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中的朕+番外(196)

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这群人在见到她的那一刻,便整整齐齐的在她面前跪了下来。

荣靖并未进城,甚至连知道她已经回到北京的人都寥寥无几。她驻扎在京郊的石景山,命随她一同快马疾行赶回京师的亲卫分散在各条官道,打听她妹妹的下落。

自从嘉禾失踪之后,朝廷方面也派出了大批锦衣卫四处搜查嘉禾的下落,但那些人主要还是在查大同沿线,希望能够找到在乱军之中与主力失散的女皇。可荣靖却认为,嘉禾应当早就从大同那一带离开了,说不定正往京师方向赶来。

她看着那个孩子长大,怎么会不知道她心里想的都是什么?

果然,她堵到了她。

亲卫过来禀告,说是发现了女皇的踪迹,问她该怎么办。

几乎所有人都以为,荣靖四处寻找自己的妹妹,是想要杀了她。待到嘉禾死后,她再大摇大摆的入京接过玉玺与龙袍。

但得知了妹妹下落的荣靖只是淡淡的点了点头,说:“很好,她如果敢于堂堂正正的前来见我,那你们就直接护送她进京。”

嘉禾只带着一小批的人马回京,为的是打叛贼一个措手不及,可保护她的人数目不足,她自己也有可能丧命。

荣靖正是料到了这一点,所以拼着一路狂奔,跑死了几匹马,也要赶在嘉禾回京之前,来到京畿一带,替她肃清宵小。

这是做长姊的对妹妹的慈爱之心,就是不知道做妹妹的,会怎样回报。

这日慈宁宫门外甚是热闹,大批的臣子伏跪在宫门外。这些人是过去受过杜氏恩惠的杜雍党羽,为他逼宫太后,请立长公主为帝。

操纵帝位更迭乃是一桩极大的冒险,若是败了,身家性命不保,可若是胜了,便有享不尽的富贵荣华。

在大多数人眼中看来,他们的赢面较大。端和女帝已经死了,这消息证据确凿,不容置疑。

忽有金戈铁马之铿锵从远处传来,地面隐隐颤抖,不少跪在地上的臣子们仓皇的站起,茫然四顾。

他们看见了打着荣靖旗号的军队,是长公主从战场上赶回来了。

可是他们还没来得及喜,也没来得及跪下来山呼万岁,就看见这群人簇拥着的,是一身素袍的女皇周嘉禾。

未曾料到长姊会坚定的与自己站在一边,回到紫禁城的时候嘉禾仍有些许恍惚,荣靖骑马护卫在她身侧,递给了她一个复杂的眼神。

这群人想要她来即位。

而这群人对于嘉禾老说,是乱臣贼子。

“乱臣贼子,当诛!”与长姊双骑并行的嘉禾,用力的攥紧了双拳。

锦衣卫捉人的喧哗传入了慈宁宫内。

“哀家的女儿回来了。”杜银钗轻笑着说道。

她有两个女儿,现在两个女儿都回到了京城,并且坐到了同心。所以这场她与杜雍的对峙,是他赢了。

片刻前还意气风发的商人此刻面色灰白。

“你自行了断吧。”杜银钗将手中长剑抛给杜雍。

地上跪着的老人用颤抖的手捡起了剑,指向了杜银钗。

在深宫养尊处优多年的妇人不惊不怒,“你可想好了,阿兄。”

杜雍是个商人,商人最是懂得该如何清算利弊得失。

“我死,朝堂必乱。”

“我知道,你放心。”杜银钗微笑。

杜雍惨笑,挥剑割断了自己的喉咙。

他一人死,换杜氏满门保全。

苏徽来到慈宁宫的时候,所见到的便是满地的鲜血,和站在血泊之中发愣的女人。

大片大片的红色刺激着他的视觉,他心中一紧,为这个时代的悲剧而叹息了一声。

沉浸在过往之中的杜银钗抬头看了眼这个莫名其妙闯入的少年,问:“你是谁?”

手持着天子令牌的苏徽环顾了一圈殿内的侍者,说:“我来找一个叫杜莹的人。”

作者有话要说:这一卷完了

然后还剩最后一卷

第190章 、(一)

端和五年,韩国公杜雍造反,至端和八年,此风波才算是彻底平息。

杜雍本人在端和五年便自尽身亡,可他死后留下的,是庞大繁杂的朋党,是纷乱动荡的朝局,嘉禾花了三年的时间,才一点点将杜氏势力或剔除朝堂或收为己用,只一个韩国公就这样难缠,嘉禾不敢想象,若是今后她要继续清楚其余的开国功勋,是不是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与时间。

不过即便用了三年的时间,杜家也并没有被斩草除根,比如说杜榛就还活着,杜氏也有不少子孙现在也还安然无事。这便是杜雍的高明之处了,在知道自己没有胜算的时候自尽,将罪名悉数揽到自己的头上,以保全家人。至于他的子孙后裔,因为各个身居要职,有不少还颇有一技之长的缘故,嘉禾也不能给他们安上罪名然后处死,她正当需要用人的时候,为了让她的朝堂还能够运行下去,就算再怎么恶心这些曾经算计过她的杜家人,也只能捏着鼻子对他们敲打惩戒一番之后,再重新启用。

就比如说眼下她正在费心筹备的外贸事宜,就不得不用曾经的杜氏子弟或是杜雍门生,做了一辈子生意人的杜雍对“商”最是了解,他死后除了他的后人,没有人更能协助嘉禾构建一张庞大的商贸网。

开关,以丝绸、茶叶及瓷器换取西方的白银、火器和船只,这是近些年来嘉禾一直在做的事情。她知道有不少儒臣都在反对此事,举出来的理由五花八门,但正是由于那批杜家党羽的支持,她才不至于行事艰难。与洋人交易是必然的,苏徽告诉她的那些故事让她意识到了,中原之外并不尽是荒蛮无知的戎狄,在更遥远的海外,也有着强盛的帝国,若是一不留神被他们赶超了国力,就会有灭顶之灾。

赵游翼在南方考察了一番之后,将南方沿海各港的物产、军备、风土人情报告给了嘉禾,在召集户部商议之后,从端和三年至五年,陆陆续续在江浙、福广打开了十余个海港,准许西洋人与夏国商人自由贸易,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征收商税——每年都能得到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

此外又扩招锦衣卫,再从锦衣卫中分出一部分人手前往南方,既是监视洋人,以防他们踏上夏国领土之后包藏祸心,也是监察沿海官僚,以防他们滥用职权,中饱私囊——若他们只是侵吞税款也就罢了,最怕的就是官商勾结,肆意倾轧普通商户。苏徽曾经和她说过一个词,叫做“财阀”,那是吸血的虫子,趴在民众的肩上,损害国家的利益。为此嘉禾在开关的时候就明确下旨更改了律文,禁止官绅行商,禁止官绅三族行商,禁止官绅与商贾结交。若商贾子弟参加可靠,另设一榜,所选出来的才俊,嘉禾令做它用。

此外赵游翼还为嘉禾带来了一大批的传教士入京。那群身着黑袍的“西洋和尚”嘉禾原本是不感兴趣的,他们所坚信的教义嘉禾也听不大懂,她召这些人进京主要还是为了将他们当做师长,从他们那里学习大陆另一端的东西。

这些年嘉禾跟随几个传教士断断续续的学了天文、地理、数学,甚至还学了一点西洋的舞蹈,这些对她来说没有多大的用处,并不能教她治国,却能够让她进一步确信这群西洋人的确有着不俗的知识。因此她专门设立了书局,命令这群传教士与翰林院的儒生一起翻译他们国家的书籍,同时又在京师设立了一所学校,命官宦之家将族中小儿送进去学习,而让这些人洋人做教习。又设立了专门的火.器研发所,凡是西洋送过来的火.器,都会在这里被拆解研究而后仿造,后来渐渐的不止火.器,就连别的新奇玩意,哪怕是一座平平无奇的钟表,都会被一并放到这里拆开。

当然,这群传教士试图进行的传教活动,嘉禾仍旧不是十分的支持,她对这群黑袍洋和尚在京中建造寺庙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却又会对他们所造寺庙的数目进行严格的限制,凡是听信了洋和尚的布道决定皈依的士人,也必须在官府进行严格的登记。

边疆渐渐稳定,端和五年荣靖在杭爱山下给了北戎王庭重击之后,他们便开始削减南下扰边的次数,而三年来不断采购、制造出新式武器的夏朝军队,战力飞速增长,也绝非北戎人可以抗衡。故而自端和六年之后,两边便开始议和,端和七年,由昆山玉出面,正式敲定了互市的事宜,此后边关再无战事,嘉禾便抓住机会开始有步骤的一批批削减军队——不是削她自己直接掌控的宣府军,而是首先拿过去李世安和郑牧麾下的将士开刀,隔三差五便下旨命令一部分人解甲归田。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