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半个月过去,沈昱已经吃过杜泉十来副药了,看上去还是那么瘦,但是说话的声音要清亮了些。
宋湘他们去往他院里的时候,他正在给靠墙的一溜梅花浇水,动作看上去也利落了不少。
隔着院门,沈夫人感慨地说:“这几日夜里能睡整觉了,胃口也好了些,这就已经让人看到希望了!”
“是啊,”沈宜均也叹喟道,“至少在杜神医手上,已经让人明显看到了效果。这些变化外人看来虽然微小,在我们看来,却已经很了不得了。”
宋湘与陆瞻相视而笑,说道:“沈公子的病能有起色,我们也能安心。”
沈宜均十分客气地伸手引路:“来来来,我们上正院里坐!”
一行人便又越过跨院,去往了正院这边的花厅。
花厅里早就烧好了薰笼,并已经煮开了茶。沈夫人引着宋湘进西边珠帘内的暖阁里坐。而陆瞻则被沈宜均邀请到了东边罗汉床旁,分左右在炕桌旁盘起了腿。
“这是今年的明前银针,世子尝尝。”沈宜均提壶沏了盏茶,推向了陆瞻。
茶还烫,陆瞻先闻了闻茶汽,再看了看汤色,颔首说:“沈尚书品位不凡。”
沈宜均闻言摇头:“说来惭愧,原先老夫得闲时倒还有些附庸风雅的心思,自打昱哥儿生病,我是再也没有心思分在这上头了。”
“沈大人也勿需过于忧急,昱公子这边,吉人自有天相。”
沈宜均微微颌首:“有世子伉俪相助,老夫自然放心,只是……”
陆瞻听音知意:“沈尚书莫非还有什么难处?”
沈宜均抬首:“上次杜神医到此,提到按照目前这状况下去,开刀治疗的话会利于病情。可开刀不是等闲事,若实在要如此,我倒也赞成。只是内子却有些疑虑,担心一时不慎,反而不好收场。
“杜神医虽说他给无数人动过刀子,再不济也就是没有好转,从来没出现过恶化的情况。我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却也仍旧好奇这位杜神医的履历,不知世子可曾知晓?”
陆瞻听到这儿,心知他这还是对杜泉还没有十二分的放心。像他们这种身居高位之人,谨慎行事倒也是常事。
陆瞻也不介意,说道:“杜大夫是个走方郎中,原是个专门研究岐黄道士,道观被毁后,他就出来了。内子的外祖父郑老将军与他相交多年,亲眼看他就过无数人,这点请沈尚书放心便是。
“不过医病之事,有时也看缘分。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担保药到病除。这些‘丑话’,我早前倒是说在前头了的。”
“那是。”沈宜均点头,“我也是心急失了方寸。既是能为昱儿挣得一线生机,我们也只能拼一拼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尚书大人的心情,我也十分理解。”陆瞻诚心道。
沈宜均伸手请茶,看过来又道:“世子近来行事与从前颇为不同,让人刮目相看。”
当着人的面说刮目相看,多少有点戏谑之意。陆瞻扬唇笑一下,没回答,端起摊凉到刚好的茶轻啜一口,然后逐渐正色:“我记得上次沈尚书说,当年您曾在太学给先太子殿下做过伴读?”
沈宜均把茶盏盖揭了放到一旁,扬眉看过来。
陆瞻道:“不知道您曾在宫中呆过多久?”
沈宜均略顿:“我比太子殿下大两岁,我十二岁入宫做的伴读。一直到十八岁,那会儿,殿下十六岁。”
陆瞻想了下,再道:“也就是说,沈尚书那会儿对东宫,以及宁王与家父,都十分熟悉。”
“你知道宁王?”沈宜均手下放慢。
陆瞻回道:“宁王是我王叔,对他我自然有所了解。上次大人说关于太子殿下的事当对我知无不言,今日既有闲暇,我便也想听大人说说昔日他们这三位皇子。”
沈宜均渐渐凝默,说道:“三位皇子间的事可多了,却不知世子想从哪里听起?”
“那就从大人觉得有必要跟我提及的事情说起来吧。”陆瞻抚杯看过去:“我想大人当初既然会认为有朝一日,我会有兴趣打听这些事,背后则定然是有因由的。大人若是不曾玩笑,那就请给我说说这一段。”
沈宜均神情逐渐严肃:“世子近来是否遇到了什么事?”
陆瞻半垂眼眸,唇角微勾,不说是也不说不是。
沈宜均眉头微凝:“太子殿下与晋王宁王手足情深,这点谁都不能否认。上回老夫提到太子时,世子仍一团迷糊,今日既主动问起,想来定是被外因激发了。”说到这儿他顿一顿,又道:“也罢,老夫欠下世子的人情,索性世子想问什么,大可直接说。”
“尚书大人爽快。”陆瞻点头,“既然大人少时在宫中的日子多,那么,您对家母应该不陌生?”
沈宜均望着杯口的氤氲:“王妃常在皇后跟前,皇后端庄仁厚,王妃聪慧大气,怎么看她们二人都是脾性投契的。皇后牵挂着殿下的身体,常传太子至坤宁宫,又或者前往东宫探询,王妃彼时也常有跟随在侧,老夫那时确实也见过王妃好几次。”
说到这里他抬眼:“可是王妃出了何事?”
陆瞻仍是不答,继而道:“也不知家母与三位皇子关系如何?”
“都不错。”沈宜均凝眉,“或许因为双方都博学,与太子谈论诗书更多些。而宁王因为与长他许多的太子更亲近,与王妃关系也不错。那时候与王爷之间反倒少些,但也都是熟络的。大家都是少年人,常聚在帝后面前讨论文章,较量棋艺,并未分过彼此。”
第316章 有人留了字条
“家父当时,是否最不受重视的那一个?”
“那倒也未必。”沈宜均看向窗外,“王爷性子是三位皇子中最内敛的一个,在父母面前,过分的内敛懂事,或许就得不到太多关注,这放在大多数家族中都是一样。”
“这么说来,皇上皇后那会儿确实有些偏心?”
沈宜均听到这儿,又看向他:“天下哪里有一点都不偏心的父母?再公正的父母,也只能做到利益分配上不出差错。而这点皇上皇后都做到了。对王爷与宁王封地的选地,建府的规制,这些都有案可查,并无分别。世子莫非是对王府的待遇有所怀疑?”
陆瞻摇头。
他拈着碗盖,一下下地拨弄着茶汤,任由杯盘磕碰的声音响了又响。虽然他也能理解为人父母的“偏心”,但沈宜均说的已经印证王妃所说的话无假,也侧面印证了晋王得到的关注确实不如太子与宁王那么多,这种情形下,晋王有想法便也成立了。
他接着又缓缓道:“家母时常在宫中,又与诸皇子常见面,早闻太子殿下才学心胸都十分过人,也不知他对家母,又是如何态度?”
沈宜均听到这里默了会儿:“殿下对王妃,发乎情,止乎礼。”
陆瞻抬头,倏地沉了沉神色:“我不过问一问他们小时候的交情,沈大人这话,莫非是暗指家母与太子殿下之间有苟且?”
他这突然变脸,沈宜均却也很淡定:“世子提到王妃,不就是想知道这段吗?”
陆瞻阴沉脸色,抿唇不语。
沈宜均忽而扬唇,继续道:“世子不必动怒。老夫也曾年轻过,且当时那会儿正值青春年少,对太子殿下与王妃之间,非但没有任何猜疑揣测,反倒因为他们彼此的坦荡克制而深深敬佩。太子殿下与王妃彼此皆有大义,不是那等只盯着眼前的人,这点你大可放心。”
陆瞻缓下神色:“既是这样,那便是我误会了。”
沈宜均深深看过来:“世子不是误会,是已经听人说过了,故而在此诈老夫吧?”
陆瞻望着他,不言又不语。
这一眼对视里,似有什么东西就这样贯通了。彼此神色间竟都有了几分心照不宣。
沈宜均在宫里伴读那六年,对王妃与太子他们这段定然旁观得一清二楚。原先怕他会碍于身份有隐瞒的地方,如此看来,他竟是没打算隐瞒。那他究竟等着自己问什么呢?仅仅只是太子与王妃这一段?光是这点,显然不值得这位尚书大人用来当成救儿子的筹码。
但陆瞻又知这老狐狸八面玲珑,自己若问不到点上,他也绝不会先说。
喝了口递到唇边的茶,想到上次牵线约他赴茶局的沈楠,他瞬间灵光一现,不动声色道:“听说前几个月府上姑太太,也就是嫁到洛阳柳家的那位柳夫人祭日,沈三公子特地前往柳家去拜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