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醒醒,我们项目靠这个吃饭的。
第一组比赛说是亚洲和大洋洲的专场也不为过,季依晨和连枞也就是看看跨过的这道门槛,好不容易挤进的第二组。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等国,要说起来也不全是传统意义上的花滑小国,偏偏冰舞上就是和国际平均水平差了一大截,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倒是和前几年的华国如出一辙。
别的不说,估计这些国家都挺想向华国国家队来偷师的。
区别于第一次看冰舞项目观众的惊叹连连,看惯了高水平竞技的老冰舞粉丝自然看不上第一组这种比了十来年还烂泥扶不上墙的运动员,要说起来前两天世青赛的冠亚季军难度和完成度都能吊打他们。
要不是怕现在不熬夜,一会儿最后一组的时候根本起不来,他们才不会把时间浪费在看这种节目上。
没看到玄姐连解说都不起劲了吗?因为这可怜兮兮的20+技术分让人实在开不了口啊!
这种状态持续到季依晨和连枞出场时竟一扫而空,不全是因为他俩是自己国家的运动员,而是两人焕然一新的风格。
季依晨拥有着东北女孩的良好基因,一米七由于的身高让她和连枞的个子相差无几,光是站在一起便让人觉得势均力敌,和同组其他小鸟依人女伴很是不同。
只是长高几公分并不能成为他们勾起旁人精神的原因,最大的不同在于两人一改上半赛季的青春校园风,不知在哪位高人的指点之下,转变为成熟妩媚的风格。关键是无论妆容还是造型都十分他们,如此突然的变化竟然并不让人觉得突兀。
——季连这个画风太对了!!!就该是这样子
——重组以后最后一点违和感也消失了,感动ing
——好看的,已截图。
——国家队终于松口了吗?我快被他们统一色号的烈焰红唇给整疯了
——业内表示并没有,只是孟思涵和季依晨都喜欢吧?黎楷就没,打赌前面枞哥颜粉。
弹幕热闹归热闹,但因为颜值好感连枞的粉丝还是相当紧张。特别是知道他们的短板是托举的那些,看到比起全锦赛时陡然增加的难度,差点一口气没传上来,直到女伴季依晨安然落地才把心放回了肚子里。
对于连枞和季依晨来说,他们竞技生涯中的第一场世锦赛,在韵律舞里还是留下些小瑕疵、小遗憾。实实在在没能把他们最近这个月训练中的最好状态比出来。
可这样的表现放在不了解他们训练实况的观众眼中却可算得上是意外之喜了。原本印象里还是十八线运动员、查无此人的选手,经过了一个赛季,摇身一变竟然拿出了可以和二线选手一争的成绩,甩开在他们前面出场的八位选手一大截,暂列第一。
这么一来,季依晨和连枞也算是在整个花样滑冰的观众群体里留下了名,当初刚组队时不看好的声音几乎找不到。
别说观众吃惊了,就连国家队的教练都觉得这是个意外之喜,徐舒阳脸上笑根本止不住。
原本正在“后台”热身的黎楷模糊地听到了报分和一整欢呼后,按捺不住拉着司安恪一起探出头来。看到季依晨和连枞的成绩以后,当即惊喜万分。
“有出息啊!”她快速的拍起了司安恪的掌心,以此表示内心的激动。
姐妹和侄子比想象中厉害很多嗷!希望他们这个状态可以保持到明年冬奥好吗!
相比起黎楷纯粹为队友感到高兴,司安恪似乎还隐隐感受到了一些压力,“我们是不是也得加把劲?”
两人步调一致,把头从门口缩了回来。
“不然咋整,可得冲啊。”黎楷照搬季依晨的口头禅,和司安恪面对面,煞有其事地一同点了点头。
季依晨和连枞势如破竹,拿着职业生涯最高分一路赢过第二组剩下三对选手,这个成绩直到比赛第三组的选手出场才被打破。
可想而知,季依晨和连枞的韵律舞排名多半就停在了第十三名上。
说起这对挡路的选手,那还真是大家的老朋友,来自意大利格斯塔和哥伦布。从这对老将第一次参加世锦赛至今已经有将近十年,其中成绩起起落落自然不必说。好的时候能挤进最后一组,争一争领奖台的殊荣,不过时至今日成绩却每况愈下。
当然,挡一下季依晨和连枞的道还是没啥问题的。
不少还在坚持熬夜的观众表示惋惜。
——对不起,我不该做梦觉得基莲能进倒数第二组的。
——我的梦更大,我以为下赛季冰舞要有三名额了
——三名额的那个我建议你喝点咖啡清醒一下,否则你这个精神状态应该等不到黎司出场就能睡着。
——基莲笑死了,Kilian这个名字确实不错。
——请问格斯塔和哥伦布是专门挡国家队道的工具人吗!!!
一位来自看过黎楷和司安恪多场比赛的观众半夜激情发言。
后面上场的选手发挥多少符合观众和其他运动员对他们的心理预期。除了一对同样初出茅庐、第一次参加世锦赛的西班牙选手,曾经送过黎司一块JGP分金的巴布罗和塞西莉亚,排到了格斯塔/哥伦布和季/连中间之外,所有选手的分数都高于他们,一对接着一对获得“暂列第一”的殊荣。
“现在是最后一组选手的六练,”玄姐还没交代几句,刚才稀薄的弹幕一下子丰富起来,满屏都是表白自家运动员的文字。
其中表白外国运动员居多,MT的粉丝更是占据半壁江山。
冰场边黎楷和司安恪已经准备就绪,排着队准备上场。
“目前暂列第一的是美国老将布朗和库克,以85.43的高分甩开第二名3分有余,一雪前耻。”
第71章 有人甚至拿黎楷和司安恪……
六分钟热身的过程中, 场馆内的主持人一一介绍了本组的参赛选手。每念到一对选手的名字,观众席上便发出一阵欢呼,为自己喜欢的运动员加油打气。这几乎是衡量运动员人气最直接的方式了。
今年世锦赛地处北欧, 当地观众在亚美俄派系上可以说是“三不沾”, 因此能够相当直观地判断出究竟哪对选手相比于其他选手略胜一筹。
两对加拿大选手在赛场苦苦经营多年,于声望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四对小将两俄一美一华, 众人原先总以为是来自俄罗斯的乌瓦洛娃和克雷莫夫在国际上更有人气,没想到这一个赛季下来, 倒被华国新秀黎楷和司安恪隐隐压了一筹。
饶是将这些虚名置之度外的黎楷也因此恍惚了一下。
不过说起来这几个赛季他们风头确实没少出, 为了确保她和司安恪在世锦赛能跻身最后一组, 没有前一赛季名次做保底的他们几乎什么比赛都没放过。只要选手时间允许, 国家队压根就不心疼那一点报名费,导致黎楷和司安恪包揽了这个赛季他们的所有参加过的B级赛金牌。
这种大佬降维打击其他参赛选手消息, 一经传出便使他俩名声大噪,至少“比赛狂魔”的外号在业内流传甚广。
偏偏无论哪对选手在刚升组时都是要比一遍B级赛刷分的,今年作为黎楷和司安恪第一个完整的成年组赛季, 参加多少这类赛事都无可厚非。
一旦外界有声音质疑这样频繁的比赛会导致运动员疲于应战,国家队便郑重而官方的回应称这是为了增加选手的比赛经验, 为即将到来的世锦赛和之后的奥运会打基础。
黎楷自然对这种胡扯的玩意嗤之以鼻, 她可是连奥运会都比过好几届的人。区区一个世锦赛, 又没有一定要拿奖牌的要求, 不至于要做这么多准备工作, 这些B级赛的唯一目的就是刷世界排名的积分罢了。
至于身边的男伴再世锦赛场上好像真的没有之前几场大赛紧张, 只能说是附带的效果, 说明国家队的理论也并不是全错。
在最后一组热身和在前面几组完全不同,两对选手反向擦肩而过几乎只能用耳朵判断冰刀滑过冰面的声音,全速滑行时两者之间的相对速度若要普通人用肉眼看怕是得头晕。
聚精会神准备之后节目的同时, 还要分出一分心思离保持和其他选手的距离。
六练在最后一组中,可以说是提前预演比赛里绷紧神经生怕出错的状态了。
对于玄姐而言,六分钟热身则是一个很好的科普机会。她先是一笔带过比其他五对选手稍弱一些的俄罗斯二号——两人在观众群体里也并不是很讨喜——再仔仔细细和大家掰扯了一下剩下选手的优势和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