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衣锦,你明白就去内务府领了官服,再去中书令任职吧。”皇帝笑着说道。
暂时,皇帝为华衣锦留的也只是一个小小的整侍郎。但是,在华衣锦应当了这些工作之后,皇帝才会为他转正。
“草民叩谢皇上圣恩!”华衣锦跪伏到了地上,激动地喊道。
“嗯,爱卿平身。”皇帝高兴地说道。皇帝对于华衣锦的态度非常的满意。只有这样的感恩,才能够为朝廷做多一些事情。而不会像是朝堂之上的一些酒囊饭袋一般,只会为着自己的利益动。
“……”华衣锦已经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了。
皇帝并没有意识到,能够由平民被提拔到官员,这一步对于京城的这些平民来说有多么的不可思议。要知道,在此之前,整个京城了就只有两人成功了。
而现在,则是第三人了。
朝堂上的人都是一脸平静,没有作什么表态。他们还在思考着,这位新人的加入,会让朝堂的局势发生什么变化。
整个朝堂,没有人知道华衣锦的升迁意味会带来什么,又会在京城里引发什么样的浪潮。
现在,大家只是为着当前的事情而高兴着而已。
大家都明白,这路税商定以后,朝廷能够大中收取大量的税收,这对于朝廷的稳定,是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的。
而这时候,已经站了起来的华衣锦又再次跪了下去。
朝堂之上的笑声马上就截然而止。
“华衣锦,你这又是何意?”皇帝肃穆地问道。
华衣锦再次跪下,皇帝还以为着华衣锦这是要请罪的。
‘难道事情搞砸了?’皇帝不由想到。
但是,事情却不是这样。只见华衣锦跪着,说道:“皇上,安然郡主对于这一次的税收的交接方式提了一些请愿,臣愿以自身为其作保。”
华衣锦的话说完,整个朝堂就安静了下来。
华衣锦这刚刚得了官职,就要拿来为他人作保?这听起来有些玄妙,难道李安然的请愿就这么的让他赞同吗?
还是,李安然贿赂了华衣锦。
皇帝也是想到了这个可能,面色不善的看着华衣锦。这个他刚刚还觉得不错的人才,难道已经被李安然给买通了吗?
“华衣锦,你这是为何要为李安然作保?”皇帝严肃的问道。
整个朝堂都寂静了下来,只剩下各人的呼吸声。
“回皇上,微臣这一次只是赞同安然郡主的想法而已。而且,这一次,只是请愿而已,成与不成,都要看陛下您的意思。”华衣锦说道。
说完,他又跪正了一些。看来,就算是这么说,华衣锦还是在朝堂之上怯场了。皇帝已经把管朝政多年,这种事情自然也是能够看得出的。
这下,他的表情才好了一些,说道:“那你就说说吧,李安然到底是有些什么请愿,需要华衣锦你亲自为其作保。”
说完,他看了一眼华衣锦,说道:“起来吧,站起来说话。”
这一手恩威并施,皇帝早就已经是信手粘来了。而这一手的效果也是非常的好,华衣锦感激涕凌的抬起了头,看了一眼当今圣上。
但是,他又将头低了下去,说道:“臣不敢。”
这下,皇帝已经感觉到,李安然的这个请愿不会轻了。但是,他这一手还是要进行下去的。
“起来吧,不管你说了什么,朕都不会怪罪于你。”皇帝说道。
这样,华衣锦才站了起来。
“说吧,李安然的请愿是什么,是什么的东西,要让李安然以着这么弱的语气说出?”皇帝说道。
这的确也是他内心的想法。要知道,以着现在李安然对这条商路的管控能力,绝大多数的事情,李安然都能够做得相当硬气的。
而能够让李安然都要以请愿的语气来说明的,那自然是要触及朝廷威权的东西了。
“皇上,李安然提出,要以钱代税。”华衣锦说道。
他刚刚一说出,整个朝堂的人都知道不妙了。
果然,皇帝的面容一下子就不好看了。
在场的人都将身子缩了起来,希望皇帝能够注意不到自己。
“你再说一遍!”皇帝语气里含了怒,让得朝堂之上的人都震了一下。
李安然,这是想动朝廷的底吗?所有的人都不由想到。
而在另外的一边,李安然还在陪着庆宁公主在离城里游玩着。因为庆宁公主的要求,李安然不得不让店里的裁缝为庆宁公主做了衣服,然后一行人在大街上晃着。
因为换了装,没有人认出庆宁公主来,还以为李安然多收了几个侍女。
第三百九十二章 小商
京城的太和殿上,所有的人都不敢出声了。
就连着于国老,这一次也是不敢出声,为李安然辩解了。
“华衣锦,你可知道李安然提的是什么吗?你还愿意为她作保?”皇帝威严地说道。
这一刻,属于一国之主的威严尽展,大家都看着他,知道他是怒了。
而华衣锦,虽然躯体有些颤抖,但还是说道:“陛下,罪臣愿意为安然郡主作保。”
皇帝斜视着华衣锦,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这个他刚刚还看好的男子要为李安然那糊涂的提议作保。
而且,华衣锦已经是把自己的自称变成了罪臣,也就是说,华衣锦是知道这一件事情的严重性的。
是的,非常严重,严重到只要有人将它提了出来,那他就已经是构成了罪行。
而此时,于国才,古河两位曾经推举过李安然的人,都跪了下来。
“陛下息怒!”
于国老与古河齐声说道。
李安然的提议也是非常的简单,只是以钱代税。但是,这一件事情却是非常的复杂,严重,更是关联到了朝廷的威权,关系到他作为皇帝的威严。
税,这一个字看起来简单,但是分析它的结构的时候,会发现它居然是禾部,而不是金部。最初的时候,税只是指生产谷栗的税,也就是说,生产了多少的谷物,就需要按着比例收上来多少。
而到了后来的时候,当城市出现的时候,城市居民不再负责耕作了,这时候,税才与金钱挂上了勾。
但是,税收在整个封建的发展中,并没有沿着直线前进。大多数时期,商贸的税收是以抽成的形式结算的。
不是你赚了十两抽四两的那种抽成,而是你进了十件货物,要上缴四件的那种抽成。
而之所以收物而不是收钱,大概就是源自权力的威信需要和对商人天生的不信任吧。
税收的收取,不止是在于能够收进来多少。光是收税这个过程,就已经在强化着国家的权力。而当税收被以各种方式偷,逃,避的时候,就是因家权力被弱化的时候。
朝廷是不会容许这一现象的。
说到底,还是因为商人对于价格的变动非常的敏感,对价格信息的把握要远超过收税的官员。这么一来,商人在报价上,肯定有所欺瞒。
这就涉及了这税商贸税收一个不合理的地方——事前收税。出于对商人的不信任和对商贸过程的不可控,所有的税收都是在交易达成之前就已经收取了。
也就是说,朝廷根本不管商人能不能够将东西卖出去,反正他们就是要收税就对了。
而在这之中,产生一个大的问题。这些货并不是谷物,粮价,对朝廷是没有多少作用的。所以,这些货物是还是要换成银两。
而如何以货换钱?还不是只能够交给商人。
这之中滋生的贪污腐败可是不少。再加上,朝廷对于这此收取上来的东西的仓储管理更是一团糟,整个过程里,不知道有多少能够卖出去的东西,硬是放在仓库里弄坏了,或者运输中弄坏了。
更有甚者,就是直接消失了,至于这些对不上的货物去了哪里,就只有那些管理的官员知道了。
而在这整个过程里,朝廷能够收上去的货款,常常是十不存一。
但是,即使是这样,朝廷为了自己所谓的威信,还是会照着这样收。
而李安然,则是开国以来,第一个对着这个收法说不的人。这不是在挑战着朝廷的威信是什么?
皇帝微愠,看着底下的人,特别是于国老与古河两个推举过李安然的人。
“于国老,古河,你们可是赞同李安然的请愿呢?”皇帝向着底下跪着,低头不语的两人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