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爹妈责怪的时候,顺着他们的意思糊弄一下就是了。
至于平日里怎么做……
呵呵,孤都挨打这么多年了,还怕母妃那把戒尺吗?
晋王漫不经心的想着,正色说道:“当然,儿臣非常明白母妃的好意,往后一定更加用心向学,不再叫母妃失望!”
这种保证他给云风篁不知道说过多少次,如今信手拈来,云风篁是早就不相信他这一套了,无奈皇帝平素无暇关心皇子们的细节,听着面色倒是缓和了不少。
觉得晋王虽然有着顽劣的名声,倒也还是可以抢救的。
就微微颔首道:“你知道就好。罢了,今儿个就这样吧。顾珏的事情,你们不许再掺合,这是长辈们做主的事情,哪里能让你们来胡搅蛮缠?”
见状其他皇嗣也还罢了,昭庆公主却很不甘心。
虽然公主来的路上,对于顾珏被秦王看中,甚至为了娶这女孩子还先后惊动贵妃与淳嘉很不满意。
并且恶意的撺掇皇帝将顾珏赏给自己长兄做小,而不是正经的正妃。
但这会儿淳嘉回绝的干脆,公主又觉得自己的得宠没有得到体现:本宫亲自出马,给大哥要个人罢了,父皇竟然拒绝拒绝又拒绝!
那本宫这个皇长女不要面子的吗?
第91章 倾向
“大姐姐,等会儿回去了咱们一起去给母妃请安罢。”昭庆公主正待继续闹,晋王却忽然走过来扯了扯她袖子,撒娇道,“这会儿母妃没准还在生气呢,要是没有大姐姐过去,我们可哄不住母妃。”
闻言她稍微犹豫了下,也就被晋王拉着告退了。
等孩子们鱼贯离开,淳嘉捏了捏眉心,忽然问身侧刚刚一直没敢吭声的雁引:“如何?”
“……几位殿下都是纯孝友爱。”雁引谨慎的说道。
他一向不是很喜欢云风篁,但作为皇帝的近侍,他心里很清楚,他自己喜欢不喜欢不打紧,最要紧的是皇帝的心意。
这会儿皇嗣们大了,储君还没定,御前伺候的人,说话行事就更加要小心翼翼了。
尽可能的说一些挑不出问题也没什么用的话。
比如这一句。
皇帝听着就摇摇头,说道:“这会儿又没别人在,你还要糊弄朕?”
雁引赶紧跪下来请罪,这才说道:“九皇子殿下与晋王殿下看着更聪慧懂事些。”
“小七其实也不错,但比起小九跟十五,的确过于敦厚了点。”皇帝点一点头,缓声说道,“小九跟十五,不愧是贵妃的子嗣,却要聪慧得多。不过昭庆到底有些被宠坏了。”
雁引轻声说道:“只是九皇子殿下促狭了些。”
“他若是真的促狭,就该私下撺掇着老大去生米煮成熟饭了。”淳嘉微微一哂,对九皇子刚刚那番论调,倒是有不同的看法,“如此老大固然可能如愿以偿,却也恶了皇后,在朕这儿,少不得也要觉得他身为皇长子,行事这般卑鄙,有失皇家体统。没了皇长子在前,小七是有殷氏看着的,就贵妃的性-子,接下去少不得支持他跟十五,但十五年幼……小九方才才那么说,其实的确是在给老大解围。”
“这孩子八成是转着弯提醒朕,老大所求女孩子固然叫贵妃跟朕为难了,但这孩子好在没有先斩后奏擅作主张,而是老老实实的按着规矩求了他母妃又来求朕,到底还是个懂事乖巧的。”
而对于做父母的来说,孩子的懂事乖巧,岂非正是最值得肯定跟怜惜的?
又说晋王绊倒九皇子那一出,“十五年纪小,但也是心思灵动。满屋子人看着小九逃,朕在后面追打,却没其他人站出来阻止这场闹剧不说,甚至昭庆还有意无意的帮着小九躲开……这么下去,要如何收场?十五绊了小九一下,强词夺理的说上两句,朕发作过了,这事儿也就过去了。”
“俩孩子看似惫懒不靠谱,其实心里都很有主意。”
“刚刚昭庆还不甘心,也是十五找借口拉走的。”
淳嘉沉吟道,“老大是个好孩子,他作为皇长子,自来备受宠爱,自从昭庆出事后,也才让着昭庆一个罢了。对底下的弟弟妹妹们,从来都是以长兄自居,管了这个教那个。”
秦王在学堂里对弟弟妹妹们素来严格,不,准确来说,其实就是霸凌了。
尤其是中宫膝下的皇子,差不多除了痴傻的楚王不用上学外,个个都是受害者。
这些皇帝其实心里也有数。
但他本来就希望皇子们竞争,再加上的确偏爱秦王些,也就装糊涂了。
秦王所以在皇帝心目中的印象,一直都是类似于昭庆的。
此刻被九皇子跟晋王助攻了一把,淳嘉竟然对这长子有些改观了:“朕原本以为这孩子既然心悦顾氏女,又被贵妃否决了,那是无论如何也要达到目的的,小九说的那一套,他就算自己想不到,身边还能没两个缺德的提醒他?结果这孩子却只是求着父母,可见骨子里还是个老实孩子。”
雁引:“……”
他很想说真正老实的孩子实在不是这样的,不然陛下您看看六皇子?
但想到敏贵妃的手段,再加上皇帝如今看似跟他讨论,实际上不过是自己在分析,御前首席大太监到底没敢说什么。
“但也只是老实而已。”索性皇帝叹口气,接着道,“往后想坐朕这个位子,光靠老实可不行啊!”
雁引小心翼翼道:“陛下想的也忒早了,陛下春秋正盛,来日方长。”
“世宗的教训还是要记得的。”淳嘉摇了摇头,他如今的确还在壮年,再加上权势地位都是如日中天,也的确没觉得自己时日无多,需要赶紧栽培继承人。
但汲取前面几位先帝的教训,比如说世宗。
世宗时候跟他这会儿其实有些地方是比较相似的。
他是元后继后都无所出;世宗呢,元后子嗣夭折,第二、第三任继后要么没生,要么就是生的是皇女,最后一位继后瞿皇后倒是生下来皇子了,可这时候世宗的孙子都比这小叔叔年长些。
他跟世宗子嗣都极多。
世宗一朝,之所以最后的胜利者是神宗,主要就是储君迟迟未能确定。
这儿得说两句世宗:虽然这位天子在后世的印象之中,似乎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但这种观点,更多的是从神宗这个当儿子的角度去看的。
要是从世宗其他子嗣,尤其是嫡出的子嗣、正经册封的皇后眼里,他其实很合格很公允。
世宗跟翼国公在对待后宫时的态度是非常相似的:有嫡重嫡,无嫡重长。
当然,得空也会怜惜一下年岁尚幼的小儿女。
神宗这种,非嫡非长,也不是正可爱时候的小儿子,母妃不给力还死的早,自己性-子沉闷也不会主动跟父皇撒娇……要是能从几十个兄弟姐妹里脱颖而出被世宗宠爱,那才怪了……
世宗朝起初立储是很利索的,元后所出的皇子,小小年纪就册了东宫。
可惜这位太子福薄,入主东宫后没两年就夭折了。
之后臣子们劝着世宗立长。
可是世宗重嫡出,再加上当时的皇长子的确不是很令人满意,便重新立了皇后。
第二位继后跟元后一样出身名门望族,却到死都没能生下一子半女。
这个过程里世宗不可能不失望,但他至少保证了这位继后有着皇后该有的尊严与权力。
而第二位继后出于种种考虑,也曾提议过立庶子为储君。
如此就掀起了皇家第一波国本之争。
毕竟一开始的时候,元配嫡子在,世宗与群臣态度都很统一,庶子们野心再大也不敢流露丝毫。
后来世宗再立皇后,明摆着要等继室嫡子……结果继室生不出孩子,打算过继庶子为嗣子,诸庶子以及他们的生母、养母,焉能不各施手段?
结果这时候第二位继后也没了,第三位继后迅速上位,迅速怀孕,迅速生下个女儿但跟着又双有孕……
总之,世宗就是因为在犹豫之中迟迟没有确定东宫,挨到第二位嫡子落地时,诸子孙都长成,这才给神宗留下了机会,也是给公襄氏嫡支凋敝埋下了祸患。
毕竟当时那种情况,是个皇子皇孙都觉得自己有机会,又有谁肯安分?
神宗承位之后查起来,连皇女都没几个是安分的,遑论是皇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