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好。”
谢奚气结:“你好好说,具体一点,好在哪里?”
陆益之含着笑,一身风尘,也丝毫不窘迫,当年的明满长安的陆三郎并不是浪得虚名。
“雀奴,今日是你大婚。”,他劝说。
谢奚最后嘟囔:“总要说点什么,要不然我干等着他来娶我?”
陆益之听的失笑,问:“那你想说什么随意说。”
这个家里由她做主,也没人说她不合规矩,吴媪守在前面的堂屋里。
谢奚和他说:“我育出新种了,最好的时候能多两倍的收成。杂交的品种,我只在河西道种过,不知道在江南会有什么收成。”
陆益之答应:“我开春就种一茬。”
谢奚又说:“我嫁接出果树了,一棵树可以有几种品种。桃树和梨树也都可以。还有嫁接能抗病。”
陆益之答:“容我先学才行,雀奴之才,我不及十之一二。”
谢奚满口答应:“我要把我会的画全都教给你。”,她话音刚落,院子里瞬间涌起炮仗和热闹的叫喊声,打断了他们两人的谈话。他起身轻声说:“我去外面守门,你呆在里面不要出来。”
谢奚揽起裙子,走到床前坐下,抬头见陆益之略有些驼背的开门出去了。
门外锣鼓喧天,他站在院子里看着,阿武笑着说:“迎亲的人来了,乱糟糟的。”
他毕竟身份敏感,阿武怕谢奚大婚生出波澜。
陆益之笑笑,说:“热闹些好,雀奴喜欢热闹。”
崔邺带的人太多了,不多会儿人已经到后院,他撒了一路喜钱和喜糖,才挤到这里来。见陆益之站在门口。
陆益之笑着说:“崔郎君,久违了。”
崔邺满脸都是笑,朗声说:“久违了,雀奴惦念了你许久,你今日能来,她一定很高兴。”
相逢一笑,彼此心里都懂。短暂的插曲之后,崔邺就进门了。
谢奚见他进门,叹气:“也没个人拦着你,这么轻易就进来了?”
崔邺:“怎么可能,我撒了一路钱。”
谢奚惊呼:“你不过日子了?这么撒钱?你爹是皇帝你也不能这么造。”
崔邺痴痴的笑,等笑够了,双手掬起她的脸,亲了下,说:“从今往后,你几时崔太太了。谢奚,我叫崔邺,今年三十三岁,虬城人,家里还有一个妹妹。父母都是做生意的。你呢?”
谢奚看着他的眼睛,伸手摸一摸他的睫毛,说:“我今年三十岁,彭城人,我爸爸是省博物馆研究员,我妈妈也是农业口的。寻常职工家庭,家里独女。”
崔邺拥抱着她,轻声说:“从今天开始,我们结为夫妻,往后不管风雨,我都会陪着你。”
谢奚突然听的很感动,趴在他肩上说:“崔邺,这辈子,就咱们两个相依为命吧。”
崔邺笑着哄她:“不是相依为命,是相亲相爱。”
谢奚听的笑起来。
从门里出去是崔邺抱着她。
陆益之站在门口目送他们出门,他一手背在身后,跟在后面看着谢奚坐上花轿,看着迎亲的队伍启程。
他像个局外人看着。身后有人招呼他,他轻声笑说:“我还有事,就先走了。”
他转身和迎亲的队伍分别。
谢奚大婚那日累的够呛,第二天一早被薅起来进宫,崔邺见她眼皮打架,问:“要不再睡一睡,不着急。”
谢奚问:“早去早回,回来再睡吧,对领导还是要恭敬一些。你别给我惹事。”
崔邺忍着笑,听话的由着安排。
崔程给两个人的新婚礼很丰厚,卢氏自觉愧对谢奚,对她格外亲切,谢奚也不解释。
关于两个人不会有孩子,只有卢氏知道,崔程呢象征的说了几句,去了议政殿,崔邺见卢氏忙个不停,笑说:“别乱忙了,就这几步的距离,都是一家人没那么多规矩。我累的大早上睁不开眼睛,赶早回去睡觉。”
两人看过崔老太太,回来就睡了。
新婚的好处就是没人打扰,两个人坐在书房那张宽阔的书桌两端,各自写几笔就聊几句。
谢奚抱怨:“这装修改造工程可太麻烦了。”
崔邺:“幸好你出主意,什么都不用你管,工部的匠人那是一顶一的好,你想想将来可都有暖气了。”
谢奚忍了,图纸画到一半,问:“你说的那暖房到底成不成?”
崔邺:“我还没有找到成熟的琉璃工艺。”
谢奚泄气:“没有琉璃工艺,找点新种子也可以。”
两个人折腾了两个月,腊月才把府里地暖工程改造完成。后院的暖房也修好了,比之前的更大,工部的人不愧是国之工匠。到底比她有经验。
府邸很大,暖气好了后,崔敏整日蹭他们的书房,里面暖和如春。
崔邺见老太太孤独,就将老太太也接来了,老太太起初觉得不合规矩。
崔邺劝她:“祖母如今还被规矩束缚,那才是最不该的事。”
腊月的最后几天宫里打发人来接老太太,崔邺瞒着老太太,让崔宅的人都过来住些时日。
除了崔程和卢氏,其他人都在崔邺的府里共享天伦之乐。
气的崔程无话可说。
崔浩和崔冕接近年关,异常的忙碌已经几日未回去了。
家里的女眷们都被崔邺用陪老太太的名义留在府里,离宫里又近。崔浩也不在意。
反正崔敏将两府打通了,连门都不用出。
起初是因为谢奚说了句,以后就剩他们两个,崔邺就说:“在家里修一个游乐场,要多少孩子有多少。”
他果真找木匠造了架巨大的滑滑梯,还是旋转的。
家里的孩子们都排队等着玩,连宫里的崔晚都跑出来了。
崔程和卢氏说:“就不能让他闲着,他闲着就不干一丁点正事。”
卢氏抱怨:“他才成婚,有什么事年后再说。”
崔程也怜他年纪不小了。也不再说了。
等新年那天,宫里设宴,崔程宴请百官,新朝初立,百废待兴,崔程给他拟定的初开始科举条例,还没整理完成。
礼部准备的登基仪式在三月。
崔邺大年初一就将这科举条例给他了,厚厚的一摞,具体的条例和规范,不分穷富,只取有真才实学之人。
崔程看了整整一日。
在议政殿坐到半夜,和刘彰、姚汝行、崔浩、崔冕等一众人商议。
姚汝行先表态:“此举非同凡响,某愿为此举先行。”
在座的都知道,此举会颠覆百年来世族与寒门的阶级之分。
等最后议事结束,只剩兄弟三人,崔冕说:“五郎的思谋简直骇人。可他次次都能抓住要害。此时需慢慢图谋,不可激进,万不可操之过急,被世族反扑。”
崔程有些自豪的说:“他整日躲在府里,不干正事,就想这些。”
说着说着,也笑起来。
第139章 一百三十九 完结
雍和元年三月, 成帝登基,国号称汉。
汉成帝登基后,广纳贤才, 大力发展农业。太子崔鹏仁善至孝, 史称成汉盛世。
崔邺还没等崔程登基, 就带着谢奚南下, 回长安就是因为他要在夏季之前带谢奚去江南道。
朝中缺官缺人,姚重被崔程点名, 做了户部员外郎。
崔邺对这些一概不在意, 崔鲲、崔敏封王,因为他的跑路, 崔程压着封王的奏折不肯下, 崔程登基时,他已经到了淮水。
谢奚指着江, 感慨说:“淝水之战,乌衣巷的谢家一战奠定了谢家的地位,就是在这儿啊。谢安接替了前辈王导的权柄……”
崔邺的历史并不如她, 听着她每到一处的解释, 替她调颜料, 守着她绘图。
他们走得慢,到扬州已有了初夏的痕迹, 扬州桥上繁华一片,河道两旁时不时有卖花的少女,崔邺让人停了船,买了花,送给谢奚,谢奚不认识花, 问:“你问谁买的?”
崔邺被问住了:“这我哪记得,就是随意买的。谢奚看着岸上的人群,感慨:“江南繁华是真的漂亮啊。”
崔邺笑说:“喜欢就以后就定居在这边。”
谢奚摇头:“不不不,江南在我眼里就是粮仓,我住在哪里都一样,但是粮仓这种地方一定要富庶。”
崔邺笑话她:“你操心的真多。”
谢奚笑说:“到了吴江县,我要去看看陆益之,我答应了要教他嫁接,那可是我正经的徒弟,他以后都是要走仕途的。我得祝他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