章。
“也不知道这位叫苏秋月的小同学下一次来咱们首都是什么时候,有机会的话我还真想给她当导游,带着她好好逛逛咱们首都城呢!”
“是啊,这小作者不光写风景人情好,写好吃的也好!自打看完报纸上的文章以后,我这是已经连吃了半个月国营饭店,将菜单上面大半本的菜品都尝了一边,尤其是小作者描写的烤鸭,我闺女儿子看完报纸以后也都天天嚷嚷着要吃,上个月的工资是一分没落,全交代到这吃上面了,也幸好我们两口子有存款,要不然啊,我媳妇儿天天吃的就不是烤鸭,该烤我了!”
“……”
随着这样的热议,苏秋月便再再一次成为了首都人民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而不同于以往只有苏秋月一个人出名,在这篇文章中跟着出现的苏有粮和田凤娟则成为了首都孩子们羡慕的“别人家的家长”,省一高这个学校的名字更是被首都不少家里头有孩子的父母称为是“值得首都学校学习的楷模”,毕竟是他们,培养出了苏秋月这样有着如此古灵精怪思想与优秀成绩表现的孩子。
说实话,要不是这个年代没有热搜、头条这条概念,不然的话,苏秋月准保得是热搜第一!
与此同时,在知道了这个消息以后,学校还特意托人买了整整五十份首都日报这一期刊登了苏秋月文章的报纸回来,跟散财童子似的,将整个省城及下边的各个小初中还有高中学校都发出去一份,得意自豪的样子,是叫远在县城的范校长和蔡校长都恨不得给他那张脸上捶两拳头,再把他们都宝贝得不得了的学生苏秋月给抢回来。
对此,正在埋头数稿费钱的苏秋月表示:只要钱到位,署名是啥无所谓!
—
就这样,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只一眨眼的工夫,几个月的时间就飞逝而去,跟着就到了1975年过渡到1976年的春节。
——这是苏秋月一家三口在省城过的第一个春节。
这一年,也是苏有粮和田凤娟两个人时隔12年的本命年。
在腊月二十九这天,苏有粮把家里头和院子的门上和窗户上都贴好了福字和对联以后,一家三口跟着大年三十晚上守岁,放了鞭炮,吃了饺子,转眼就到了大年初一。
这一天,苏秋月将两个月前就由苏有粮准备的衣服,和田凤娟给缝的新棉鞋站在正屋门口前,撩开棉帘,朝院子里喊道:“爸,你扫好院子没?我妈在厨房喊你过去端菜呢,还说让你把昨天晚上放的鞭炮灰儿都给归拢到一块,不许扫出远门!”
同样穿着一身新棉衣的苏有粮耳朵上戴着一副棉耳套,吸溜着鼻子回答道:“这就扫好了,都堆在院子里呢,没往外扫出去,告诉你妈我这就过去帮她端菜!”
所谓,初一饺子初二面。
在昨天晚上除夕晚上就吃了一顿饺子以后,大年初一的早上饭也还是饺子,外加一大盆饺子汤。
苏秋月最喜欢的就是饺子汤,往里面倒点酱油,再倒点醋,给饺子汤调好了味道,再晾到刚好能入嘴,不凉也不算烫的时候,也不用勺子,直接端起碗,咕嘟咕嘟几口下肚,喝完以后是一整天都觉得身上暖洋洋的,舒坦极了。
这份对于饺子汤的喜爱,是大年初一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