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就算了,人总有失手的时候。可下次不能这样了啊!”云风篁摸了摸她脑袋,没责罚,只唉声叹息道,“这两日,里里外外都在说母妃不会教导孩子,还说你们也不是真的聪慧机灵,不然的话,怎么会被你们三弟比下去?毕竟谁都知道,你们父皇不待见你们三弟。倒是对你们兄妹俩,爱若珍宝。你们想想看,这样的话听着,多叫人难过啊?”
说的秦王跟昭庆又沮丧又生气的走了,云风篁脸色也冷下来,看了眼旁边:“三皇子为何进步如此之大?”
陈兢有点儿尴尬:“娘娘,兴许是因为三皇子不得宠,为了得到皇后娘娘的称赞,想方设法刻苦进学的缘故。”
其实论资质,昭庆比三皇子应该要强一点。
但昭庆得宠啊,再加上自负聪慧,在课业上多少有些心思浮躁。不像三皇子,真正拿出头悬梁锥刺股的态度来努力。
这种情况下,昭庆屈居第二是极正常的。
云风篁倒不是很在意昭庆的失利,她担心的是秦王:“本宫看了下,秦王跟三皇子之间的差距,在拉大?”
“……兴许是秦王殿下也不如三皇子刻苦的缘故?”陈兢想了想,委婉道,“只是殿下还小,又深得陛下宠爱,难免跳脱些。”
“这会儿俩孩子又不在,你毋须给他们遮掩。”云风篁摇了摇头,说道,“秦王资质是不如昭庆的,现在看来,比三皇子也要差了一筹?”
她眼里有些失望,秦王不如三皇子实际上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三皇子的生母是康婕妤纪暮紫,前皇后纪凌紫的嫡亲堂妹,敏阳侯嫡女。而敏阳侯是什么人?是协助父兄邺国公海西侯揽政三朝的纪氏中流砥柱之一!
虽然古往今来都不乏鸡不及凤的例子,但虎父无犬子的情况也不少。
三皇子作为纪氏的嫡亲外孙,论父母血脉的尊贵,这宫里迄今的皇嗣里,就没有能够越过他跟二皇子的。
毕竟秦王的生母赵氏,只是个寻常宫嫔罢了,论机灵别说跟昭庆的生母伊杏恩比,连曲红篆都不如。
“秦王如今虽然不算刻苦却也算努力的,毕竟他是长子,比昭庆还大一些。”想到此处,云风篁不禁叹了口气,说道,“只是这孩子素来金尊玉贵的养着,陛下也疼他。没有非常之事,他怎么可能像三皇子那样不惜一切代价的用功呢?这么着,恐怕如今日这样的失利,不会是一次两次。”
陈兢轻声道:“娘娘容禀,三皇子的福泽,哪里能跟咱们殿下比?”
言外之意,三皇子有独占鳌首的能力,却未必有独占鳌首的资格。
毕竟之前秦王跟昭庆轮流为头名,不仅仅是这两位皇嗣聪慧伶俐,而是因为他们背后站着敏贵妃!
三皇子背后的皇后可没有这份威慑力。
换了十皇子跟十二皇子来,可能其他妃子还有点儿顾忌。
至于三皇子,谁肯服他?
正面打不过的话,还不能玩阴的?
云风篁没有回答陈兢这话,只淡淡道:“接下来多给俩孩子说些课业一落千丈的悲惨事儿,就照着爹不疼娘不爱自己也没什么本事最后蹉跎一生甚至没个好下场去讲。只是避着点儿陛下。”
可惜了,秦王不争气。
按照云风篁的想法,如果秦王能够正面扛得住其他皇子的竞争,毫无疑问是极好的。
毕竟堂堂正正的赢,才能叫人心服口服。
靠打压三皇子得来的魁首跟胜利,瞒不过淳嘉也瞒不过满朝文武,他们不会因此认可秦王的。
而云风篁督促秦王跟昭庆上进,就是为了得到君臣的认可,达不到这个目的,打压三皇子有什么意义?
她缺膝下子嗣在学堂拿第一带来的那点儿恩宠跟荣耀吗?
徐徐吐了口气,云风篁暗自盘算:“对七皇子跟九皇子的栽培也差不多该开始了。”
九皇子且不说,七皇子是殷衢的嫡亲外孙,还是可以指望一下的。
那殷衢年轻时候,可也是著名的才子。
后宫因着这场皇嗣考核起了小小的微澜,都在猜测贵妃是否肯善罢甘休?
结果绚晴宫尚未有什么举动,这天晚上,淳嘉因着政务繁忙宿在了太初宫,夜半时分天子被喧嚷惊醒,方才翻身坐起,就见雁引神色仓皇的疾步入内,沉声道:“陛下,宫门似有变,请陛下即刻回避,以保全万乘之身!”
第181章 他爱她吗?
淳嘉猝然一惊,但不慌乱,一面在雁引的伺候下穿戴,一面问:“可知道怎么回事?”
“御前侍卫已经前往勘察,至今尚未回报。”这话就是说,还不清楚宫门之变是怎么回事。
皇帝一瞬间想到了无数可能,纪氏余孽,摄政王党羽,乃至于一向温驯的郑氏……甚至还有其他他平素根本想不到的人与事,不管是谁,总之能够在他剿灭纪氏、送走摄政王之后,还制造出宫门之变的情况,总归非同寻常。
而且雁引进来请他回避,而不是让他稍待片刻,禁军杀退叛兵就来复命,显然宫门的战事不那么顺利,太初宫未必安全。
而太初宫之后,就是后宫!
“两位母后与贵妃那儿去人通知了不曾?”皇帝推开雁引递过来的常服,坚持穿上天子袍衫,冷然道,“朕非手无缚鸡之力的柔弱之君,倒要看看是什么人胆敢冲撞宫禁……你去后头护着两位太后与贵妃!”
顿了顿,“中宫那儿也照顾着点,实在不行,便将十皇子与十二皇子移去安全之所。朕带人去宫门御敌!”
“陛下不可!”雁引大惊,连忙跪倒在地,“陛下万金之躯,纵然文才武略,怎可以身犯险?!便是两位太后娘娘跟皇后娘娘、贵妃娘娘,也一定不会赞成陛下此举的!”
他是皇帝心腹,自然明白皇帝的确不是需要躲在重重护卫后的弱者,恰恰相反,寻常军中好手,只怕都不是天子的对手。
问题是阵前刀剑无眼,箭矢横飞之中,谁管你高低贵贱?万一淳嘉有个闪失,就如今才七岁的皇长子,能济什么事?
何况皇长子是贵妃膝下的,皇后跟前还有好几个皇子……到时候哪怕打退了叛军,后宫都要先斗起来了。
一个不好,公襄氏只怕又得从旁支过继嗣子来延续主宗。
但淳嘉压根没理会他,大步走出去,厉声吩咐人为自己取甲胄弓刀来,领着太初宫剩下的侍卫,直奔发生变故的宫门去了!
天子看似震怒,其实心里十分冷静。
他自认为登基以来,鲜少冲动激进,每一步都走的很稳,这也是当初他一朝发难之后,纪氏始终没能从他手里夺走权力,甚至反被他一网打尽的缘故。
因为出身偏远藩王之后,孤儿寡母,资本微薄,故此淳嘉自知没有卷土重来的可能,行事看似跳脱,其实都是反复权衡之后,有着极大的把握才会发动。
而且临朝听政以来,皇帝自觉对臣民不薄,这种情况下,就算有人居心叵测,煽动宫变,民心也好,大义也罢,都是向着他的!
再考虑人数,京畿唯一的大军就是禁军。
除非皇城司大规模反叛还瞒过孙聿等近臣的耳目,否则其他大军进京根本不可能藏得住。
禁军兴许会被煽动部分,但不可能全部都愿意且敢冒着九族被诛灭的风险,犯上作乱。
毕竟淳嘉没有薄待过他们,再者,公襄氏从定鼎至今没出过鱼肉百姓的君主,天下人到底还是向着皇家的。
故此就算雁引尚未打听清楚宫变的具体情形,淳嘉自忖前往坐镇料想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实在不行他也不会死战不退,以他的武艺跟心机,乱军之中未必走不掉。
倒是后宫的太后跟贵妃让他比较忧虑。
两位太后年纪大了,贵妃有孕在身,皇后……皇后死不死的倒是无所谓,因为顾家还有其他女儿,三位嫡皇子左右不是皇后亲生,虽然淳嘉觉得再换个皇后比较麻烦,但当真没办法的话,皇后罹难他是可以接受的。
主要是上头的太后,中间的贵妃,以及两个年幼的十皇子跟十二皇子,混乱之中很难保全。
故此他必须将乱军挡在宫门外,顶多退到太初宫,决计不能让他们踏入后宫。
不然的话,皇帝在意的这些人,未必能够完好无损。
淳嘉仓促赶往宫门之际,后宫之中也陆续接到了禀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