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中的朕+番外(186)

“内阁站在陛下身后便是忠于陛下么?”方延岁忽然扭头看向昆山玉,目光冷厉如刀剑。

昆山玉并不躲避他的眼神,说:“我是内阁首辅之重孙,我若是为内阁说什么好话,你必然觉得我是存心包庇。可我还是想说,为人臣者,不效忠于陛下还能效忠于谁?我辈儒生,学得文武艺便是为了卖入帝王家,尽心竭力,为的是修身治国平天下,若是这天下乱了,礼崩乐坏,纲纪废弛,于我们有什么好处,后世人读史会不会笑话我辈儒生无能?阴谋家求乱,而儒者但求安稳泰平。”

方延岁没有再说什么。他也是儒生,能明白昆山玉这番话的涵义。

“我这些年辗转各地,见到了多地之世情民风。”他牵着马率先往京城方向走去,边走边说:“当年我从陛下身边离开的时候,她就叮嘱过我要紧盯着杜氏一族,她高瞻远瞩,想来是早就觉察到了杜家的不妥。我费心搜罗证据多年,也的确找到了不少杜氏朋党为祸地方的证据——但我不确定那些证据用来对付杜家是否足够。”

“车到山前必有路。”昆山玉跟在他身后如是说道:“陛下打定了主意要先清算她的母舅,我们做臣子的竭力辅佐便是。”

“如果可以的话,我想要去大同见陛下一面。”

“我自会为你安排恰当的时间带你赶赴大同。”

方延岁没再说什么。

他要去大同不仅是为了韩国公,还是为了另一桩事情。当初他从嘉禾身边离开的时候,嘉禾交待了他两件事,一件事针对杜家,另一件事则有些莫名奇妙,是让他在徽州一带寻找一个周姓的孩子。

徽州姓周的孩子多不胜数,即便嘉禾还给出了另一些限制条件,譬如说那孩子是农户出身,父亲早逝母亲守寡、比她要年幼九岁之类的,可符合要求的仍旧是一抓一大把。

方延岁到江南的时日不算长,短时间内未能完成嘉禾的要求,他打算去大同一趟陈明此事,不过,这件事他并不打算对昆山玉细说。

回京一路上,他们二人聊得更多的还是杜家的事情,这些年杜雍称病,看似无官无职,可是他的几个儿子都陆续出仕,品阶不低。而这些功勋出身的国公,当年在打天下的过程之中攒下了一批心腹,虽说现在已不是有蓄养食客风气的先秦,也不是讲究门生故吏之谊的秦汉,可那些曾经效命过杜雍的人,会自然而然的与杜家结为一党,这也着实让人头疼。

说着说着,昆山玉停住了脚步。

方延岁抬头,顺着他的目光往远处望去,看见了一群锦袍轻骑的年轻人,正驭马疾行而来。

“赵游舟?”方延岁记性不错,还记得那张在男子中堪称祸水的脸。当初他之所以被调往外地为官,明面上的理由就是这个男人对他的构陷。

“小方大人,好久不见。”赵游舟勒住坐骑缰绳,在马上朗声说道:“我听说小方大人回京,特来迎接。”

“赵镇抚使不在陛下身边,为何到了此地?”

赵游舟轻嗤,因自己的弟弟是被秘密送往南方的,其余人对此并不知晓,故而他也就大大方方答道:“我的弟弟陪在陛下身边,我也就可以安心从大同离开,回到京师为她办事。听说小方大人有了新的官职?恭喜。”

赵游舟的“恭喜”二字听起来颇有些虚伪,方延岁却也无心与他纠缠,拱手回应道:“官衔授之于陛下,镇抚使如有异议,找陛下便是。官印官袍都在刑部官署,我要去那里走一趟,就不与镇抚使多聊。”

赵游舟却从马上跳了下来,“方大人既然已是刑部之官,便该管刑讯之事,对不对?”

方延岁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迷惑的看着他。

“京中新出了一桩命案,大人若是好奇,不妨跟我前去一探究竟。”

方延岁与昆山玉对视一眼,从彼此眼中看到的尽是茫然。但他们终究还是跟在了赵游舟身后,和他一起走到了——韩国公府。

“韩国公府发生什么命案了?”才回到北京的方延岁对许多事情都还摸不着头脑,忍不住问道。

“不急。”赵游舟瞥了他一眼。

话音才落,杜府侧门打开,有小厮走出,在大门装点上素白的麻布——这是表明,府中死了重要的人物。

“杜雍死了?”方延岁激动到声音略颤。他听说杜雍病重,似乎已经到了气息奄奄的地步。如果他真能这样病死,那再好不过。

“不,是杜康氏死了。”赵游舟说。

第181章 、三十九

杜康氏死了。

当赵游舟用凉薄含笑的口吻说出这句话时,即便是向来城府深沉的昆山玉都不由一挑眉露出了惊讶之色。

接着命身边侍从去杜府打听,得知死的果然是杜康氏,那个不过三十来岁,从未听过有什么灾病的女人。杜府的仆役对外解释是,他家国公夫人是因韩国公的病情而悲伤,以至于郁结成疾,昨夜病势发作,于是猝然去了。

“这样的解释,你们二位信么?”赵游舟似笑非笑,他与昆、方二人站在杜府之外,围观着朱门染素色,白麻一点点缠裹在石狮和雕梁画栋上,就好似是春日里落了一场雪。

“赵镇抚使是如何知道杜康氏的死讯的?”方延岁面沉如水,“究竟是因为您秘密安排了锦衣卫潜伏在杜府做了眼线,还是因为,杜康氏本就是由您所杀?”

少年的目光锐利的刺了过来,赵游舟不闪不避,只说:“这不重要。”

杜康氏不是他所杀的,但杜康氏是因他而死的。

赵游舟做了这么多年的锦衣卫,早就学会了威逼利诱,洞察人心。那份送到杜康氏手中的帛书,是他亲笔所写,列举了康夫人不得不背叛杜家的理由,又向康夫人许诺了她梦寐以求的东西。

杜雍为了娶康夫人而休妻,他的嫡子焉能不恨。待到杜家嫡子承爵,她必然生不如死。

杜雍的儿子娶了长公主,如今已是毫无疑问的荣靖党羽。可宋国公一家却是选择了皇帝,母族与夫家,她注定要选择其一。杜雍与她数十年夫妻,却感情冷淡,杜家子孙视她如仇敌,可另一边的康氏一族却是与她有着切切实实的血缘之亲。她纵然怨恨自己的父亲将其卖与杜家,也该心念自己深宅之中的母亲。

最重要的一点是,韩国公一族必然会走上谋反之路,太后及满朝文武却是都站在皇帝这一边的。当今陛下虽然年少,可若是真的与长公主斗起来,赢面极大。

而此时荣靖在漠北大破胡虏王庭的消息虽然传到了京师,但康夫人一个深宅妇人却对此军情懵然不知,还以为荣靖仍然下落不明,多半是死了。那么如此看来,杜家更是毫无胜算,荣靖不在了,皇帝必会清算其党羽,杜氏一族纵然有太后庇护也未必能够在激流之中得以保全。而她一个嫁进了杜家的康氏女,能不能活下来就要看自己的娘家肯不肯捞——她的小侄儿既然在皇帝面前那样得宠,那么只要他愿意为自己说话,她应该就能够活下来吧。

紧接着赵游舟在帛书上又许诺了她自由,约好只要找到了杜家谋逆之证,杜雍下狱之日,便是他们夫妇和离之时,女皇会为她做主,替她另寻一门亲事,若是她不愿出嫁,天子也愿意荣养她今后余生。

自由、尊严,这是康夫人此生从未得到的东西。她向来只能在高墙之中嗟叹自身命运,现在却有人告诉她,若是她肯冒险,这些便都是她的,这让她如何不心动?

她做了杜雍这么多年的妻子,即便杜雍并不真的拿她当妻子一般看待,她却也知道杜雍的许多习惯,比如说他会将重要的文书藏在卧房的百宝格中,更加重要一些的,会被他塞入镂空的瓷枕,每晚伴他入眠。

她悄悄在杜雍房内的香炉中添加了安神助眠的香料,又以主母的身份调走了侍奉在内室的婢女,趁着这个机会开始翻箱倒柜。她以为自己做的滴水不漏,没有想到的是,自打白天锦衣卫来过杜家府邸之后,她便被自己那几个嫡子给盯上了。

在康夫人寻找着杜府谋逆罪证的过程中,韩国公长子带着手持刀剑的家奴破门而入。当然他也不是傻子,虽然愤怒却也不至于做出弑杀后母的事情,原本他只打算将康夫人擒拿关押,等杜雍醒后再做定夺。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