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鱼被逼考科举(127)

纨绔们咸鱼得理直气壮。

然后就齐刷刷挨了顿毒打。

这可真是飞来横祸,纨绔们觉得自己巨冤!就算不是纨绔,平时还挺上进的大好青年都要自闭了,倒霉碰上了虞衡这个开了挂的家伙,你拼死拼活吭哧吭哧往前走,就想到了点往上升一升,对方却骑了匹千里马刷刷几鞭子就超过了你,还糊你一脸灰,能稳住不崩心态的都是意志力强悍之辈。

就算是同为天才的江弈然和展平旌,这会儿也心酸得难以附加。真是要了命了,先前和虞衡同届科考就被他压得黯淡无光,本以为进了官场后大家又到了同一起点,结果人家埋头干了半年,嗖嗖就被封了爵。

人干事?

纵观整个大宣朝的历史,再把前朝和前前朝也算进来,都没一个像虞衡这么变态的,晋升之路就叫一个离谱。

这还让不让人活了?

整个京城的青年才俊都没脸再这么自称了,没到虞衡那份上,谁敢给自己这么个称号简直是自取其辱,是以他们心里对虞衡也颇为怨念。从小到大最讨厌的是什么?那必然有个别人家孩子的选项。

很不幸,虞衡就成了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更离谱的是,他这履历太过彪悍,全方面吊打所有人,一点武德都不讲,谁要是认真跟他比都会觉得自己不配活。

种种压力之下,京城年轻一辈套虞衡麻袋的心都有了,这玩意儿活在世上真不是给人制造心理阴影的吗?是时候为民除害了!

被他们代表的“民”呸他们一嘴,表示自己不想被一帮傻缺代表。

百姓们听到这个消息后也很惊奇,京城百姓天然比其他地方的百姓多出几分政治敏感,一听虞衡封侯就忍不住嘀咕,“陛下这么宠爱靖安侯吗?三公子虽然聪明,连中六元,但也不值一个爵位吧?”

朝中大臣竟然都他妈同意了?

就有人神神秘秘说了,“这你们就不知道了吧,据说嘉秀侯找来一样新鲜的吃食,亩产特别高,你们猜猜有多少?”

提到粮食,众人顿时都来了兴趣,有说五百斤的,也有说六七百斤的,最大胆的喊了一句一千斤,转头就被大伙儿嘲了一脸。

这人卖足了关子,见所有人都眼巴巴地盯着他,等着他的回答,顿时虚荣心爆棚,伸手比了个“二”,得意道:“两千斤!没听过吧!”

人群瞬间沸腾起来,有信的也有不信的。不信的还是那套说辞,活了大半辈子就没听过产量这么高的粮食。信的那一方理由也很充足,“陛下和百官们不比你懂,还能白给三公子一个爵位不成?”

“就是!我看啊,这就是陛下仁爱,老天爷才降下恩典。三公子六元及第,那不就是老天爷派下来辅佐明君的文曲星吗?红薯被三公子……额,该称小侯爷了。红薯被小侯爷种了出来,不就是老天爷给文曲星的指示吗?”

别说,这逻辑竟然还挺对,上下都给连起来了,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很快,这个说法就在百姓中流传开来,大家一边感恩景隆帝的仁德,一边夸虞衡果然是文曲星转世,生来就是为百姓造福的。

听到这个传闻的虞衡:???使不得使不得,这个赞美我承受不来,溜了溜了。

但不得不说,百姓们的这个说法正是恰到好处,大功劳扔给了景隆帝,靖安侯府并不是最拔尖的那个,顺利把中心位给景隆帝留了出来。

就算秦首辅,也得说一声这事儿干得漂亮。

百姓们八卦完毕后,最关心的就是朝廷会不会把那个据说产量特别高的红薯给他们种。

胡尚书收了一万斤红薯,笑得见牙不见眼,喜滋滋地准备好好分一下,各地刺史的折子已经雪花般的飞进了京城。

刺史们都是耳聪目明之辈,京城出了这么大的新闻,他们能不知道?一听到红薯的产量后刺史们都坐不住了,这等好东西,不赶紧往自己州扒拉扒拉,那还是本州百姓的父母官吗?

再说了,刺史和刺史之间也是有竞争的。州也分上州和下州,同级别的州较劲得厉害,都想把对方按下去自己在考校中评个上上。

既然如此,红薯这等利国利民的大杀器,抢到就是赚到。哪怕知道胡尚书肯定各州都会发一部分,但谁不想自己这州多发一点呢?必须争取!

虞衡种出的红薯都差点让各州刺史打起来了,景隆帝和阁老们也在为红薯的分配问题发愁,地理环境差的州哭穷,确实应该多照顾点,但上州也不能不管啊,人家上州土地肥沃,亩产量说不准还能高点,明面上的收益还比下州要大呢!

胡尚书陷入了幸福的烦恼之中,啃着虞衡上回送来的薯条,啃一口叹一口气,难办啊!

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却比旁人更悠闲,照旧像往常一样上班下班。就是翰林院的同僚们看他的眼神都怪怪的,翰林院自建立以来就没有过有爵位在身的待里头混日子,如今出了虞衡这个奇葩,众人心里也确实是五味杂陈。

虞衡也很会做人,将家里炸出来的薯条丸子给大伙分了分,又大手笔请所有人在折桂楼吃饭,任由他们宰了一顿,这才堵住了某些人的嘴,少听了不少酸话。

当然,自家小伙伴们虞衡也没忘记,全都约出来大吃一顿,每家都送一筐薯条丸子,自己吃送人都不错,现在红薯正是京城的热门话题,拿这个送人,倍儿有面子。

除此之外,虞衡还跟他们画饼呢,兴高采烈嚷嚷道:“等我把红薯粉做出来,再请你们吃火锅!配上火锅鲜香的汤底,真是一绝!”

嗨呀,忘记向系统要辣椒了,鸳鸯锅才是灵魂!

第55章 三合一

虞衡封侯后, 最高兴的就是沈氏和沐老夫人,沈氏还跟虞启昌嘀咕呢,“先前总觉得铮儿能袭爵, 衡儿没有爵位, 怪对不住他的。没想到他竟然这么出息,自己给自己挣了个爵位回来。往上数个几百年, 也没人能赶得上衡儿。先前他六元及第, 不都说他会是另一个方山长?依我看,衡儿比方山长还出挑些呢。方山长当年也没这么厉害。”

不说当年了,现在也没个爵位啊。

虞启昌心里也得意,面上却道:“你就是看自家人哪哪儿都好,衡儿能封爵, 一大半是运气。论当官的真本事, 他还有得学呢。哪里就比方山长厉害了?一时鲜花着锦不算什么,善始善终得才是真厉害。”

这倒也是。

沈氏收了脸上的嘚瑟, 转而说道:“这段时间衡儿大出风头, 没少招人眼红,他倒是稳得住,翰林院那边竟然也没传出什么难听话来。看来确实是长进了。”

能不长进吗?虞衡送礼都送了一圈儿了。这不是红薯人气最火爆嘛, 除了国库就虞衡这儿有, 虞衡也只能挨个儿送点给人尝尝鲜。

这就不像给萧蕴等人那样大方了,每人也就给了四五个, 配上一点儿薯条,从目前红薯的抢手程度来看,也能算份厚礼。自来吃人嘴软拿人手短,翰林也是要脸的,虞衡本人确实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实打实的六元及第,又给足了他们面子,他们要是再不识相,学御史逼逼赖赖,指不定虞衡就学着虞启昌那话,让他们中个六元再说话,那岂不是自取其辱?

虞衡送红薯送了一大圈,也没忘了方山长。当初方山长还指点过他来着,虞衡可没忘记这份情。并且,方山长本来就是个爱种地的,这会儿有了个新作物,不得种地热情高涨亲自种上一小块?

虞衡自己也有私心来着,他靠红薯得了这个嘉秀侯的爵位,自然希望明年红薯能震惊世人,让大伙儿觉得他确实该得这么个爵位。

方山长虽然已经不再插手政事,安心办书院。但他的学生还在呢,早朝时金銮殿上站着的官员,一半是方山长的学生。要是方山长开口,他的学生还能跟他唱反调不成?

所以,虞衡送给方山长的红薯分量便额外多,除却自己吃的,送人的,剩下的再种个一亩地也不成问题,也算得上大手笔了。

这么一折腾,虞衡手里头的红薯也没剩多少了。原本留下的五百斤做种的,现在就剩了二百斤,再加上庄子上留下来的那些,估摸着大概能种个十亩地,已经算是富裕了。外头百姓才叫一个夸张,知道靖安侯府庄子上的佃户有红薯,都一窝蜂的跑去找佃户们,出高价买红薯,就为了提前种。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