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祖传手艺活在七十年代(63)

作者:同学吃糖 阅读记录 TXT下载

说到这事李长宏脸上恢复了严肃:“这个大家知道,我们知道你已经尽力了,王二牛同志能活着已经是我们意料之外的惊喜了。”

要不是试用新药方,对方这会大概已经牺牲了也说不定。

下午叶桑走前被李长宏告知这事已经定好,让她先不要往外声张,上面意思应该是怕资本主义国家觊觎,毕竟现在全世界都拿这个病没办法,要是从她这传出去说不定会有危险。

现在肺痨在中医上有四种辩证,只是出了一种药方资本主义国家因为不懂中药或许不会动手,但要是传出已经研究出两种辩证药方叶桑难免不会被盯上。

回去路上王上行给叶桑竖起大拇指:“这个药方要是真能把王二牛和小涛治好,桑桑你往后就是这个,入党入军都不成问题,无论中医这一行当还是国家现在都需要你这种年轻人,我们都老了往后该你们年轻人为国家添砖加瓦了。”

叶桑被夸得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尤其一听说要接担子这种话,赶忙回道:“可别,您这话说的严重,我们还年轻,得有你们看着点才能不出岔子。”

另一边,红星生产大队老叶家最近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一种说不出来的喜庆。

自打叶平湖把叶桑买的那袋东西扛回家,王桂芬脸上的笑就没落下来过。

虽然她嘴上念叨着闺女不会过日子,出去才多久就不知道姓啥了,但也因为闺女给买的这些东西,让她莫名又多了不少底气,连吩咐儿媳妇干活都比以前理直气壮了些。

以前因为小闺女没出嫁,小儿子也没娶上媳妇,怕分家传出去不好听,所以有啥事她都不跟俩儿媳计较,现在不一样了,眼看俩小的就要出息了王桂芬也不怕了。

现在就是他们说分家,因为有在京市的小闺女跟刚考完试或许能上大学的小儿子在这顶着,俩儿媳估计也不会想分。

“眼看秋收在即,乡亲们都打起精神啊,咱们辛辛苦苦种半年,成果咋样就看这半个月你们出劲多少了,七十二拜都拜了,也不差这最后一哆嗦。”

李向前站在石柱子上面给大伙做着秋收动员大会,下面有几个中年妇女跟王桂芬说起悄悄话。

“桂芬婶子,你家二丫头身上穿的是平湖在京市给带回来的布吧?看着跟咱这的就是不一样。”话里话外还带着一股羡慕,毕竟京市他们没去过,京市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同样也遥不可及。

王桂芬矜持的点了点头:“是,天凉了正好给她做了一身。”

有个辈分大的撇着嘴道:“啧,给个丫头片子穿这么好做啥?还不如多给大宝做一身。”

这话纯粹是找不自在,别人一听都没敢附和。

果然王桂芬直接给顶了回去:“婶子这可不行,桑桑特意来信嘱咐过我要给大宝二宝一人做一身,说是她这个当姑的一片心意,再说大宝那么小一人做两身他也穿不了。”

前几天叶平湖从京市提回来的麻袋中,数棉布最多,被捎带回来的信里确实也说让家里一人添身新衣裳来着。

不过王桂芬嫌太打眼大人都没做,就先给小的做出来穿上了。

有会看眼色的赶忙转移了话题:“嫂子,你家平湖这试考完了有说啥时候去念大学么?”

“嗨,这才刚考完,再说考不考得上还不一定呢,要是桑桑考我还不担心,放我们家老三这我心里也没谱。”

说起这事王桂芬有些后悔,当初就不应该在田里让老三看信,这下好了,全生产队都知道去考过试了,这要是考不上丢人可就丢大发了。

不过到底没给王桂芬太久后悔的机会。

秋收忙活到一半,就有送信员送信过来。

当时叶家一众都在棒子地里掰棒子,还是李向前给接的,本来他一看京市来信还以为又是叶桑写来的。

晌午散工记好公分顺手就把信给了叶长胜:“长胜哥你家的信。”

往常叶桑写收信人填的是叶平湖的名,这次叶长胜看信封收件人又是小儿子,也没多想,跟李向前点过头拿着信就回家了。

因为他有点花眼,到家顺手又把信给了大儿子:“桑桑写信来了,老大你给念念。”

本来都在忙活着洗脸洗菜的一众,听说叶桑又写信来了,都停下手上动作打算听叶平江念信。

叶平江小心翼翼把信一拆开先是“咦”了一声,接着才纳闷道:“这不是桑桑的信,好像是老三的入取通知书。”

第53章

录取通知书到了叶家手里还没过一个晌午,整个红星生产大队就都知道了这事。

队里真出了个大学生这一消息说是轰动也不为过,到下午上工队员们也是见人就说这事。

羡慕的嫉妒的各种情绪纷杂,当然为自己跟大学生在一个生产队感到骄傲的也不少。

最近秋收完了都在忙着秋种,下午干着活大伙七嘴八舌的跟叶家一众说完恭喜的话。就有人替王桂芬操心起了别的事。

“桂芬婶子,你家平湖去念大学你打听好一个月得花多少钱没?饭咋吃啊?从家里扛粮食去么?”

从古至今干啥都离不开钱,以前大学还能考的时候他们生产队倒是出过一个中专生,就因为家里没钱就没让去念,现在大伙说起来还都一脸可惜,毕竟中专念完也能端铁饭碗。

说起这事王桂芬笑着解释:“这可不用,桑桑说现在念大学都有补贴,省着点吃说不定还能剩下,不过我们也不指望他能剩下,自己顾上自己就成。”

这话是叶桑特意让叶平湖带回来的,就怕家里因为钱再为难。

有个大娘不咋相信:“还能有这好事?这还没给国家干活,国家咋会先养他们?”

“这个咱就不知道了,这是桑桑说的,还说现在都这样。”

上学不要钱还补贴生活费这事明显比儿子考上大学更让王桂芬开怀。

大伙一听还有这种好事,又议论纷纷的讨论起来,有说政策好的还有说王桂芬命好的,好话不要钱似的朝着王桂芬砸过来,砸的她一下午嘴就没合拢过。

没人在意学校好坏,毕竟进城跟念大学无论哪样在他们看来都可望不可即,叶平湖一下实现两样,念完大学还能端上国家饭碗,这在普通老百姓看来就是鱼跃龙门,要飞黄腾达了。

爷们那边比较矜持,除了几个跟叶平湖同龄的小伙伴拍着他肩打趣了他几句,长辈们多数都是在说让他不要忘本忘根,往后要孝顺爹娘,好好学习将来好报答国家。

入取通知书到叶家的时候是九月底,因为叶平湖十月四号就要坐火车去京市,二号晚上王桂芬给小儿子收拾起行李。

叶平湖看他娘忙里忙外的一副不把麻袋装满不罢休的模样,赶忙阻止道:“除了被褥衣裳和鞋别的都不用,桑桑说去了再买。”

一听这话王桂芬立马掉头,眉头一竖教育起儿子来:“买啥买,她不会过日子你也不会?家里是没有还是咋滴?”

叶平湖看了眼桌子上他娘打算让他带走的粗陶碗跟脚底下的小木盆,闭嘴没敢再张口。

收拾完王桂芬还不忘嘱咐儿子:“去了学校好好学习,没事不要老去你妹那跑,她这还没嫁呢就拖家带口的都往你赵爷爷那凑说出去也不好听,要是想她了就把她叫出来你们见一面。”

到了出发那天,叶长胜赶着从生产队借来的骡子车送小儿子去的火车站。

东西太多就算叶平湖是个年轻力壮的大小伙,这次也背不了那么多,因为去念大学是件顶光荣的事,所以就算农忙还没彻底过去,叶长胜跟队里借车也没人说啥。

跟所有沉默寡言的父亲一样,叶长胜跟叶平湖也没什么交心的话说,送儿子上火车前唯一一句就是:“好好学习,别老想省着记得吃的好点。”

带着这句话叶平湖离开了这个生养他十九年的小县城,又一次到了京市。

这次照样还是叶桑来接的人。

兄妹俩一见面叶桑先被惊到了:“不是说不用带太多东西来了重新买么?你这都带了些什么?”

上次背包袱跟提麻袋她以为已经是极限了,没想到还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加个装着木盆的网兜。

“咱娘让带的,还说我们俩不会过日子,思想有点危险。”

想到王桂芬的脾气叶桑缩了缩脖子:“那下午再去百货大楼重新买个搪瓷的吧。”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