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不替宝玉扒着黛玉,扒着林家,林家又如何肯竭力扶持宝玉,拉扯着荣国府呢?
故而,贾母又如何能叫邢霜就这么把黛玉带走,叫两个玉儿少了联系、情分?
贾母这是还不放弃,还想要拿捏黛玉呢!
只是,先前宝玉都把袭人收作房里人了,再想拿年纪小将两个玉儿放在一起就不成了。何况,还有邢氏这个拆台的。
这个时候,贾母身边第一得意人的赖嬷嬷就给贾母出谋划策了,毕竟老太太要是不理事了,她们的权利体面也就没了。
什么主意呢?
贾母作为黛玉的外祖母,哪怕是邢霜把她留在大房住,但是白日里晨昏定省也是少不了的。
这请安的时间长短什么的也都是看贾母的心情。
有的见一面就退出来,也有留下一起用早饭的,自然也可以留下一整天陪着自己。作为祖母、外祖母,想要小辈们承欢膝下,谁也不能说贾母不对。
哪怕是邢霜也不能。
把黛玉留下了,再把宝玉一道留下,长时间地相处,只要黛玉喜欢上贾宝玉,那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毕竟,小儿女间的感情深厚了,离不开了,真正为难的永远都是做父母的。黛玉还是林家林如海唯一的女儿,不怕林如海不妥协。
邢霜自然不可能叫贾母如愿。好不容易才把黛玉同贾宝玉分开,再叫他俩折腾一起去,自己图啥啊?
折腾的好玩吗?并不好玩好吧!
自己是不能说什么,那就叫能说的有资格说的人去说去。
谁有资格呢?那必然是林黛玉的爹林如海了。
也是时候叫林姑父好好知道知道,他的宝贝闺女在贾府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了,看他还敢这么心大……
第五十一章
且说贾母果然采纳了赖嬷嬷的主意, 每日留下黛玉在荣庆堂陪她。当然,和黛玉一道被留下的自然还有宝玉。
甚至,贾母都毫不掩饰自己的偏心劲儿, 当着满屋子的主子和下人的面儿说道“我最是疼这两个玉儿, 少了谁,我这心里都不痛快。如今,你们过来瞧过我这老太太,有事只管忙去,只叫宝玉和黛玉留下陪陪我这老人家就好。”
就这么明晃晃地说着自己的偏心, 宝玉也就罢了,那是亲孙子, 别人比不得。只是黛玉又如何呢?
邢霜朝着那几个小姑娘看过去, 果然, 就见探春眼中一闪而过的嫉妒。
这倒是也不能怪探春。本就是年纪相近的姐妹, 何况人家还是贾母的亲孙女呢!就这么把亲孙女瞥在一旁, 去说自己最疼宠黛玉,探春心里不服气也是正常。
就是黛玉本身, 也不见得就乐意要这独一份的疼宠。
从前,黛玉不懂, 表兄妹之间年纪大了之后, 也是有着诸多的顾忌避讳的。宝玉性子又不惯拘束,横冲直撞、撒娇扮痴的, 一家子姐妹也从来没谁说过有何不对, 黛玉自然也以为这是常态。故而, 不曾放在心上。
如今,知道了这是不对、不应该的,黛玉哪里还能和宝玉再无所顾忌地和宝玉说笑。这个时候,贾母还来了这么一手,可不是叫黛玉伤心吗?
但是,外祖母有命,自己又如何能违逆呢?黛玉一时有些烦恼、无奈。
然后,这不是到了端午了嘛,林家派来给荣国府送节礼的到了。
林如海给黛玉的书信也多是趁着这个时候一块捎带来的。林家的下人也都是等接了黛玉给林如海的回信后再回去的。
这时候,邢霜给黛玉建议,叫她可以考虑一下写信给林如海,说说这个情况。
这种事,旁人是不好出面的。也只林如海这个做父亲的担心一下女儿的教养问题跟贾母说与几分方可,也只有林如海的话在贾母那边能起作用。谁叫儿女的事情最直接的责任人是父母,祖父母都是差了一层的,更何况是外祖母呢?
黛玉听了以后,一时就有些犹豫不决。
她向来是报喜不报忧的。哪怕在府里受了些委屈,她也从没向林如海抱怨过一二。每次回信都是“挺好”“很好”之类的词语。或是叮嘱林父好好照顾自己,哪里说过其它的呢?
黛玉是既不想跟自己父亲数落自己外祖母不好的地方,也不想说得多了叫林如海担心。林如海如今就只一个人,没人在身边陪着,自己如何能再给父亲添麻烦呢?
只是,这一次,关乎自己名声上的大事,黛玉犹豫了。黛玉不想这么做,然而在贾母几次三番不知收敛的情况下,黛玉还是决定跟林父提一提。总归,不能因为自己的行为不妥叫林家百年清誉受人指摘。
黛玉始终还是念着自己母亲去世后,贾母接自己进京的一番教养之恩。故而,黛玉只是在信里略微提了提贾府在男女大妨上的些微不妥之处。叫林父和贾母说和一二。其它的事情再没提过。
只是,比较巧合的是,这个时机,黛玉的乳母王嬷嬷来跟黛玉请假。说是出来许久,很是想念家人。想回去一趟,下次再跟着送信的一道回来,也可以顺道替黛玉看望一番林如海。
黛玉自然无有不准的。要知道,离家几年,黛玉也是很想林如海这个父亲的。想着自己不能回家,那么能叫王嬷嬷替自己看望一番父亲也是很好的。奔着这个想法,黛玉欣然同意。
倒是贾母,听说了黛玉的乳母要回去一趟,心里暗暗觉得有些不对。特地叫人唤了王嬷嬷来见了一次。
王嬷嬷听到贾母使人来叫自己去荣庆堂一趟,倒是好像淡定地很,一点没慌。换了件不起眼的衣裳就过去了。
到了荣庆堂,跟贾母行了礼,道了好,就立在堂下,微微屈着身子,垂首不语。
似是被贾母的严肃吓住了一般,丁点儿小动作都不敢有。
贾母坐在上首,仔细地瞧了几遍。也没看出这人有哪里不对。再想了下,她是一直有派人留意黛玉处的动静的,听到来回消息的人说,黛玉这个乳母自从进府后表现地一直就很老实样儿。
若不是这次听说她跟着林家的下人一道回去,自己怕是都不记得还有这么一个人的存在了。这么一想,贾母还是觉得,这王嬷嬷估计也就是个胆小怕事、没什么存在感的婆子,一时暗怪自己多心。
许是真的就是赶巧了吧!
这么下了一个判定,贾母也没放松。本着小心无大错的原则,贾母还是言语上敲打了王嬷嬷几句。暗示王嬷嬷回去后,要是林如海问话,要斟酌着些回答。切记哪些可以答,哪些不可以。
等瞧着王嬷嬷一脸诚惶诚恐地应下了,贾母脸上就露了笑意出来。显然,很是满意王嬷嬷的识趣。
该敲打的敲打完了之后,又顺手赏了王嬷嬷二十两银子,几匹绸缎,并几样糕点。叮嘱王嬷嬷好好“当差”之后,就叫退下了。
出了荣庆堂的门,王嬷嬷朝着不远处一个扫地的小丫头扫了一眼,微微颔首,就离开了。
不多会儿,就见吉祥趴在邢霜耳边低声说了几句。邢霜了然地笑了笑,心里却在感叹果然不愧是人老成精的贾母。这感官也太敏锐了些。
却不知,王嬷嬷也在心里感叹邢霜的敏锐,连贾母的反应都叫邢霜猜到了。深觉邢霜也是个深藏不露的主。不过,念着大太太总是偏着黛玉,王嬷嬷觉得这样倒是也挺好。暗暗将邢霜记在了心里。
要知道,王嬷嬷来了贾府这几年,做得最后的就是“多看、多记”了。
就这样,王嬷嬷带着回乡探亲的名义,跟着林家的下人一道回去了。
至于王嬷嬷这个自从黛玉来荣国府时就一直跟着黛玉,见惯贾府人情世故的老嬷嬷回去后,又会与林如海说些什么,谁知道呢?
说到林家送来的节礼,就不得不感叹林如海对黛玉这个女儿的疼惜,真真是爱若掌珠了。
东西是按着旧时贾敏置办的份例,再厚上三层,算作黛玉养在荣国府的花费。
原先贾敏在世的时候,送的就够丰厚的了。如今林如海又叫加厚了三分,这么算下来,一次节礼都得上千两银子。一年三大节、五小节的送下来,多少个黛玉养不起呢?这还不提黛玉刚来的时候,林如海还在信里单独给了贾母一万两的银票,充做黛玉的日常花用。
就是怕黛玉在贾府受委屈了,这才宁愿每年散出这么多的金银,只为了叫黛玉住得舒服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