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齐是真的惧怕,也是真的后悔,却不知道该如何挽回,只得吩咐王浩:“外头的事,无论是后宫还是前朝,闹得再大,一概不要告诉典乐,不要去惊扰她,她还有伤,需要静养。”
“是。”王浩自是马上答应,但又疑虑地问道:“陛下,若此事最后,典乐再像上回汝南那般被发难,那便是大事了;典乐若事先一点都不知情,无所准备,也不妥罢?”
“这一回,决不会像上次那般了。”元齐心意已决,自己不再是初登皇位,一切都无所适从的新帝了;朝中也没了崔相那般能只手把持朝纲的三朝权臣,自己若还不能护在意之人万无一失,这个天子不做也罢。
“如意,这么晚了,你还不睡么?”那亮着灯光的屋中,小菊在床上翻了个身,向着灯下的如意,睡眼朦胧地问道:“我都一觉梦醒了。”
“哦,马上睡了。”如意应了一声,放下了手中的信札,她神游恍惚了一日,终于在夜深人静之时,又开始细读那些元齐退给她的,自己与少泓之间的信。
只是不读也就罢了,这一读不要紧,却骤然发现那一封接一封的书信,竟然不是自己写的全部!
所有包含了自己最激烈忤逆之言的信札,并不在其中!难道是元齐将那些最重要的罪证,私留了下来没还给自己么?
如意望着半叠还没来得及看的信札思绪万千。
到底时候不早了,明日再继续吧!如意剪灭了蜡灯,也躺下在了床上,辗转反侧,仍思考那信札隐隐透出的奇异之处。
不对,那忤逆的罪证不是元齐私扣的,他若要私扣,完全可以再抄录一份留存,做得一点都不被自己察觉,而不是像现在这般明显缺了一些。
那么就是抄录这些信的人,有意回避了那些,足以置自己于死地的罪证,可这又是为什么呢?
那便只有一个解释了,抄录的人,并不愿意自己因此而获罪!所以那个人,一定不是元齐派出去奉命行事的察子,而是一个很在乎自己的人,是一个和自己亲近的人!
也许他是迫于天子的淫威,不得不出卖自己,才会这么做的吧!如意只觉得一阵不寒而栗,一时间,不知道自己在这天地之间,还有什么人是可以信任的了。
☆、针锋相对闹朝堂 恩威并施抚太尉
第二日,垂拱殿中。
一上早朝,御史中丞蔡绛便出班面奏“臣今日,领御史台参劾之职,欲向陛下,面参尚书内省女官,典乐梁如意,这是台谏言官合议会签的参奏,请陛下过目。”
果不其然!元齐自是已有准备,微微一笑,伸手接过王浩递上的参折,前面所书的罪状一个字也不看,直接翻到最后,只看那具名之人都有些谁,又有谁是可以等下了朝,单独召见的。
蔡绛见折子递了上去,便又在众臣面前,向上高声诉说如意的罪状:“依我大魏祖制,宫人若非放归,绝不容许踏出京城一步,典乐身为后宫内人,却私自出京、彻夜不归,臣请陛下彻查此事,依律严惩不怠!”
这场景与一年之前汝南案时的朝堂,几乎一般无二,彼时,亦是由台谏先行参劾,揭发梁公主与汝南王的暗中勾连,罪状洋洋洒洒,折末所具,亦是多人联名。
上来就搬出祖训,好大的名头,难怪纠集了那么多人具名,元齐心中记下了要找的人名,冷笑一声,异常强硬地道:“典乐出宫,是朕特准的,这才几日?卿等查不都查、问都不问,就仅凭些谣言,便这么等不及,直接参了么?”
说罢,只将那奏折直接丢于地下,又斥道:“尔等要沽名,也先要搞清楚对象!事由朕起,尔等若觉此事有违祖制,自可以参朕,拿回去,重写!”
“臣不敢!”蔡绛没想到元齐,这回这么果决,忙跪下谢罪:“只是陛下向来敬畏祖宗家法,此番作为,恐为身边奸佞之人所魅惑,错本不在陛下,罪实归于典乐啊!”
苏确见主上不听昨日自己的谏言,非要将那责任全揽到自己身上,不禁皱了眉头,可一来他拿了真珠自然理亏,二来更怕别有用心之人借此闹大,自是不能坐视不管。
此刻,赶忙出来做了和事佬:“罢了,蔡中丞,此事本是你失察在先,什么证据都没有,就先不必在这里参劾了,折子收回去罢,弄清楚了再说。”
蔡绛自然是不肯,立时又有几个耿直的谏官跳了出来,个个痛心疾首,头头是道,痛心疾首,无非谏天子,不能宠佞奸人,要以国事为重之类等等。
□□如却没有苏确那么委婉了,一见这阵势,立时也与党羽纷纷出班,用早已准备好的言辞进行驳斥。
这一回,却与当初崔相一带头,群臣个个义愤填膺,群起而攻之的情景大为不同了,此时的众臣,只各执一词,在朝堂之上立时吵作了一团。
元齐冷眼旁观,也不去制止,看来昨日自己的心思,确实没有白花,也不枉折腾到那么晚。
“都住口!”施太尉见蔡中丞逐渐失了上风,看不下去了,大声道:“朝堂乃肃穆之地,尔等身为朝廷命官,却这般吵吵闹闹,成何体统!”
施太尉这一声斥责,众人缓缓安静了下来,只听他向上禀道:“陛下,梁典乐到底身份特殊,又素来心怀不轨,曾行谋叛之举,陛下仁慈,才恕其罪。”
“此番,无论陛下是有意纵之,还是无意遭其蒙骗,典乐出城一日一夜,不知有多少见不得人的勾当可行!陛下绝不能轻易姑息,还请下狱彻查!”
施太尉奏请果然非同一般,这么快就又扯上了谋叛二字,众臣全都缄了口,只注目天子,看他要如何定性。
“施卿所言,不无道理。只是今日,还有其他国事要议,先不论朕的后宫了。”元齐巧妙地避了过去。又向施太尉道:“此事重大,若无实据,终不可妄言,朝后请太尉往延和殿中,朕要再与你仔细议一议。”
是时候,该啃硬骨头了!
朝毕,延和殿中,魏元齐为施庆松赐了座,上了茶,与其相对而谈。
“太尉,典乐的事情,是朕陪着她一起去的,只祭拜了庆陵。”元齐笑着向施太尉解释道,他对施庆松自然总是客气许多:“朕一路陪同,就是怕出事,所以,并非如太尉所言,有别的什么勾当在里面。”
“陛下,恕臣斗胆直言,陛下所言恐非实情。”施太尉并不理会主上的托辞,直接便戳穿了他:“梁典乐是私逃出宫的,陛下是亲自去捉拿于她的。”
“太尉莫要轻信谣言,都是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传的。”元齐断然否认,他不会在任何一人面前落下口实,哪怕是施庆松这样扶自己上位的重臣。
“陛下这么做真的妥当么?”施太尉见主上死不承认,颇感无奈,也不便再做争辩,只能顺着他的意思往下说:“且不去论梁典乐素来忤逆,更曾谋叛,瓜田李下,难免惹人议论。只说这清明将至,陛下不去祭拜熙陵,不去祭拜昌陵,却私自离京去祭拜庆陵,陛下心中,可还有先帝,可还有高祖?”
元齐沉吟片刻,自己既打算好了,要全揽到自己的身上,自然就要被背负这般恶名,只咬牙道:“朕一时糊涂,所为是极不当;可此事,终与梁典乐无关。”
“陛下!”施庆松站起身来,跪倒在地,痛心疾首地道:“一年多年前的那个夜晚,臣至今记忆犹新,陛下能继承这祖宗基业,并不容易啊!”
说着,竟湿了眼眶:“如今,奈何竟被那个亡国妖女,迷惑至此!陛下,你忘了从前崔相的话了么?前朝余孽,一时姑息,必为祸患!臣实在是不忍看陛下受人蒙蔽啊!”
“太尉何至于此!”元齐慌忙扶起了施庆松,心中却难免不悦,自己登基是靠了他,但他此时特意提起,难免没有恃功要挟的意味。
只是口中自还是极力劝解:“太尉一片赤诚,朕始终铭记于心,未曾有一日敢忘。此事是朕失格,终是朕愧对了太尉的一片期望。”
“不过,汝南之事,梁公主实是冤屈的,她行事草率,也付出了代价,太尉与朕,心里都清楚。”元齐见施太尉复坐了下来,却立刻话峰一转:“这一回,也不过是草率了些,性子使然,并无大恶,又何必逼人于绝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