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帝王(287)

作者:青色兔子 阅读记录 TXT下载

但吴地很大,主要的地方就有六个郡。吴郡只是其中之一,其余五郡,情况就不容乐观了。

这次爆出事端的会稽郡,据说是上下一同舞弊,阳奉阴违,官员豪族欺上瞒下,只拨出了几顷瘦田充数,还隐匿了大量山越民众人口成为他们的家奴。只是当初山越之民出迁的数量是核查过的,忽然少了这么多,再怎么说是逃亡了都说不过去。追查之下,事实很快就暴露了。

冯玉这次领兵前往会稽郡,就是处理此事的。

谁知曹昂却摇了摇头,道:“会稽郡的事情,已经有玉奴去处理了。”他奉上一封遥远之地寄来的信,道:“这是子龙(赵泰字)写来的信。”他经过皇帝的允许,有提前打开来看的权力。

刘协见状,心里清楚赵泰写来的大约不是好消息,仍是笑道:“他往那么远的地方去,只要有回音,便都是好消息。”说着低头看信,却见是赵泰说他与张世平、苏双等人行过安息国,至于海边,舟船难渡,风浪甚巨,沿海更有战乱,恐有怀璧之罪,因此请准许他将货物在安息国等地售卖,再购置大汉所需归来。赵泰还请罪,没能抵达大秦所在,实在无颜归来,送张世平与苏双离开后,希望皇帝能允许他带百人继续前行,直到与大秦通上消息。

曹昂身为皇帝近臣,很清楚当初在长安城中筹备商队西出的事情时,皇帝有多么上心。因此这次赵泰不能成事,必然对皇帝会是个打击。只是他没有从皇帝面上看到失望之色。

刘协反倒是松了口气,有些欣慰的样子,笑道:“人没事儿就好。朕还担心他少年气盛,只报喜不报忧。遇到了苦难,能如实上报,这就是有智慧的。”又道:“你给子龙回信,就说朕了解其中艰辛,到不到大秦,都是缘法。叫他不要倔强,朕这里还有差事等着他。”他对赵泰,朋友之谊少一些,长辈对晚辈的回护之情更多一些,少年人肯千里万里走这一趟,已是忠勇可嘉。刘协并不想要他在通商路上以死尽忠。

曹昂应下来,他心细,又道:“如此一来,江东长公主此前所请……”

当初伏寿在行宫中当着皇帝的面原谅孙权,曾经提过要求,那就是希望能借由朝廷西出的商路销售吴地产出的锦缎。

刘协“唔”了一声,道:“她是要有能销售锦缎的去处,倒不一定是大秦。”顿了顿,又问道:“她最近在孙府如何了?”

数月前,伏寿在步练师之后,也诞下一位女孩。

孙府短时间内添了两位千金。这两位千金的命运却很不相同,步氏所出的女孩,在孙府就好似不存在一般;而伏寿所出的女孩,却从一诞生就得到了吴老夫人不理智的爱。

吴老夫人深信那日方士袁空所说,抱着新得的孙女,就好似抱着早逝的长子孙策。正如那方士袁空所说,再转世投胎来,就不要做男儿打打杀杀了,为女儿身,平安长寿,不比什么都好吗?吴老夫人疼极了伏寿所出的女孩,对伏寿也更为宽厚。

而孙权对伏寿心中有愧,也是万事听从。

怀孕生女的这一年来,伏寿在孙府的话语权越发大了。

此时听皇帝问起,曹昂如实道:“江东长公主在孙府……如鱼得水。”

刘协勾了勾嘴角,望见殿外瓦蓝的天空,索性一推案上的公文,道:“难得好天气,不如咱们也去登高望远,过一过这重阳佳节。”

曹昂手上其实也还有一堆的事务,豪强大族分田地的记录,山越之民领田地的数量,天下一十三州户调初行后的统计,还有冀州、兖州、荆州各处对吴地改革或明或暗的探问……都等着他来及时处理,并理清明细,或呈送御揽,或下达吏员。自吴地改革以来,他每日都是通宵达旦的忙碌,服了左慈的“金丹”解毒后稍微康健的身体又迅速消瘦下去。他有时候感觉自己就像是一只被各种事务抽打着不停转动的陀螺,只因为是围着皇帝在转,所以倒也心甘情愿。

此时皇帝忽然要他停一停,且去看风景,曹昂也是无不从命的。

“如陛下所愿。”曹昂含笑应着,仍是谦谦如玉的模样。

君臣二人虽是登高望远,共度重阳,所聊的话题也仍是脱不开天下事务。

“税制改成户调,以绢布取代钱币,是好事儿。”刘协道:“中央比去岁丰盈了些。只是各地隐匿人口的情况仍是极严重,朕估算着,冀州等地至少隐匿了一半人口——就不知道其中几成是不纳不捐的脱籍民众,又有多少是依附在了豪强大族之下。你父亲也该来信问过吴地分田之事了吧?”

曹昂道:“不只是冀州牧……”他在正事奏对的时候,比起称呼曹操为自己父亲来,更愿意用对方的官职来称呼,“兖州牧、豫州牧、徐州刺史,乃至长安尚书台的几位老大人,都送信到臣这里。”他有些无奈得笑了一笑,道:“他们畏惧陛下,不敢直言相劝,都写信来问臣根底,又要臣劝诫陛下,仔细……”如长安城中老大人们的说法,自然是要仔细如王莽那般的下场,但说出来未免不吉利,便改口道:“仔细多地同起□□。”

“你说从吴地造船南下,能抵达大秦吗?”刘协有一搭没一搭听着,观望着山路两侧的景色,忽然问了一句毫不相干的话。

曹昂微微一愣。

不等曹昂回答,刘协又道:“朕上次听孙权说,张昭家中给出了两百顷良田之后,顾老夫人吃不到原本只有那良田上才产出的好米了。张昭就跪在母亲面前,捧着碗送饭,哭自己不孝。顾老夫人说,她不过是少吃几顿所谓的‘好米’,又不是没米吃了,骂张昭嚎丧。张昭不敢辩驳,跪到顾老夫人睡下才离开。孙权当成笑话讲给朕听。”

曹昂笑道:“子布(张昭字)素来诚孝。”

“朕不这么看。”刘协淡淡道:“朕看来,是这顾老夫人爱子之心深厚。若说孝,吴地孝子总也有千八百人。怎么只有张昭最以此出名?恰是因为顾老夫人对儿子的苛刻。她一个寡母,把儿子培养长大,能无爱子之心吗?可为何苛刻待他?正是为了给他这‘孝’名。不如此,怎么体现张昭的诚孝?”

曹昂倒是未曾这么想过,顺着皇帝的思路去想,一时呆住了。

君臣二人此时已登上山顶,入亭中稍坐。

刘协任由曹昂发呆,见亭外盈盈生着不知名的野花,淡黄色,似菊非菊。此时虽然有重阳登高的习俗,也饮菊花酒,但还没有头上插菊花的事儿。刘协却是知道那一句“菊花须插满头归”的,因此蠢蠢欲动,在曹昂发呆的时候,伸臂拨弄着亭外的野花,选了几朵将凋未落的,就手就插在了曹昂发间。

此时男子也有簪花的,如杨修这等爱修饰的,刘协就见过几次。

曹昂微微一愣,从沉思中回过神来。

刘协笑道:“今日重阳登高,朕也没有什么旁的心愿,就为你求个寿数吧。”

自西汉以来,重阳时节的确有求寿之意。

曹昂望着皇帝的笑容,下意识伸手去扶发间的花,不觉也笑了。

作者有话要说:今晚除夕,感受着新年的氛围,实在不忍写肃杀的剧情。所以放上温馨的一章,祝愿大家也都有个温馨的夜晚,由此开始万事顺意的一年。爱你们,晚安。

第223章

下山途中, 温热的阳光晒在刘协背上,烘得他浑身都暖融融的,只觉通体舒泰, 疲倦全消。

“朕半年前接到黄月英送来的铜活字, 转交给长安的毓儿,要他督办中央书局。”刘协想到什么就同曹昂说什么, “毓儿前番来信,邀朕回长安检阅书局, 大约是已经做得差不多了。朕当时没有在意。”因为卢毓这样的请求, 就好比冯玉时时向他表达不舍一样,在长安的卢毓、杨修等人也时常向他表达思念之情, 时时询问他什么时候回长安, 偶尔也会要求前来。刘协一概是拒绝了, 要他们在长安安心做事。

曹昂留神听着, 发间淡黄的野花随着他下山的步履微微轻颤。

“昨日毓儿的信又送到, 还是要朕回长安。”刘协眉心微微蹙起, “朕也不知道为何, 总觉得他有事情瞒着朕。”

“卢小公子有事情瞒着陛下?”曹昂微微一愣。

刘协自失一笑, 道:“朕也说不好,总觉得他急着要朕回去,不只是为了检阅书局一事。尚书台的老臣们时不时也是来信, 要朕回去, 朕不理睬他们。近来德祖(杨修字)来信也少了……”他罗列了一些事情,虽然仍是笑着,但眉心的褶皱深了些,叹了一声,自己开解道:“大约是朕离开长安, 的确是有些久了。”从各方来信里得到的消息,怎么都比不了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来得真切。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