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两亩中等水田的产量居然合起来有七百斤!比上等水田多得多。
一般来说上等水田能亩产大米二百五十斤,中等水田能亩产大米二百斤,下等水田能亩产大米一百五十斤,这还是得在庄稼汉精心伺弄的前提下,如果像去年林大伯那样,就算是上等水田也种不出多少大米。
事实上林夏至手上还另外统计了一套数据。
高产的亩产是四百斤左右,其中良种打出来的大米圆润饱满,吃起来满嘴留香,普种打出来的大米颜色稍微暗淡一点,吃起来少那一股特殊香味。
矮株中产比普通中产的产量多一点点,整体来说差别不大,亩产在三百斤左右,打出来的大米和高产普种差不多。
至于劣种,直接被林夏至忽略了,因为劣种那一小块不仅收成少,就连打出来的大米也是瘪瘪的,不用吃就知道肯定味道不怎么样。
明明是一样的田,却因为种子不同,种出来的产量和口感千差万别。
在林夏至有意培养之下,林虎子在这方面的认知有了些许改变,林夏至把整个种植期间的数据全部整理好了之后林虎子天天捧着看。
当初林夏至为了挑选良种,让林虎子多发了很多种子,林虎子特别不理解,认为林夏至在浪费东西,现在看到结果之后才真正对林夏至的决定心服口服,同时他对种地的好奇心和钻研心被彻底调动了起来,如果说以前种地是迫于生计,现在种地对林虎子而言变成了兴趣。
见此,林夏至给他提了一句:种子不一样,种出来的东西不一样。
第一轮水稻收了之后可以再种一轮,林虎子对此丝毫没有怀疑,水稻已经催芽完成,他提议再买两亩地回来种。
再买地回来的决定被林夏至打了回去,要知道家里除了两亩水田还有十四亩旱田,再买回来地回来不得把林虎子给累趴下。
虽然林夏至没有同意他再买地,林虎子还是乐呵呵地每天跑去地里研究新种下的水稻。
不只是他,村里人也天天跟着林虎子在地里转悠,看他到底是用什么方法种出来产量这么高的水稻。
那几户和林家一起提前种水稻的人家也收了稻子,他们今年的产量也有所提高,但是并没有林家这么夸张,让村里人对林家更好奇了。
之前林夏至给林虎子说过,不能把种子的事透露给村里人,林虎子嘴巴紧,那些跟着林虎子天天在田里转悠的人也就只能知道林虎子多耕了几次地,多施了几次肥,杂草拔得勤快。
李家那边同样得到了林夏至的消息,也开始收稻子,准备下一轮栽种。
因为水稻种子是经过筛选、提前催好芽的,已经淘汰了那些长势不好的,产量自然比其他人的高,李勤和陈枣儿也成了望山村的名人。
因为李勤夫夫两今年老老实实种地,李老么在稻子收了之后奖励了他们一人一身新衣裳,可把李勤给高兴坏了,就连一向爱计较的陈枣儿也满意极了,没有再说闲话。
水稻收了之后,马上再翻一翻地施好肥,就可以接着种第二轮,别人家只能眼红地看着林家忙得热火朝天,有些心思活络的就来帮忙,为明年也学着这样种水稻打基础。
里正单独找林夏至谈过一次话,关于水稻的产量和每年种两轮,林夏至明确表示一年种两轮水稻的办法他可以免费提供给村里,但是产量这个就不是他清楚的了,毕竟真正种田的是林虎子,而不是他林夏至。
现在还不能把种子的事说出来,等林虎子自己有了点研究成果再说。
第113章 修路
在里正过来说完水稻的事之后,林夏至又给里正提了个意见,村里的路是不是可以修一修了?
现如今村里人的生活越过越好,不少人家都买了驴或者是牛,就算没有驴车或者牛车的,也找唐木匠做了独轮车,可是村里的路依旧是土路,只上铺了点石子,一到下雨、下雪天就满是泥泞,鞋子很容易脏了不说,车也不好推。
林夏至的提议让里正心里一动,确实村里的路该修一修了,现在的路还是十几年前修的,石子都快踩没了。
看着里正有些意动,林夏至便把他的想法继续说出来:“大爷,你要是担心钱不够,我有个办法。”
“就和当初修豆坊一样,豆坊是可以拿到分红,修路就可以在村头立一块修路石碑,上面记录出钱或者出力的人的家族和姓名,以及出资数量和干活天数。”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记录修路的功绩,还能够激发大家的热情,您看好不好?”
里正看着不停出主意的林夏至,脑子转得飞快,一边想着修路的可能性,一边还在想林家的事。好像每次林夏至特别积极过来出主意的时候,林家都是村里的舆论中心,他心里忍不住想林夏至是不是为了让林家不被大家议论,才把这些主意说出来?
里正这是冤枉了林夏至,他虽然不想让林家在村里过多出风头,但也不至于为了这点事才给村里出主意。
修路是林夏至早就想好的,先是建豆坊,然后是建私塾,再到现在修路,一步步把村子建设得更好,村民们不会嫉妒林家日子过得太好,少些嚼舌根的,自己住着也能舒心。
林夏至完全想不到表面正直的里正内心会有这样的想法,他把自己想了很久的东西通通说出来。
还有什么村里修路,肯定就只修大路,那些延伸到每家每户门口的小路,就只能看那家人愿不愿意修。
修主路出了钱或者出了力的人家如果想把自家门口的路一并修了,他们就自己准备好材料,大家伙到时候一路修过去的时候顺带把小路铺一铺,那些没有出钱也没有出力的,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不仅要自己出材料,还得给修路人工钱才行。
林夏至在心里嘀咕,俗话说得好,要致富先修路,把路修好了更能吸引更多商人到林家村来,银子也就跟着来了。
巴拉巴拉说了一大通,林夏至把他想得到的全说了出来,剩下的就让里正和族老们讨论,他退居幕后,深藏功与名。
很快,林家村又出了一件让村民们奔走相告的大事,这件事被村民们热议的程度仅次于修私塾,那就是林夏至给里正提议的——修路。
豆坊每个月给村里的钱逐月增多,修好私塾后还剩下了一些,里正和族老们商量后决定用来修路。
一开始大家觉得豆坊要拿半成分红给村里有点太多了,有些人忍不住怀疑是不是里正和族老有私心,但是现在看来,这些钱确实全都用到了村里,豆坊的每一笔花费,里正都把它们公开了,让村们心服口服。
只是修私塾是村里全部出资,修路就不一样了,修路的话就要大家凑一些钱。
听到说要凑钱,自然有人心里会觉得不乐意,但是当里正说了凑钱和出力都能在修路石碑上留下姓名之后,不乐意的人减少大半,只剩下几户出了名的铁公鸡扬言一分不出。
有这样的人自然是在里正的预料之中,他懒得去理会那些扫兴的家伙,直接把他和族老们讨论出来的修路策略说了出来。
三天后,依旧和豆坊那次一样,愿意出钱的人把钱拿到祠堂,愿意出力的人到祠堂登记。
把该说的话说了两遍,确认所有人都清楚了就散会,如今里正忙得很,懒得和他们瞎掰扯。
因为修路不像豆坊可以分红,大家给银子就没之前那么爽快,基本就是几两或者几百文,每家再派出一两个人去上工,表示自家在修路上尽了心。
有些人在知道可以把路修到自己家之后,赶快订好材料,等着开始修路。
村里人家里条件好起来了,大家也更爱干净,以前没办法只能踩泥路就算了,现在可是要逮着机会把大路通往自家的路面好好倒腾一番,再自己把家里的地也铺上石板,以后下雨下雪鞋面不脏,家里干干净净,那多好。
林家虽然人多,但是他们没有人有时间精力去帮忙修路,便直接出了三十两银子。
有些人得知林家出了三十两银子之后,便在村里说什么林家现在这么有钱,怎么不把修路所需要的银子全部包了。
能说出来这样话的人自然和林家关系不好,当场便有夫郎们怼回去。
“我看你家条件也不错,要不你也拿点钱出来给我们分分啊?”