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顿了下又说:“查探消息,不是上阵杀敌,曾经在战场上受过伤的将士亦可。只要能办得成事,都是好样的。”
护国公有些吃惊,“皇上的意思是……若有人伤残,只要能办好差事,就能收编?”
“不错,这支奇兵就交由你调教,最好从前就是你的兵,信得过。朕没有多少时日培养新人,一定要可靠能干,明白吗?”
“臣明白!请皇上放心,臣定不会辜负皇上期待。”护国公有些激动又十足认真地坐在椅子上弯腰行礼,“臣谢皇上。”
陶睿知道他谢的是什么,摆摆手让他去做事了。朝廷历来就不用伤残人士,但有些能人,像护国公,即便断了腿,只要用对地方还是精英一个。有些将士,伤了一臂,仍旧能悄无声息地潜伏查探消息,为何不能用?
陶睿给他们这样的机会,组建一个只听从于皇帝的队伍,会得到更多的忠心,百利而无一害。相信护国公一定会挑选出最好的精英,把他交给新队伍的第一件事办好。
护国公办事极为妥当,短短三日就将队伍组建好了。陶睿懒得想名字,直接让他们叫锦衣卫。
锦衣卫足有百人,不方便秘密进宫,陶睿等他们整顿了一阵子之后,便借口宫中太闷,不顾众人阻拦,非要出宫去逛逛。
至于他什么时间出去,那就是他自己的事了,谁敢打探就是窥探帝踪。
摄政王安排了两名刺客,好不容易打探到陶睿出宫的时间,盯上了陶睿乘坐的马车,马车外是德顺在守着。两名刺客等马车离皇宫远了些便现身刺杀。巧的是,李太医那边也给同党传递了消息,前朝人也派了一群刺客前来刺杀,场面一度十分混乱。
刺客们直奔马车,德顺慌忙跳下车,而后头跟着的侍卫也护着德顺快速突围。刺客主要目标是狗皇帝,德顺一个太监没阻拦他们,他们自然也没有第一时间留意。结果剑刺入马车,才发现里头只有个假人!
刺客心里一惊,再去看德顺,他已经突出重围。而他身边不知从哪冒出一批人来,各个穿着便衣,就像最普通的老百姓,却拿什么武器的都有,远攻、进攻加上恰到好处的站位,刺客竟怎么都跑不出去,打上几十个回合就全被抓了。
此时陶睿已经在程栋的陪同下,去了护国公府在京城一个偏僻处的山庄。
护国公带领一众锦衣卫行礼迎接,片刻后,又有二十多个锦衣卫押着刺客来到山庄。
德顺上前道:“启禀皇上,所有刺客全部落网,除了两个服毒自尽的,其余都是活口。”
陶睿很满意,对护国公笑道:“果然是护国公带出来的人,一点没让朕失望。”
“还要谢皇上给臣等这个机会。”
“走吧,带朕好好看看这个秘密山庄。”
护国公坐在四轮车上,被程栋推着走,边走边给陶睿介绍他的布置。当然,时间太短,又要查摄政王,要隐秘行事,他还没来得及好好布置,不过他可以和陶睿说些未来的规划。比如在哪里建密室,在哪里挖密道等等。
陶睿也算了解了一次古代的秘密机构,护国公做得非常好,他没什么需要插手的地方了。这就是手下有能人的好处,下达一个任务都不需要多操心。
陶睿命他们审讯刺客,并加急探查摄政王的人和前朝的人。他将原剧情中前朝乱党的几个据点告诉了护国公,护国公也不问他是怎么知道的,立即派人前去监视。
说起来他的人有些是带伤残的,又过了好些年普通人的生活,如今竟是最好的掩饰,谁都看不出有什么将士风采了,打探消息更容易。
陶睿回宫后便狠狠发作了一顿,在朝堂上斥责群臣无能,竟让他在皇城根儿上遇到行刺,训得一众臣子连连请罪,不敢多言。
陶睿冷冷地看着他们,视线从摄政王头上扫过,下令道:“即日起,京城戒严,进出严格盘查,凡有不明人士,一律打入大牢再查身份,确认无辜者才能释放。”
摄政王使了个眼色,立即有人提出异议,“皇上,如此恐怕会引起百姓恐慌。”
“朕怀疑是前朝余孽作祟,不然,便是有人起了不臣之心,想要取代朕。”
“皇上息怒!”
陶睿坐在龙椅上,身体前倾,手臂放在膝盖上,居高临下地看着他们,慢悠悠地说:“那你们反对朕戒严,是想让刺客得手,换一个皇帝?”
“臣不敢!皇上息怒!”
先前那个出来说话的官员早就满头冷汗了,跪在地上叩头道:“皇上恕罪,是臣思虑不周,臣有错……”
“你确实有错。身为臣子,你不优先考虑朕的安危,反而怕什么百姓恐慌。若不抓住那些刺客,百姓岂不是更危险、更恐慌?所以,你根本不是怕百姓恐慌,而是想陷朕于危机之中!”
“臣绝无此意,皇上明鉴,臣冤枉啊――”
“来人,摘了他的官帽。”陶睿摆了下手,直起身来,“朕不需要不忠之人,朕是皇帝,不忠于朕,便不配为臣。”
陶睿冰凉的目光对上摄政王的目光,摄政王忽然明白,陶睿早已看穿了他的野心,之前种种不过是同他周旋罢了。无论是藏拙还是任性,又或是贬斥他的女儿,都是在迷惑他,让他掉以轻心,借此发展自己的势力。
想想看,陶睿亲政以来,废掉他多少人了?
他当初以为将手中管着的事分出一半给自己人,也不算什么。但如今他才发现他错了,陶睿就是故意打散他手中的权力,当那些权力落到其他官员手中时,陶睿便可以像今日一样,轻而易举地撸掉那人的官职,换上自己人,将那份权力收回去。
可恨他当时满心气恼,也没将皇帝太当回事,如今想反悔已是不行了。
那么,就只有兵行险着。
陶睿已经熟悉了日常政务,手中也有了不少可用之人,有太皇太后留下的,有老实了之后的陈家,有莫名被提拔的柳丞相后人,有风头正劲的护国公一系,他现在,不怕摄政王。
于是他已经逐渐从“装疯卖傻”转变到正面刚。反正摄政王在他面前没什么底牌,他的底牌,摄政王却不知道,他已经占尽先机,设下了连环圈套。
不少人都看出了这是皇帝与摄政王之争,早晚要有这么一天的,没野心识趣的摄政王会主动让权,但显然他们这位摄政王野心勃勃,要争一争,那要站队的或者要中立的自然要想想清楚,大部分人都还是装作不知,老实待着。
京城戒严之后,摄政王和前朝乱党想做什么都很不方便,连李太医和玄济给同党传消息都困难多了。
李太医如今已经快撑不住了,每日都头痛欲裂,脾气越发暴躁,这症状就和陶睿一样。偏偏他根本查不出哪里出了问题,想来唯一的可能就是他衣服上那有毒的香料让他也中了毒。
无奈,他只能从玄济那里拿了丹药服用,借以压制头痛。否则他在陶睿面前根本做不到神色如常地给陶睿按摩。
奇怪的是,他每次给陶睿按摩后,回去都更痛苦了。他怎么都找不到缘由,只能归结于那丹药后遗症太严重,每次镇痛后,疼痛都会加剧。如今唯一能安慰他的,就是陶睿承受的痛会比他多数倍,如此,他就能甘心坚持下去了。
玄济要给陶睿炼丹,还要给李太医炼丹,而且他自己也忍不住服用了那丹药,需求量一下子变成原来的三倍,他几乎整日都泡在丹房里。
这一日陶睿又吃光了丹药,派德顺去玄济那里取。他每次都派德顺亲自去,这样玄济若有什么事,他就能立刻知道了。
德顺刚入道观就听见一声巨响,丹房塌了,还走水了!
道观里充满了惊慌失措的声音,众道士纷纷打水救火,还有人着急想救里头还没出来的玄济。
德顺震惊过后立刻指挥众人,有条不紊地救人救火,谁知那脸上乌漆嘛黑的玄济被救出来之后,竟不要命似的还要往火场里从,口中喊着:“丹药!丹药!让我去拿丹药,我再不吃受不了了,放开我――”
德顺瞳孔一缩,高声道:“抓住他,叫太医来!”
玄济被按在地上,无论怎么挣扎都挣扎不开,渐渐变得癫狂,如疯子一般大喊,“你们放开我!给我丹药,我要服用丹药,快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