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后宫有毒+番外(1002)

他边说边下意识的去看附近顾家的盟友们。

但这些人都躲开了他的注视。

没办法,现在虽然还不知道事情是怎么回事,但冲着孙聿的话,顾家真的很难脱开干系。

你说只是冒充定北军中因着偷袭与大军失散、押送同样被冲散的金沙仓促返回帝京的高门子弟,那还能说定北军跟顾芳树被栽赃了。

可是连印绶都有……

就算这些印绶是假的,可是连沿途官吏都被骗过,这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这事儿,往轻了说,是顾芳树御下不严,印绶样式流传在外,以至于惊扰圣驾、震动宫闱,这罪名就不小了;往重了说,顾芳树,有着串通甚至煽动叛军,逼宫犯上的嫌疑!

如果淳嘉紧抓着不放的话,顾氏满门抄斩,都不带冤枉的。

毕竟多年戍边再怎么劳苦功高,又怎能抵消谋逆之罪?

“……”帝座上的天子沉默着。

顾老太爷心中越发焦灼绝望,拼命叩首,额头逐渐鲜血淋漓:“求陛下明察秋毫!求陛下明察秋毫!!!”

他现在唯一的指望,就是皇帝没有顺势铲除顾氏的心思。

不然,在帝京的顾氏合家固然毫无还手之力,远在草原上的顾芳树,也未必能够说服所有的部下同他一起反叛。

毕竟国朝上下的人心,终究还是向着公襄氏的。

当年纪氏摄政三朝都没能让天下归心,何况始终没有踏入过顶级权臣行列的顾家?

尤其是,顾老太爷心里清楚,自家没有反叛的想法,平素里当然也不会给心腹洗脑让他们只知顾氏而不知天子。

恰恰相反的是,定北军上上下下都期盼着明君在位,中兴国朝。

而淳嘉从亲政以来,一直很受他们认可。

顾家根本没有足够的筹码从这件事情里头解脱出来。

“皇后贤良淑德,顾氏忠心为国。此事,与顾氏无关。”良久,一些年老体衰的臣子都跪的摇摇欲坠,淳嘉终于长考毕,缓缓开口,第一句,就让顾老太爷快到嗓子眼的心放了下去,禁不住膝行上前,老泪纵横:“臣叩谢陛下隆恩!!!”

淳嘉淡淡道:“此事就交与顾氏彻查到底。”

顾老太爷求之不得,他何尝不想知道是谁在将自家往死里坑:“臣遵命!”

三言两语将顾氏摘出去,这让诸臣都松了口气,要知道,就是前朝孝宗时候,朝野皆知天子跟外家隔阂重重,曾数次当众发生激烈冲突……这样的情况,孝宗年间,也从来没有发生过宫变之事!

国朝最近的宫变,已经是神宗登基前夕的事情了。

隔了几十年才有的变故,再加上淳嘉年轻气盛,又是个能够下狠手的主儿。

臣子们真怕他受惊之后盛怒之下,不问青红皂白,杀个人头滚滚!

如今见他竟然对顾氏轻拿轻放,哪怕可能是考虑顾芳树带兵在外,舍不得那部分精锐的定北军,以及军中残存的高门贵子,这份冷静跟权衡,也让他们感到心安。

结果才放松了点呢,就听天子继续问道:“骠骑大将军何在?”

武将行列之首的郑具心头一沉,膝行出列:“臣在,臣知罪!”

“叛军长驱直入帝京乃是假称高门贵子,沿途官吏不敢阻拦,尚且情有可原。”淳嘉眯起眼,淡淡看着他,“但……昨晚叛军混入城中之后,为何禁军没有只字片语的禀告?”

郑具满头大汗,帝京的安危都是禁军负责,城门士族亦然。

像叛军伪装的队伍,出入城门都需要验看身份文书、印绶等物。

按说,涉及定北军与韦纥,还有金沙,这消息合该立刻禀告皇帝才是。

但禁军却没这么做……

其实这是有缘故的,就跟沿途官吏也没有就这么一支“残军”禀告天子一样。

因为他们之中不乏高门贵子。

本来打算出去捞功的膏粱子弟们,却因着种种缘故溃败下来,按说应该立刻找顾芳树汇合才是。可他们捎了几辆号称装着金沙的马车,这种情况下,甩开主帅直奔帝京的理由也就有了:利用这几车金沙做文章,请家中父兄帮忙运作,谋取一份功劳。

不然的话,金沙到了主帅手里,还有他们什么事儿?就算看在他们出身的份上,顾芳树不至于全部吞了他们的功劳,估计也就三瓜两枣的打发下。

所以沿途官吏以及禁军都没有提前禀告给淳嘉,因为得给高门为子弟谋划运作的时间。

假如这些人是真的,其实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是官场惯例,互相行个方便。

郑具作为宦官,又非淳嘉提拔上来的嫡系,在皇帝亲政之后就越发的乖顺,但到底担心自己阉人的身份,有朝一日被弹劾起来,说不清楚。何况他也不是全然无辜,他的义子郑凤棾,可没少惹是生非!

这般时候,自然不会贸然得罪高门。

尤其欧阳燕然、殷衢、云钊这些人都很受皇帝信任倚重。

郑具乐得卖个好……谁知道会赶上这种事情?!

一时间郑具后悔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既恨底下人眼拙,没能辨认出假冒者;又恨自己糊涂,既然一早决定向皇帝投诚,却何必不做个孤臣,一门心思跟着皇帝走,不理会其他的人与事?!

说到底是他对自己的宦官身份不自信,总担心不跟外臣们来往的话,一旦皇帝不要他了,他一点儿办法都没有。

总想着跟群臣搞好一点关系,那么到时候好歹有人会帮忙说两句好话。

现在好了,沿途官吏不敢拦着自承高门贵子的队伍经过,禁军呢?

禁军对他们进城的消息无动于衷,没有禀告御前不说,甚至昨晚的冲突,是发生在哪里?宫门口!

按照规矩,帝京入夜之后有着宵禁,如果禁军负责,那么这些人在离开住处的时候,就会被发现问题,哪里有机会聚集起来靠近宫门?!

禁军的失职,无可推诿!

郑具连求皇帝明察秋毫的话都没得讲!

他只能指望淳嘉念及旧情,从轻发落自己。

但淳嘉刚刚已经放了顾氏一马,展示了自己在危机之后的冷静与宽容,并不打算给予郑氏同样的待遇。

皇帝淡淡道:“着六部与大理寺共议骠骑大将军之罪!”

他说的是“罪”而非“过”,可见没有高拿轻放的意思。

而且六部与大理寺共议……

显然是要将事情闹大,堂堂正正的定下禁军的过错了。

本来宦官当权,就易受挑剔与攻讦,皇帝此举,可以说是不给任何庇护跟偏袒的态度,那么自己这一派的下场,可想而知!

郑具一时间几乎晕死过去!

淳嘉自然不会理会他,禁军何其重要,别说这回发生了宫变之事,郑具罪有应得。

就算没有宫变,他腾出手来,迟早也会将郑具换掉的。

不但郑具,可以说,整个禁军,他都会彻底的清洗一遍,确保其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

否则再有类似的事情,甚至直接是禁军哗变怎么办?

……群臣从半夜里陆陆续续接到消息,有人观望,有人披挂之后带着家丁赶往宫门口护驾……总之他们聚拢在太初宫觐见的时候是天色初明,等散朝的时候,已然日上三竿。

而这场仓促召开的朝会的结果,也迅速四散开去。

第183章 孙聿的期盼

顾氏在皇帝的庇护下,有惊无险的过了关,而且领了彻查叛军来历的差使。

最倒霉的当然是禁军统帅骠骑大将军,郑具被当场革职下狱,其子孙家眷,除了郑凤棽因为是云安长公主的驸马,得到额外的赦免,只是软禁在长公主府外,其他人,包括还在襁褓里的婴孩,统统一起被关押进了诏狱,一起等待六部与大理寺的议罪。

然后就是被叛军假冒的高门贵子震慑,一路放行的地方官吏。

这些人命好的地方在于淳嘉有意无意说了句“情有可原”,吏部遂决定小惩大诫,不至于一棍子打死了不给机会。

追究之后,就是论功行赏。

太初宫上下因为护驾有功,都有着恩典。

还有部分接到消息后不畏生死,赶往皇宫试图救驾的臣子及家丁……以及部分在抵御叛军进攻里表现出色的禁军士卒等等。

因着宫变带来的震惊,以及皇帝亲自上阵杀敌的悍勇且镇定自若的善后,群臣对于淳嘉的敬畏更上层楼,整个过程都依着皇帝的意思而行,基本上没提出过什么反对的意见。

上一篇:冲喜美人下一篇:失忆小皇后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