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谢氏如今这样子,本宫还真不指望他们的品行。”云风篁听着叹口气,说道,“品行再好,有诸家名门压制着,难道还能够凭借门风,名满天下吗?”
那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
别说洛氏孟氏殷氏欧阳氏这些人家不会给谢氏这样的机会了,就算给了,谢氏也真的刷不动这名望。
毕竟谢风鬟的事情才过去多久……
云风篁所以感慨,“高风亮节如今于家门振兴是无济于事的,只要不是那种声名狼藉其实就差不多了。本宫现在根本不在乎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只望他们聪明些才好。”
只要谢氏上下脑子清楚,就该明白这个时候他们家最大的靠山就是云风篁,就该好好儿维护云风篁。
对于聪明人来说,只要抓住关键的利益部分,就不怕他们背叛、不怕他们不主动靠拢过来。
所以云风篁压根就不担心谢阔性-子若果是那种自私自利的,会不会养虎为患。
毕竟这侄女儿但凡是个可造就的,她也不会指望单纯靠着姑侄情分将之笼络住。
她自己当初在族中时何尝不是跟一班长辈关系密切?
可进宫以来,还不是处处当家做主,根本不容家里那些人置喙?就算是做出低姿态来,那也是逢场作戏罢了。
归根到底她从来没有放松过主动权。
其实云风篁最担心的还是碰见了蠢货。
比如说之前那些在帝京闹的不可开交还妄想反过来辖制她的族人……
真是想想都觉得心累。
想到那些族人,云风篁倒是记起来之前王师北上时,谢氏派遣了许多族人投军,也不知道那些人去了多少,可有折损?
她当然不在乎那些人的折损,她就是希望他们在战场上也能够像当初在帝京时一样胆大妄为,多立些功劳,给谢氏增光添彩才是。
“算着日子昭武伯也快抵达帝京了。”云风篁思索了一番,对清人说道,“叫陈兢将前朝的消息多打探些,看看朝中都有些什么动向?”
她这儿又是忙前朝又是忙后宫的,简直不可开交,皇后那边叫人过来催促,她才想起来,答应给慈母皇太后的亲手做的物件还没准备呢。
“本宫一早就弄好了,只是皇后娘娘那边没提,本宫还以为这事儿又有着什么变故,故此就没吭声。”虽然如此,云风篁当然不肯承认,吩咐给来人赐座,给清人使个眼色,就缓缓说道,“谁知道这会儿日子都快到了才来,这路上还来得及吗?”
来人赔笑道:“皇后娘娘会安排人快马送去,请贵妃娘娘放心就是!”
云风篁点一点头:“因着完成之后怕弄坏了不好,东西放的有些深,你且等会儿。”
如此一番拖延,最后是清人亲自捧着一方帕子出来,上头绣着不甚精致的“寿”字,因为是放在乌木描金漆盘里出来的,被漆盘的繁复华丽花纹一比,望去着实有些寒酸。
不过来人也好,片刻后看到的皇后也罢,倒也没有怀疑,毕竟云风篁晋升迅速,算着恐怕进宫以来就没摸过针,就算从前技艺不俗,如今也该松弛了,绣的不好也不奇怪。只是私下难免吐槽几句:“这小云氏真不知道哪里入了陛下的眼,这手艺也未免太差了点儿。”
因为其他妃子也有预备了绣品的,那可是讲究多了,是一架落地屏风,比较起来,这帕子简直满满都是敷衍。
皇后虽然从前一直跟袁太后不和,瞧着都有些无奈了:“贵妃这……还不如不送呢!”
毕竟被其他寿礼一衬托,怕不是去给太后添堵的?
第281章 天花
贵妃给袁太后添堵也不是一回两回了,袁太后在宫里的时候都没办法绚晴宫,遑论如今人在扶阳郡?
皇后摇了摇头,本来也不想多说什么,只叫人将东西收拾好。
但这时候有近侍提醒:“娘娘,贵妃娘娘这般怠慢,就是咱们瞧着都替慈母皇太后觉得委屈,您说慈母皇太后见了,心里岂是滋味?”
“那有什么办法?”顾箴说道,“贵妃自来就是这么个性-子,陛下又宠着,咱们还能给慈母皇太后出气不成?实际上她肯拿东西出来就不错了,若是不拿,你觉得本宫能怎么样?说不得还要多搭上一件,替她圆了这场子。否则这事儿就不是给两位皇太后做脸,而是给两位皇太后没脸。到时候两位皇太后固然受气,陛下岂能不责怪本宫?”
毕竟这事儿可是她一手主持的,办得好,固然淳嘉赞许有加;要是没办好,皇帝虽然不至于说拿她怎么样,一顿私下的训斥也肯定跑不掉。
站在皇后的立场上,她自然是希望顺顺利利的完成,给自己贤惠的名声增光添彩。
而这中间那些不听话且让她无可奈何的人与事,少不得只能自己来处置了。
“娘娘,若是两位皇太后只是心里不舒坦也还罢了,关键是如果她们心里不舒坦之后,生出是非来怎么办?”近侍见她没明白自己的意思,不得不将话说的更明白一点,“扶阳郡到底只是个小地方,而且气候也算不得好。如果两位皇太后因着这些寿礼有个三长两短的,再有人上表进谏,请求接两位太后娘娘前来帝京将养,这?”
顾箴闻言一怔,顿时皱起眉。
近侍再接再厉:“虽然说袁氏已经没了,但莫忘记,扶阳王可是有着继嗣的。两位太后娘娘拿如今的后宫没什么办法,还不能拿捏那公襄若宧吗?”
等寿礼到了之后先称病,完了让公襄若宧上表请求送两位太后回来帝京静养……都不需要拿捏的,只要做出在扶阳郡活不下去的姿态来,公襄若宧怕是巴不得立刻上表送人走。
毕竟袁太后曲太后名义上是公襄若宧的尊长,实际上却跟天子情分深厚。
万一在扶阳郡有个好歹,公襄若宧合家岂不是要给皇帝做出气筒?
“……”顾箴之前压根没想到这一点,此刻不禁一阵头疼,说道,“应该不至于罢?陛下素来精明,当初慈母皇太后走的那样坚决,结果这才几天,如果就来这么一出,陛下嘴上不说,心里岂能没些想法?”
两位皇太后之所以这么大年纪了还千里迢迢的赶路回去扶阳郡,除了大势所迫之外,其实归根到底就是淳嘉挽留的决心,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坚决。
从感情上他或者是希望袁太后曲太后留下来,让他亲自奉养晚年的,但是从利益的角度考虑,淳嘉其实也希望她们走。
毕竟这两位太后在宫里的时候,不是互相争斗,就是跟后妃们各种玩心眼,淳嘉在前朝日理万机之余,那是一点儿都不想回到后宫还要给她们调解圆场……尤其是袁太后跟云风篁之间的恩怨,淳嘉简直善后到头大。
最主要的是,随着淳嘉地位越发稳固,越来越不需要袁太后照顾了,袁太后的偏袒重心,也越发的向娘家倾斜。
甚至向她认为流着袁氏血脉的皇子倾斜。
这种情绪淳嘉其实可以理解,毕竟他不是袁太后的亲生血脉,两人再怎么情同母子,在这时候普遍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里,袁太后对于没能有个亲生骨肉的遗憾是很难拂去的。
她要是云风篁这种一切率先考虑自己利弊的,可能还比较容易想开点,就是只要自己过的好,淳嘉这种便宜儿子,不比人家那些不争气的亲生儿子强太多?
问题是袁太后不是,她虽然不是什么心慈手软的主儿,但很多地方还是能够称得上相夫教子的贤惠的……这种性-子就更加难以想得开。
故此也许这位太后意识到了,也许她自己都没意识到,总之袁太后从前也就纵容一个袁楝娘,对袁家反而不是很扶持,这两年倒是对袁家态度越发的缓和。
这就很让淳嘉警惕了。
毕竟纪氏给公襄氏的教训实在太大了,袁太后自己当初也用差不多的理由防范过云风篁,但说实话,她毕竟只是公襄氏的媳妇,不是公襄氏的血脉,尤其不是公襄氏的男嗣,她对于纪氏的忌讳,并没有淳嘉、摄政王父子这样的血脉成员感受深刻。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当年纪氏的起家,靠的不就是神宗皇帝的信任与倚重?
坦白来讲,当时的纪氏是对得起这份信任与倚重的,神宗能够拿到神宗这个谥号,纪氏出力不少。
不管这个家族带给皇家怎么样的羞辱跟惨痛,他们对于天下的海清河晏到底有着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